AI时代,城市竞争的胜负手不再是“拥有多少人才”,而是“人才愿意与城市共同创造多少价值”。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 孙昀 陈思琦
今年,多个一线、新一线城市为吸引年轻人,纷纷推出政策“大礼包”。深圳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提供15天免费住宿后,南山区也公布了“六个一”人才政策措施。
今年全国两会,“投资于人”成为一大热词。“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服务于民生,也有利于创造发展的人口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让城市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取得先机。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认为,在AI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今天,城市的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能否真正构建起“人才—技术—场景”的共生生态,即真正让创新型人才来定义城市的未来,让人才与城市共同创造价值。
深圳南山“六个一”政策措施对比以往有不少亮点,从实习体验到创业扶持,从天使投资到专项基金,从办公场所到落地场景,都包含在内。这块诞生了腾讯、大疆等众多知名企业的土地,正在尝试一种“投资于人”的新范式。
创新模式之变
3月25日,《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印发。“六个一”政策打破传统人才补贴惯性——从实习生到本科生,从卓越工程师到AI创业者,政策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
如,对国内外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最高3万元补贴、为实习生提供“感知南山”体验券、向初创团队开放千万元级场景验证资金,这些举措看似“普惠”,实则是将人才视为城市发展的“动态资产”,而非“静态资源”。
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下,创新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表示,AI创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创业,多采取“年轻顶尖人才+小团队作战”模式,初创小企业的价值在此刻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AI研究人员占全球50%,但能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卓越工程师严重短缺。
而南山区的相关政策事实上是一次精准卡位和分层布局,是将“工程师红利”链条前置,从人才入职延伸到在校实习,提前锁定潜力群体。
入驻“模力营”的AI团队可享2年免租,期满后入驻政策性产业研发用房租金低至3折,同时可获算力券和场景对接支持。“住房—办公—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持,显著降低了创业者的起步门槛。
实习期的体验经济、就业期的安居成本、创业期的空间刚需,构成了能力型创新人才落地的完整闭环。
呼唤“创新合伙人”
深圳南山正在探索一种双向赋能的生态模式:人才为城市定义产业高度,城市为人才提供进化土壤。
此次南山区推出的系列政策,重点提及“提供落地场景”,通过“揭榜挂帅”对人工智能企业开放众多场景,为青年团队提供真实市场验证机会。其中,校园欺凌监测、慢病管理等场景兼具社会价值与商业潜力,既能帮助技术迭代,又能快速建立企业口碑。
事实上,近年不少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方面政策,但是场景应用清单局限性大,企业参与热情及场景建设成效不高,大多是政府结合成熟技术提供的定制化场景清单,创新性不足。
此次南山相关政策则以场景应用、场景验证为目标,鼓励企事业单位大胆尝试新技术,在应用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商业落地方向创新。
金融支持方面,南山的“千亿融资计划”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和梯度担保,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当不少地区还在依赖抵押物评估时,南山已通过区块链整合多部门数据,构建企业信用模型,让轻资产的AI企业获贷率提升。
同时建立容错机制,践行“大胆资本”。南山区明确,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对经认定的AI、机器人、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初创企业给予领投支持,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当城市甘愿为人才的“试错”买单,其角色已从“政策供应商”升维为“创新合伙人”。
城市终极命题是“与谁同行”
南山区“六个一”政策的最终效果或许还需时间验证,但这种对“投资于人”新范式的尝试充满创新勇气。
依靠工程师红利,中国从“世界工厂”逐步走向“创新实验室”。
南山政策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再将人才视为孤立个体,而是将其嵌入“政产学研”协同网络。这些举措的本质,是将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与产业资源、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正向循环。
数据显示,2024年南山区发明专利授权达27698件,居深圳各区第一,与第二名拉开约1.6万件的差距。截至2023年底,南山区AI企业近900家,占深圳全市近4成。
当一座城市能同时为本科生提供起跑线、为工程师搭建加速器、为创业者打开应用场景,其释放的将不仅是“工程师红利”,更是一个创新共同体的崛起。
换言之,AI时代,城市竞争的胜负手不再是“拥有多少人才”,而是“人才愿意与城市共同创造多少价值”。
南山的“六个一”政策,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价值主张”的宣言:它用包容性政策消解学历背景差异,用场景开放降低创新门槛,用生态构建替代资源堆垛。
当一座城市能吸引本科生写下人生第一行代码、助力工程师将论文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专利、陪伴创业者从“车库团队”走向全球市场,其收获的将不仅是GDP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定义权——因为最终定义城市的,永远是那些选择在此扎根的人。
从“给钱”到“给机会”,从“留人”到“育人”,吸引青年人才不仅靠“真金白银”,更需通过精细化服务构建归属感。将人才视为“用户”,从体验设计角度优化政策;整合产业资源,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注重长期激励,通过场景开放和金融支持帮助人才成长。
城市创新竞争的胜负,不仅在政策的力度,更在生态的温度。当每个青年都能在这片热土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创新自会生生不息。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