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亿建行的“稳、质、进”:管理层再谈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1深度杨希 2025-03-28 22: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3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于京港两地同步举行业绩发布会。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副行长纪志宏、李建江等出席并答问。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发布公布2024年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24年末,建设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3,362.82亿元,ROA、ROE、净息差、资本充足率、成本收入比等关键指标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这样的业绩既是当下的探索,也是历史的积累。2024年是建设银行成立70周年。过去70年里,建设银行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成长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体现了该行坚持稳健经营、勇于改革创新的“内在基因”。当前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在这样的“基因”驱动下,建设银行再次交出了一份“稳中提质、稳中谋进”的经营业绩。

发布会上,建设银行管理层回应了40万亿建行如何进一步“提质”与“谋进”。在经营策略上,张毅表示,2025年该行将主动适应低利率环境,推动实现建设银行全年发展“三稳、三优、三控”的总体目标。在整体资产质量管理上,李建江表示,该行将持续做好各类风险的主动应对,关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形势,持续提升自身风险化解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效。

再谈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受经济周期、宏观政策、金融结构和银行经营战略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进入低利率时代,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年初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着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阐述了他对建设银行发展路径的再思考。

“我们坚持稳健经营,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深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统筹平衡总量和结构、规模和效益、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发展和安全,在穿越经济周期、保持战略定力和拥抱行业变革之间,谋划出一条契合自身的成长之路,规模、效益、资本、风险等各方面指标始终保持均衡、协调、可持续。”张金良表示。

这不是建设银行管理层首次提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张金良曾谈到“金融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能力经得起长周期的考验”,2024年建行将“把结构调整和质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发展。”一年时间过去,经营成效已经显现。

在此次披露的年报中,行长张毅更为具体地将建设银行2024年的经营业绩提炼为“稳、质、进”。其中“稳”为底色,“质”为支撑,“进”为趋势。

具体来看,“稳”为底色。体现在经营底盘稳,2024年末,集团资产总额40.57万亿元,增幅5.86% ,负债总额37.23万亿元。盈利能力稳,全年实现净利润3,362.82亿元,增幅1.15%。资产质量稳,不良贷款率1.34% ,拨备覆盖率233.60%。客户基础稳,公司类客户达1,168万户,个人全量客户达7.71亿人,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达1,629万户。

“质”为支撑建设银行优化主业结构,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5.04万亿元,增幅8.48% ,占资产总额比重较上年提升1.49个百分点 ;债券投资规模10.39万亿元,增幅10.71% ,占资产总额比重较上年提升1.12个百分点。核心负债稳健发展,大财富管理扎实有力,零售类存款贡献度持续提升,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20万亿元。巩固核心指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69% ,平均资产回报率0.85% ,净利息收益率1.51% ,资本充足率19.69%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48%。夯实经营效率,成本收入比29.44% ,处于同业领先水平。

“进”为趋势。建设银行做强主责主业,“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信贷占比稳中有升。科技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同业领先,供应链业务规模保持市场前列。做优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本外币、境内外、表内外、母子公司一体化经营,商业银行类境外机构全年实现净利润91.38亿元,盈利水平历史最优 ;集团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5.65万亿元、本行托管规模23.95万亿元,均保持行业领先。做实技术革新,“建行云”算力规模增长9.58% ,累计上线193个金融大模型应用场景,提升自主可控水平。践行社会责任,助推绿色低碳转型,MSCI(明晟)ESG评级跃升至最高等级AAA。

展望2025年,张金良表示,该行将开拓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优化发展模式方面,该行将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有效提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资本质效、收入质量、成本质效,积极探索低利率环境下的内涵式、集约式发展路径。

业绩发布会上,张毅表示,2025年建行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三稳、三优、三控”。“三稳”就是要确保实体贷款增长稳,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更大;核心存款增长稳,服务实体经济基础更实;关键指标表现稳,服务实体经济根基更牢。“三优”就是要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五篇大文章”及零售信贷的占比;优化负债结构,提升高价值存款占比;优化收入结构,保持净息差可比同业领先,提升非息收入的占比。“三控”就是要深化成本管控,确保投入产出符合预期;加强风险管控,做好资产质量逆周期管理;严控资本管控,强化约束,稳定回报。

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1.01%

国有大行的信贷投放每年都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张毅表示,去年建行在信贷总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比较均衡有效的发展。在总量上,建行保持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去年新增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98万亿元,增速8.3%,高于全市场平均增速;在结构上,该行持续巩固大零售贷款市场领先优势,量价险合理匹配。

