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AI赋能大型企业数智化创新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Nature Portfolio、北京市科委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主办,北京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承办,围绕“AI促进大型企业数智化转型”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代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突破瓶颈、赋能产业升级。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致辞中强调,北京将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央地协同创新,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突破:联邦学习与AI Native破解数据与算力困局
“大模型发展正面临数据和算力的双重挑战,但联邦学习为隐私保护与模型协作提供了新路径。”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杨强在论坛上指出。他提出,未来AI将形成“云端大模型+本地化小模型”的协作生态,既提升模型能力,又保障数据安全。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共鸣。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段晓东进一步提出“AI Native”概念,强调算力网络需从“算网一体”向“智算网一体”跃迁。“未来的算力网络将深度融合AI原生能力,支撑智能决策、自主优化等场景。”段晓东表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ark Girolami则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数智技术已贯穿工业工程全链条,从产品设计到运维管理均实现颠覆性变革。
行业实践:从智能制造到新材料研发的AI落地图谱
论坛上,多家企业分享了AI与垂直领域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姜幸群展示了AI在半导体显示制造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深度学习优化工艺参数,良品率提升15%,能耗降低10%。”中化信息数智创新研究中心总经理姚逵则介绍了“平台+场景+生态”三位一体的AI科研体系,其材料研发模型可将新化合物发现周期缩短30%。
中电云计算副总裁马劲提出,AI产业需构建“算力-数据-模型-应用”闭环生态。“开源框架与信创体系协同,是降低企业AI应用成本的关键。”他透露,中电云正通过算力平台、模型平台与应用场景的三维赋能,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
创新生态:两项成果发布、两大实验室签约
论坛现场,两项重磅成果与两大学研合作项目引发关注。蚂蚁集团发布的“VAT-人机融合企业服务智能体”实现工作任务智能托管,已在金融、物流领域试点;中科紫东太初推出的“科学智能平台3.0”支持多模态大模型与学科工具协同,打造科研开发新范式。
产学研合作方面,“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由中化信息、吉林大学等联合成立,瞄准材料垂域推理模型研发;“太赫兹通信在6G空天地一体化应用”项目则聚焦未来通信技术,推动北京抢占6G标准话语权。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合作将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
央地协同:北京构建AI创新“热带雨林”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论坛致辞中明确北京三大发力方向:强化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推动重点领域行业应用、深化央地双向赋能。数据显示,北京已集聚全国60%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大模型研发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北京的优势在于‘创新浓度’。”一位参会央企代表表示,央企的场景资源与北京的技术生态形成互补。例如,中电科五十四所与石景山产业公司合作的太赫兹项目,正是依托北京在6G领域的先发优势。
据悉,本次论坛吸引60家央企、20余家高校院所及AI头部企业参与,达成多项技术合作意向。随着AI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深水区,北京正通过政策引导、生态构建与场景开放,打造全球数智化转型标杆。正如许心超所言:“AI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产业逻辑的新质生产力引擎。”未来,这座创新之城能否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持续领跑?答案或许就藏在今日播下的种子中。(记者 桂楷东)
(作者:中国科技网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