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何善衡:双城联动,开艺术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广州报道
2025-03-29 05:00

编者按:

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拍卖官作为连接艺术价值与资本流动的核心角色,既是商业推手,也是文化传播者。对于这个“一挥手千万交易”的神秘职业,在了解他们的职业魅力及其背后的艺术市场趋势之外,还有多少有智、有趣的幕后故事呢?本期,我们将推出“拍卖官的故事”系列专访的第一期,为读者们深入挖掘拍卖官这一群体的职业生态,揭秘艺术市场“交响乐指挥家”的台前幕后,展现这道艺术与资本交织的独特风景线。(梁信)

回顾2024年,世界艺术市场结构性调整持续:区域市场分化态势加剧、高端市场份额萎缩、新生代艺术家加速崛起;迈入2025年,全球经济波动、数字技术迭代与艺术形态革新三大变量交织,正重塑着全球艺术品交易版图。

作为全球艺术资产配置的晴雨表,香港春拍历来承载着预判全球艺术市场全年走势的战略意义。2025年,本季的佳士得香港春拍布局调整尤为瞩目:时间上,将传统春拍日程提前至三月,与本月底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香港展会形成协同效应;空间上,采取香港与上海双城联动的策略,实现拍品组合的差异化互补并最大化释放市场价值。

在今年春拍启动前,佳士得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暨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门副主管何善衡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以下简称《21世纪》)。何善衡在拍卖行业拥有超过十五年的丰富经验,深度参与过不同艺术类别的业务发展。自加入佳士得后,他参与了多个标志性的拍卖项目,逐渐在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艺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全球艺术市场与亚洲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目前他主要负责管理佳士得大中华区的专家团队。在采访中,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从业生涯中的难忘故事,也着重谈到了佳士得春拍的双城共赢之道。

何善衡。资料图

槌声和灯光之外

很多人认为拍卖官的工作仅仅是喊价和敲槌。但事实上,拍卖现场往往充满紧张气氛,尤其是面对高价拍品时,竞拍者之间的心理博弈异常激烈。而拍卖官正是拍卖现场的核心人物——他们手握拍卖槌,掌控着整个竞拍节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拍品的最终成交价,这种掌控全局的权威感也成就了这份职业的神秘魅力。

在风光的台前瞬间之外,拍卖官在拍场之外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拍品,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他们的工作还包括与专家团队合作制定拍卖策略,策划预展,确保拍品能够以最佳状态呈现。

《21世纪》:回顾您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大事件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何善衡:印象最深刻的是正值全球新冠疫情期间的一场拍卖。2021年,我成功地将尚·米榭·巴斯奇亚的巨作《战士》以3.236亿港元(约419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亚洲拍卖史上最高价的西方艺术品纪录。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也促使我们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不仅将此次拍卖做成了全球直播,还打破了时空限制,将佳士得伦敦拍卖周的精彩内容与香港现场紧密连接。通过这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为全球藏家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拍卖体验,既充满互动性,又不失经典的艺术氛围。最终,这场拍卖不仅展现了巴斯奇亚的艺术魅力,也成为了艺术界在特殊时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功。

另外我自己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我和团队策划的刘野个展,这是一场很特别的展览,发生在2024年香港艺术周期间。当时我和团队所思考的是,在香港三月艺术周期间有那么多的活动,每个藏家都有无数的应酬,要怎么吸引大家都想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2018年在上海Prada荣宅举办刘野个展“寓言叙事”是一个启发,也是这类展览的天花板。于是我们就想到要在香港也做一场刘野的展览。

在寸土尺金的香港西半山宝珊道的大宅中,我们带来了二十余幅刘野的作品和三幅雷尼·马格利特的作品。展览命名为“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圣杜甫《望岳》中的一句诗,指的是高瞻远瞩的重要性,更表达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中,刘野是个人作品拍卖纪录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在中国的艺术家中,以刘野在当今艺术市场的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处于高峰之巅的国际化艺术家。而我们合作的伙伴,从开发商到银行、家具、运输等不同的合作伙伴都很喜欢这个概念和这位艺术家,所以我们一亮出来,大家普遍都认可。

双城联动 造势共赢

《21世纪》:每年香港艺术周期间,各大艺博会、艺术馆、拍卖行和画廊展览等重要活动都会集中举行和互相联动。您如何理解艺术市场的这种联动和共同造势?