公司金融业务是国有大行经营的重要板块。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建行对公客户经营和对公信贷均取得长足进展。

在对公客户经营上,建行全面提升对公客户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场景生态能力培育,探索搭建特色场景,聚焦源头资金和结算资金推进拓客引流。2024年末,公司类客户1,168万户,较上年增加86.08万户。单位人民币结算账户总量1,629万户,较上年增加119.02万户。

在对公信贷方面,建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着力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多维发力“绿色金融”转型,以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信贷服务。

数据显示,2024年末建行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14.4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14%;不良贷款率1.65%。民营企业贷款5.9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01%。投向制造业的贷款3.0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25%。其中,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1.6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99%。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8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6.63%。境内房地产行业贷款9,083.80亿元,较上年增长6.37%。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全力推进“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年报披露,该行深化“股贷债保”综合金融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金融动能。创新“技术流”“投资流”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加快推进“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配套差别化政策。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承销科创票据72期,承销规模190.13亿元。

针对2025年的信贷投放,张毅表示,年内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通过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激发经济活力。建行将紧跟宏观经济导向,加强客户营销力度,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

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长25.21%

近年来,建行个人金融业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纵深推进“新零售2.0”行动。年报数据显示,通过持续完善客户和产品服务体系,提升全量客户服务效能,建行个人客户突破7.7亿人。

“本行个人客户规模超过7.7亿人,客户规模庞大、需求复杂多样,超大规模客户服务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难题。近年来,本行积极探索以直营模式推动零售客户服务扩围,以数字化重塑零售业务经营模式,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温度。”建行在年度报告中写道。

据介绍,经营模式上,建行率先跑通“洞察-匹配-触达”服务流程,集成“人+数字化”服务优势,精准洞察客户需求、高效匹配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团队组织上,持续强化直营队伍建设,聚合零售、数据、科技经营合力,强化数据洞察、现场管理和运营支撑。工具支撑上,通过云工作室、“双子星”等工具平台与客户有效连接,打造产品库、活动库、权益库、话术库、知识库等营销资源库,支持“灵活组装、一键调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建行直营管户客户已超2亿户,大幅拓宽服务半径,实现“一人抵一点”的产能贡献,有力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政策层关注的重点工作,也成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金融监管总局也提出了优化消费金融政策的具体举措。

建行业绩报告披露,该行持续发力,助力促消费惠民生。具体包括,积极发挥零售信贷优势,投放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加力推动金融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落地见效。个人消费贷款5,278.95亿元,增幅25.21%;“建行生活”承接196个城市76.96亿元消费补贴金额,拉动民生消费74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建行境内信用卡贷款余额1.07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的银行。

发布会上,张毅进一步表示,该行将筑牢优势、纵深推进零售信贷拓展,把握住房地产市场降首付、降税费的支持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建行房贷的专业优势,巩固个人住房贷款的传统优势,开展消费金融专项活动。响应国家的消费提振专项行动,要加力支持消费者以旧换新,加强购车、家装、家电等领域的消费信贷拓展,继续保持消费金融的领先优势。

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2024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平稳增长,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去年银行业零售贷款不良有所上升,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国有大行资产质量的关注。

业绩会上,李建江表示,去年建设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该行进一步深化完善集团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整体风险管控更加有序,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更加有力,集团的资产质量保持领先。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建行不良贷款率1.34%,较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89%,较上年下降0.5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3.60%,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确实,近一年来银行业零售类贷款风险整体有所上升,建设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也有小幅上升。”李建江回应道:“作为一家零售大行,我们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零售类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个人贷款总体上不良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去年年末,不良水平比集团整体不良水平低了0.36个百分点。跟主要同业相比,建行也处于相对较优水平。”

李建江进一步介绍,针对零售类贷款风险上升态势,建行在发挥传统管控经验的同时,也在创新管控手段。具体来看,建行持续做好存量贷款的风险管控,强化监测,做到风险业务早识别、早预警,推动集约化风险管控机制,畅通管控流程,提升风控的效率和质效。同时,建行也在持续优化增量贷款的风险防控,加强客户的准入质量管理,推动个人统一授信,开展模型的敏捷迭代,推动产品持续优化。

针对2025年整体资产质量,李建江表示,建行将持续做好各类风险的主动应对,关注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形势,持续提升自身风险化解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效。李建江预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不断发力见效,2025年建行整体资产质量可以持续保持稳定,核心指标会继续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补能力也会继续保持充足。

(作者:杨希 编辑:周炎炎)

杨希
向TA提问

记者兼研究员

记者兼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