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第四届创意2030国际论坛于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支持。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等10个国家的150余位政企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智科幻助推文化多样性发展”主题,从政策、技术、产业与国际合作等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共倡创意产业赋能可持续发展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任褚潇炜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视频致辞)、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葛思颖、北京市科委副主任董齐超等嘉宾致辞。
夏泽翰指出,创意与创新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维护数字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动力,需通过资源支持与政策激励,促进科幻等领域的创造力迸发。北京市科委副主任董齐超强调,北京已聚集近800家科幻企业,总营收达480亿元,正加速迈向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石景山区副区长王其志表示,首钢园作为论坛举办地,正打造“科技+文化”融合的创新高地。
数字技术重塑文化多样性保护
2024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成为我国首个被纳入《公约》全球20周年庆祝活动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文化部门负责人杨碧幸系统介绍了“数字环境下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实践进展。
杨碧幸提到,数字技术既为文化传播带来机遇,也引发内容同质化风险。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数字环境下文化多样性操作指南》,呼吁通过国际合作构建包容性数字文化生态。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近年来通过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等技术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为全球贡献了重要经验。
数智科幻与文科融合:解码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论坛设置主题演讲与圆桌对话环节,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趋势:全球视野:世界贸易网点联盟亚太区总干事卡洛琳娜·昆塔娜提出,创意经济数字化需打破城市壁垒,推动联合项目开发与跨境投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维罗妮卡·利布尔分享了“钢铁之城”转型“数字艺术之都”的经验,强调传统工业与数字创意产业协同发展。
技术赋能:中国移动咪咕廖智勇展示“AI+元宇宙”在文化IP开发中的应用;北京电影学院刘梦雅提出“科影融合”需培育复合型人才,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
产业实践:圆桌对话中,法国Culturespaces集团吕克·阿尔尚博、清华大学王之纲等专家指出,前沿技术需与文化内容深度结合,警惕技术工具化对文化价值的消解。
成果发布:20项示范案例引领数字文化创新
论坛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发布“数字环境下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示范案例”,涵盖人工智能、XR、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入选案例包括故宫文物数字化修复、敦煌元宇宙展演等项目,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科技融合范式。
此外,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中心、法国Culturespaces集团等国际机构与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798文化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在项目孵化、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协作,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幻之城”。
第四届创意2030国际论坛不仅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智慧方案,更通过跨界对话与务实合作,推动数智技术成为文化创新的核心引擎。未来,以科幻为代表的文产新业态,或将重塑人类对可持续发展与文明共生的想象边界。(文/记者 夏青)
(作者:中国科技网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