何善衡:其实这种重要艺术活动集中举行和互相联动做法是世界成熟经济体艺术行业的常见做法。比如,巴黎长期以来都是欧洲艺术市场的核心,展览、艺博会、拍卖同期举办,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生态;伦敦的艺术周模式也已成熟运作十余年,每年吸引着全球藏家与机构的关注。

在亚洲,香港作为拍卖市场的龙头,正逐步构建自己的全球化标志。2025年,各大拍卖行、艺博会、美术馆和画廊共同将三月塑造成香港艺术市场的重心,推动整个艺术生态的向前发展。类似于纽约5月和11月的拍卖季,香港正在强化自身作为亚洲艺术交易中心的地位,不仅吸引全球藏家,也为亚洲艺术家提供一个直面国际市场的舞台。这不仅是市场策略上的调整,更代表着亚洲艺术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全球话语权的提升。全球艺术市场的联动趋势愈发明显,如今香港也步入这一轨道,成为全球艺术交易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香港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到兴奋的好事。

《21世纪》:今年的佳士得香港和佳士得上海的“双城”拍卖之间,是否存在某些相互的功能定位关系?

何善衡:佳士得香港和上海的“双城”拍卖有着整合、互补的功能定位,期待达到一个共赢的最终结果。上海和香港作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两大重要城市,各具独特优势。香港作为中国国际化的艺术中心,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买家基础,使得它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而上海则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之一,具有强大的本土市场并且面向国际藏家。两者的结合,不仅能为艺术品带来更多元的买家群体,也能为藏家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双城联动的战略让我们在拍卖季节和预展上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分享信息,并且实现从本土到国际的无缝连接。通过这种互补性,我们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藏家的需求,同时也为艺术品的交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1世纪》:针对今年春拍,你们有什么特别的征件策略吗?拥有什么特点的艺术家会尤其受到重视?

何善衡:在具体策略上,团队会综合考量多个因素,比如藏家群体的偏好、市场行情、艺术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在不同市场的影响力。此外,在拍品的策划上,团队也会注重两地的互补性,避免作品风格或类型的重复。比如,今年中国当代艺术家有两件重要作品,我们就把张恩利的《亲密》放到香港的晚间拍卖,而把陈可的《昨天的我,明天的你》放到上海的晚间拍卖。这种精细化的布局,使得双城拍卖既能保持各自的特色,又能形成合力。

关于拥有怎样特点的艺术家会尤其受到重视这个问题,我们会关注受到美术馆和机构的高度重视的艺术家,看他/她是否参加过国际级展览,尤其是像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巴塞尔艺术展等顶级艺术盛事,这些展览不仅提升了艺术家的国际知名度,也往往推动其市场价值的增长。如果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展览中频繁亮相,比如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等地的当代艺术展,其作品的流通性和认可度都会进一步提高。也会看他/她的作品是否被知名美术馆或机构长期收藏。

艺术是无边的精神疆界

《21世纪》:中国藏家近年来产生了哪些品味上的变化?有哪些“以前不感兴趣,现在非常有兴趣”的艺术家和作品吗?

何善衡:过去,中国藏家更多关注的是个人喜好,“我觉得什么重要,什么美”是主要的收藏标准。但如今,全球艺术市场的开放性越来越强,藏家开始将目光放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样的预算,他们会思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既符合自己审美,又在国际市场具有认可度的作品。这种思维的转变,使得中国藏家在收藏时更加理性,也更愿意在东西方之间寻找平衡。

尽管国际化的视野在不断拓展,亚洲藏家对亚洲乃至中国艺术家的偏爱依然稳固。许多藏家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收藏艺术,当他们看得更多、接触得更广之后,反而更清楚自己作为华人藏家的收藏脉络在哪里。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体现,也是在全球艺术格局中进一步确认自身收藏方向的过程。

以常玉为例,他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极具东方韵味。许多藏家在欣赏过毕加索、雷诺阿之后,意识到西方艺术家无法捕捉的某种独特美感,却能在常玉的作品中找到——那种极简的笔触、留白的空间感、东方书法的流动性,使他的绘画在全球艺术语境中独树一帜。同样,许多亚洲藏家收藏西方抽象艺术时,也逐渐意识到,在西方艺术家身上难以找到某种“书法性”的表达,而这种独特的线条张力和意境,却能在朱德群和赵无极的作品中呈现出来。他们的作品不仅与西方抽象对话,更融入了东方哲学与笔墨的精神。

《21世纪》:艺术品可以是一种理财资产,也可以是一种审美精神,还可以是一门有乐趣的学科。在您看来,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何善衡:我觉得你说得很对,艺术确实不仅承载价值,更映照品味。艺术的价值是无止境的。对于许多藏家而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已登峰造极,但艺术的世界始终让人“stay hungry”——总有更卓越的收藏,总有更惊艳的美术馆展览,总有新的视角等待被发现。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片无边的精神疆域,在这里,求索永无止境,热爱也无需设限。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梁信
向TA提问

生活家记者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 展开

关注全球时尚奢侈品、艺术人文、拍卖市场和高端生活方式动态。欢迎交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