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补税过亿净利润降96%,太极集团陷入合规连环劫?

21新健康李佳英 2025-03-28 16:10

生产税务双碰壁,净利润骤降九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近日,太极集团公告称两家子公司将补缴税款及滞纳金1亿元。补税后,太极集团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降至2665万元,比2023年下降约7.95亿元,同比降幅约96.76%。

此次事件可谓生产端问题尚未平息,税务再响警报。同在2025年3月,太极集团旗下公司因间苯三酚注射液生产质量不达标,遭监管部门处罚。在喊出“十四五”500亿目标后,太极集团遭遇税务合规双重打击。

尽管太极集团强调补税不涉及行政处罚,但市场已用股价下跌作出回应。二级市场上,截至3月27日收盘,太极集团股价报20.88元/股,当日下跌1.09%,总市值116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西南药业麻醉药品定点生产资质等问题询问太极集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答复。

太极集团能否在风暴中稳住阵脚,实现战略目标的“软着陆”,仍有待观察。

补税事件引发连锁反应?

此番涉及补税的是太极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南药业”)和重庆中药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药材公司”)。

公告显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对西南药业检查情况,以及中药材公司自查结果,西南药业、中药材公司应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等共计约1亿元。其中,西南药业需补缴税款约8000万元,中药材公司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约2000万元。

太极集团强调,本次不涉及行政处罚,上述补缴税款及滞纳金计入2024年度当期损益,预计将减少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亿元,最终以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准。

同时披露的还有“打折”后的净利润规模。2025年1月,公司曾预计2024年净利润为15640万元,但补税风波后,这一数字被大幅修正至2665.27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6.76%。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约为3853.93万元,同比降幅仍达95.02%。

虽然税法相关规定和药品监管规定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门发布的规定,此次事件或补税即可。但对于西南药业而言,可能触发多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补税事件披露前一个月,太极集团刚完成重大股权变更。2025年2月,太极集团宣布完成间接控股股东股权划转,国药集团正式成为其控股股东,已完成市场监督管理局变更登记手续。 由此,国药集团入主太极集团。

而根据国药集团官网的介绍信息,西南药业是国家易短缺药生产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麻醉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据太极集团介绍,其始建于1972年,2021年完成战略重组后正式纳入国药体系,业务覆盖医药研发、生产、商业流通及中药材资源等领域,定位以现代中药智能制造为主、麻精特色化药为辅。

然而,此次税务问题可能给西南药业带来连锁反应。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一便是可能信用评级下调,导致未来3年内失去参与国家集采申报资格。其二,西南药业相关特殊药品管理权限若被收紧,麻醉药品定点生产资质受到影响,会对西南药业麻醉药品目录内产品的市场存续构成直接威胁。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于涉及违法违规的失信行为、信用评级所依据的事实,以法院判决或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为准。

太极集团在公告中强调,上述补缴税款不涉及行政处罚,将持续深化对下属子公司的监督管理,加强税务等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西南药业麻醉药品定点生产资质等问题询问太极集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答复。

太极集团曾在2024年半年报中透露,西南药业拥有近500个生产批文,拥有益保世灵、思为普、散列通、芬尼康、美菲康及涵盖各个治疗领域的普药产品。此次税务风波会否影响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500亿雄心撞上合规铁壁

近期太极集团旗下公司频繁陷入合规风波。

2025年3月,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布公告,对太极集团旗下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及其合作方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作出处罚。这两家企业在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中以0.22元/支的“地板价”中标间苯三酚注射液,但随后被查出存在生产质量管理问题,自2025年3月17日24时起,暂停海梦智森的间苯三酚注射液采购资格。

这一处罚源于监管部门的质量检查。四川省药监局发布的通告显示,持有人海梦智森未能对受托生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受托生产企业四川太极部分批次产品关键生产过程出现偏差,未按规范要求开展偏差处理。综合评定结论为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

现行《药品管理法》确立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理论上构建了持有人负主体责任,生产企业负直接责任的双层架构。但在实践中,B证企业(仅持有生产许可证)与受托方的责任边界常陷模糊地带。

一位中药领域专家表示,作为间苯三酚注射液的实际生产方,四川太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四川海梦智森则监控失察。

邓勇分析指出,此事件背后存在合同关系与法定责任的错位。B证企业虽通过委托协议转移生产权限,但仍需对物料采购、工艺验证等关键环节保持实质管控。而在此次事件中,委托双方均未能完全履行法定责任。

这一责任也在《药品管理法》中被明确。其第三十一条规定指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药品质量保证体系,配备专门人员独立负责药品质量管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对受托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监督其持续具备质量保证和控制能力。”

在医药行业法律服务深耕多年的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柯蓉律师强调,受托方除了要符合药品生产质量规范之外,还有义务配合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监督,此次海梦智森与四川太极双方皆没有达到监管要求。

“若再从民事赔偿的角度来看,若有患者使用了不符合GMP的产品,出现了药品质量纠纷,排除其他环节的过错,比如医疗过错、运输和储存过错的情况下,上市许可持有人首先承担责任,然后可以向受托方追偿部分责任;如果受害者同时起诉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受托方,法院也可以直接区分二者的责任比例,一次性解决纠纷。”柯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指出。

此次被罚,对于四川太极的间苯三酚注射液生产的影响还在更远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因为不符合GMP被暂停销售和生产的,那最起码要针对不符合项目进行再次审查,有可能还要扩大审查的项目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风波正值太极集团冲刺“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太极集团“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冲刺500亿元营收。WIND数据显示,太极集团在2020年至2023年的营收规模分别为112.08亿元、122.49亿元、140.51亿元与156.23亿元。再结合此前太极集团披露的2024年业绩预减,以及此次补税事件,距离此前划定的500亿营收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太极集团在答复投资者疑问时透露,“十四五”战略规划是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制定的,是公司基于对未来行业发展形势和公司发展预期做出的预测性分析,鉴于经济环境、市场等不断发生变化,公司会结合实际情况作出适度调整。

但如何平衡快速扩张与合规经营,将成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课题。特别是在当前医药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任何质量或税务问题都可能对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

李佳英

记者

21报系新健康版记者,长期关注医疗健康领域... 展开

21报系新健康版记者,长期关注医疗健康领域,跟踪报道政策动态与行业发展,欢迎交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