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强风控与能力建设,构建可持续的消费信贷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28 05:00

随着扩大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在国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的背景下,全国几乎所有银行都纷纷参与消费贷竞争,不仅降低利率、提高额度,还有各种限时优惠券、免息券等“以价换量”的“促销”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中办、国办日前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简称《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其中,《通知》允许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等。

在此背景下,银行纷纷使用各种创新手段推销自己的消费贷。除了响应国家促消费政策,银行自身也有相应的经营压力与转型驱动力。从去年开始,各家银行早已经打响了“消费贷争夺战”。除了在宏观上市场预期政策和市场利率将会持续下行外,主要是银行业在资产端和负债端承受双重压力,并且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后,银行业有向零售业务转型的迫切需求。

最近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变化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低于1.8%的警戒线,同时还伴随着住房按揭贷款资产增速逐步放缓。这两项变化导致银行面临较大压力,消费贷被视为具有成长性的增量资产。2024年,我国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但今年前两个月,居民贷款减少38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741亿元。因此,宏观经济需要促进消费,金融机构也迫切需要逆转消费贷下行趋势,当前的价格战属于促销行为。

在投资主导的发展模式里,商业银行贷款主要对象是工商企业,个人信贷主要以房贷、车贷等抵押大额贷款为主。由于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信贷方面并不积极,信用审查非常苛刻。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抓住网上消费场景优势,大规模发展了互联网金融,对促进消费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银行业竞争性发展消费贷,既有市场竞争、数字化转型、盈利模式创新等压力,也会提高传统金融的包容性,覆盖并服务更多人群,有利于扩大消费,同时对金融创新起到催化作用。

但是,“以价换量”竞争模式存在一定风险。以更低利率竞争会降低银行净息差,不利于银行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过低利率可能会刺激市场套利,使得一部分消费资金被用于一些投机行为。过低利率也可能诱惑一些人“债务重组”或者刺激消费者超负荷借贷,导致家庭债务风险攀升,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银行业面临长期性整体压力的背景下,必须加强防风险的监管。

事实上,消费贷不应由“价格竞争”主导,而是要通过创新提供更好的消费服务场景。但是,消费线上化导致大多数场景已经由互联网金融主导,他们拥有数据和场景优势,快捷简便,银行业只能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数字化转型,尤其针对自身银行个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高质量服务。这对长期主要服务于企业的银行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业务转型是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这是可以兼得的双重目标。只有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都做好自己的工作,避免过度功利主义与贪婪,将短期低利率刺激与长期能力建设结合起来,最终会构建起健康、可持续的消费信贷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