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的“苏州方案”: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转型

城市频道
2025-03-28 19:44

公共机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承担着引领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破解传统管理模式能耗高、效率低、协同不足等难题提供了战略指引。苏州市始终将公共机构节能降碳置于服务“美丽苏州”战略的全局中谋划,面对“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制度赋能”的公共机构绿色转型路径。2024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均有所下降,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贡献了可复制的“苏州经验”。

一、数字赋能:新技术重塑智慧能源管控新体系

苏州市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推动能源管理从“粗放管控”向“精准智治”跃升。苏州市推动苏州市、常熟市、太仓市行政中心和苏州市委党校等多个能源费用托管项目落地,建成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打造了 “能源驾驶舱”,实现能耗数据全景可视、设备设施远程调控、能效策略动态优化。以苏州市行政中心为例,其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涵盖空调、照明、蒸汽供暖等多个子系统,前端全景展示用能热力图,终端实时监测、统计、分析能耗数据并进行远程管理。2024年项目进入托管期后,综合节能率按照预期下降。

张家港市、太仓市试点整县制能源费用托管,构建全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降低财政一次性投入压力,形成“政府零投入、企业保收益、社会享绿能”的多赢格局。随着《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的发布,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标准支持。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级节能政策,并通过财政激励、技术支持等多措并举,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二、绿能倍增:新模式激活光储充一体化新生态

扩大绿电利用,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加速

苏州市以“过紧日子”理念创新光伏建设模式,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机构屋顶光伏建设项目。苏州市行政中心建设了917.45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6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618吨;建成苏州图书馆北馆、市气象局、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成,总装机容量超330千瓦,年减排二氧化碳363吨;在局属幼儿园建设了120千瓦屋顶光伏项目,并开发节能课程,营造“从小抓节能”的良好氛围;苏州市还创新采用柔性轻质组件,将光伏板安装在坡面屋顶、车棚、建筑外墙等地,建成了全市公共机构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装机总容量约为236.35kW,预计年发电量达22.63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90.25吨,并率先引入200千瓦储能系统,同步推进光伏车棚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实现光储充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绿电供应效能,优化“绿电”资源配置。到2024年底,全市公共机构屋顶光伏项目的装机容量已达到55.4兆瓦,年发电量约55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5万吨。

新能源汽车“全域覆盖”,构建绿色出行生态

苏州市以公务用车新能源化为突破口,推动了新能源公务车的采购和使用,2024年市级公务用车更新购置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同时,提高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比和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信息化管理需求,突出智能化、互动化特点,创新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苏州市行政中心和吴江大厦配套建设全电共享充电机器人系统,实现智慧“桩找车”,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持续优化。苏州市积极推动共享充电、有序充电、光储充放、车网互动、车网双向互动(V2G)等充电设施建设,逐步推动充电设施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新能源消纳、需求响应,降低新能源车主用车成本,助力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

三、建管提质:新技术驱动建筑节能改造新实践

苏州市聚焦公共机构建筑绿色化转型,通过节能新技术应用与系统性管理,破解高耗能建筑转型难题。一方面,对存量建筑实施“诊断-改造-优化”全流程能效提升;另一方面,将绿色技术嵌入新建项目规划,推动公共机构建筑从“被动节能”向“主动产能”转型。张家港市推动公共机构LED灯具改造,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并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常熟市政府机关大院采用能源托管的方式实施空调照明节能改造,建设综合能耗管控平台。太仓市西郊利物浦大学校区建设项目获评LEED金级绿色建筑认证。高新区科技大厦空调变频改造项目入选国管局节能示范案例。

四、循环再造:新机制开创垃圾分类资源化新路径

苏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充分发挥督查考核抓手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创新发展。在各类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中,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现金属废料再利用、陈腐垃圾分离回收和墙体拆除垃圾再生。鼓励建设单位积极推广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绿色建造模式。指导、推进苏州市委党校创新应用3D打印技术,利用废钢渣建成新型垃圾收集亭,现已成为宣传垃圾分类“网红打卡点”。昆山市建成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样本”归集点,通过配备无死角监控以及“二维码”垃圾袋,逐步实现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目前,苏州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公共机构生活垃圾示范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碳普惠突破:新市场释放公共机构减排新价值

苏州市率先探索公共机构碳资产管理体系,积极推动碳普惠项目,探索公共机构参与碳交易的新路径。苏州市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共同建立了区域分布式光伏碳普惠市场,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了“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碳普惠资源减排交易体系。2024年10月,常熟市政府集中办公区704千瓦屋顶光伏项目完成1000吨碳资产交易,成为全国首笔公共机构碳普惠交易。该项目年发电7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72.36吨,碳收益反哺节能改造资金缺口,形成“减排—交易—再投资”闭环。昆山市则通过建设公共机构控碳数智平台,结合大数据与能源管理系统,进一步推动了碳控技术在全市公共机构中的应用。这一平台通过精确监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进一步加速了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长三角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在苏州市吴江区召开,探讨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机构碳普惠试点的实施。长三角四地机关事务管理局加强了协作,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循环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支持与合作机会。

六、共享提效:新平台打造资产全域流通新格局

苏州市构建“虚拟仓+实体仓”联动模式,打通市、县、部门三级资产共享壁垒。市级“数智公物仓”链接各家单位内部仓,实现办公设备、会议物资等百余类资产“云上调剂”,2024年度,调入调出借用资产2078余件,共节支约534万元,全年节支同比增长90%。昆山市试点启用公物仓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闲置资产信息集中共享、资产调剂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吴中区打造1个实体仓和N个虚拟仓的“1+N”公物仓,推进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结语 

从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实际看,“新”即应用新科技,比如数字化技术,物联网应用;“质”即高效能的管理方法,高水平的服务保障,是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高质量发展。苏州市通过能源费用托管、分布式光伏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碳普惠碳交易实践等一系列措施,引领公共机构绿色发展,为美丽苏州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苏州市将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以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标杆,持续探索绿色发展的“苏州方案”,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贡献苏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