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资管提拔姜诚担任副总,易方达、南方、安信等反其道而行|合规观察与基金人事

合规观察与基金人事易妍君 2025-03-28 11:2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

又见绩优基金经理被提拔。3月26日,中泰资管公告称,新任姜诚为公司副总经理,同时,姜诚将继续担任公司权益公募投资部总经理。

据Wind统计,目前,姜诚一共管理了7只主动权益基金,其中,4只基金由其单独管理。截至2024年12月末,这7只基金的总规模超过130亿元,在中泰资管公募管理规模中的占比约为31%。

中小机构将升职纳入人才激励机制的同时,一批较早完成职务晋升的基金经理却陆续从副总经理职位上卸任。“一升一降”之间,也是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真实写照。

升职背后

对于姜诚升任中泰资管副总经理一事,业内并不意外。

“提拔基金经理为高管是中小机构留住人才的一大法宝。并且,让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经理去带团队,对公司发展也是有利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李燕也谈道,基金公司常常以职位晋升作为留人策略,避免优秀基金经理被竞争对手挖角。此外,在行业限薪背景下,国企背景的基金公司更是把职位晋升作为激励绩优基金经理的重要补充,高管职位将给予绩优基金经理更高的资源调配权和话语权。

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泰资管管理的公募基金总规模为439.54亿元;其中,姜诚的在管基金总规模为135.80亿元,占比约为31%。

投资业绩方面,中泰星元价值优选是姜诚管理最久的一只公募产品。也是其管理的基金产品中,年化回报最高的产品。

据Wind统计,截至2025年3月27日,自2018年12月5日管理中泰星元价值优选以来,姜诚的任职回报为168.11%,年化回报16.90%,回报排名为71/1634。

同时,对于中泰玉衡价值优选A、中泰红利价值一年持有、中泰红利优选一年持有,姜诚的任职年化回报也都超过10%。

若只看中泰资管旗下的公募产品,近三年回报率排名前三的基金依次为中泰红利优选一年持有(38.48%)、中泰红利价值一年持有(34.86%)、中泰玉衡价值优选(17.94%)。其中,前两只基金由姜诚、王桃管理,后一只基金由姜诚单独管理。

不过,作为投资风格偏向大盘价值的基金经理,在近一年小盘成长风格占优的市场环境下,姜诚的投资业绩已不如从前那般耀眼。

以成立时间较晚的中泰元和价值精选为例,该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由姜诚管理。截至2025年3月27日,该基金A类份额自2023年2月17日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6.21%,同期,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91%。

此外,上述中长期业绩表现不错的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率表现相对较弱。这与姜诚的持仓缺少AI概念股有关。

当前,市场关心的是,担任中泰资管副总经理后,姜诚的投资业绩能否保持原先的水准?一切仍有待观察。

密集卸任

近几年,知名基金经理被提拔为公募高管的案例不胜枚举,但结局不一定都是“皆大欢喜”,基金经理升任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选择卸任高管职务的案例也在增加。

近日,易方达基金公告称,陈皓、萧楠分别因工作调整离任公司“副总经理级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同时,二者都将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在此之前,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从副总经理职位上卸任。

例如,2024年10月底,冯明远离任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一职,继续担任该公司首席投资官、联席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作为信达澳亚基金的业绩“担当”,冯明远在2021年6月升任公司副总经理,2022年年中,冯明远管理的基金规模一度超过420亿元。

不过,在业绩压力下,2023年,冯明远卸任多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截至2024年底,冯明远的在管规模接近150亿元。

2024年9月,南方基金史博卸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离任原因是任期届满。卸任高管职务后,史博继续担任南方基金的基金经理。目前,其一共管理了4只主动权益基金。

此外,万家基金的黄海、乔亮也在去年9月分别卸任了副总经理职务。其中,乔亮担任万家基金副总经理的时间尚不足一年。此次卸任后,黄海继续担任公司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乔亮则担任公司首席量化投资官、基金经理。

2024年3月,安信基金公告称,因工作安排,张翼飞离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继续担任公司首席投资官(混合资产 CIO)。此前,他在2023年5月被提拔为安信基金副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基金经理在担任副总经理时,也都同时管理着公募产品。

上述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被提拔的公募基金经理之所以卸任高管职务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担任行政职务后,其投资业绩受到影响,引起了公司的不满;二是基金经理主动提出卸任,相比行政管理工作,他们更愿意专注于投资。

“基金经理在担任副总后,需要承担起行政管理职责,自然会被分散精力,这种情况下,他的投资业绩能否保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投资管理能力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能力,并不是每一位绩优基金经理都能做好行政管理工作。”该人士进一步谈道。

在李燕看来,证监会近年强调“平台型、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淡化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晋升绩优基金经理为高管,既符合监管导向,也有助于推动团队协作。但一些基金经理并不适应管理角色导致“绩优则仕”的激励机制失效。

李燕认为,伴随市场环境变化,基金经理对自身的定位将趋于理性化,这也是公募基金行业从“明星驱动”向“团队协作”转型的写照。未来,行业需在专业化分工、激励机制和团队建设上持续优化,以实现管理与投研的协同发展。

(作者:易妍君 编辑:姜诗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