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伍波:精准筛查与创新疗法协同,优化甲状腺癌全周期管理|21CC肿瘤周

21新健康闫硕 2025-04-15 17:00

最终目标是实现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协同优化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 2x
  • 1.5x
  • 1x
  • 0.75x

1x

画中画

重播 刷新试试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甲状腺癌也被称为“懒癌”,可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细胞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多种类型。大部分甲状腺癌发展慢、恶性度低,当前我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已超过80%,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伍波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公众对甲状腺癌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但仍存在明显局限性。在早筛方面,公众认知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部分高教育水平人群过度关注筛查;另一方面,低收入、老年及农村群体因健康意识薄弱或医疗资源匮乏,筛查率不足20%。

“而在治疗方面,则需要平衡个体化与规范化,应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机械套用指南忽视个体差异,如对不耐受手术者强行开刀;二是过度‘定制’偏离循证原则,如对高危患者滥用消融导致转移风险。最终目标是实现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协同优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伍波说。

早期精准筛查是关键

当前,很多人对甲状腺癌存在不少误解。随着体检普及和健康意识增强,约60%~70%的城市人群通过常规甲状腺超声筛查发现结节,但普遍混淆“结节”与“癌”的概念。

伍波表示,这就导致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部分人因发现毫米级结节过度焦虑,甚至要求非必要的手术干预;另一部分则忽视超声报告中“低回声”“微钙化”等高风险特征,延误进一步检查。

另外,也存在公众对甲状腺癌的生物学特性认知不足的问题。多数人知晓其“懒癌”特点,但对特殊病理类型的高侵袭性缺乏了解,易产生盲目乐观或恐慌情绪。另外,调查显示,仅约30%的公众了解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且对术后长期管理,如TSH抑制治疗、碘131治疗适应症的认知率不足20%。

“从我们医院的数据来看,2020-2024年甲状腺癌患者数据显示,首次确诊时约75%为早期(Ⅰ/Ⅱ期),20%为局部进展期(Ⅲ期),5%为晚期(Ⅳ期)。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患者晚期比例显著高于城市患者,凸显基层筛查体系与转诊机制的不足。”伍波介绍道。

对于哪些人群是发病高危人群,伍波表示,首先,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有头颈部电离辐射暴露史者,辐射可显著增加甲状腺滤泡细胞癌变风险;其次,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或长期存在甲状腺疾病者;再次,女性及中青年人群也是高危人群,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55岁为高发年龄段。此外,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促进肿瘤发生。

伍波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及功能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目前公众对癌症早筛早治的意识呈明显提升趋势,但整体仍存在不足且存在差异性。以甲状腺癌为例,随着体检普及,尤其是甲状腺超声纳入常规项目,城市人群及年轻群体筛查率较高,约60%~70%的甲状腺癌患者通过体检发现无症状结节并确诊,显著提高了早期(Ⅰ/Ⅱ期)诊断率。

然而,公众认知仍存在两极分化,“一方面,部分高教育水平人群过度关注筛查,可能因微小癌的过度诊断引发焦虑;另一方面,低收入、老年及农村群体因健康意识薄弱或医疗资源匮乏,筛查率不足20%,常因症状就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伍波说。

在具体筛查方面,早期筛查以超声为核心,通过形态、边界、血流、钙化等特征初步判断良恶性。而CT和核磁应用于评估疾病进展的主要工具,确诊及分型则依赖多模态精准诊断。此外,病理组学与二代测序(NGS),可以分析肿瘤基因突变谱,指导靶向治疗。通过这些方法可明确甲状腺炎、结节良恶性、癌症亚型,实现个体化诊疗。

创新疗法已成治疗重要策略

甲状腺癌的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分期及患者特征综合选择,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性碘(RAI)治疗、TSH抑制治疗、靶向与免疫治疗、外照射与化疗、消融技术等,此外,基因检测指导治疗方案优化,分子分型逐步成为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

在精准、规范治疗的实施路径上,伍波表示,在规范方面,以国际指南为框架,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精准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分子层面,例如RET融合阳性髓样癌首选选择性RET抑制剂赛尔帕提阿尼。同时,建立患者全周期数据库,整合病理、基因与随访数据,实现治疗方案的动态校准。

当前,一些创新疗法已应用于甲状腺癌,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或难治性甲状腺癌的重要策略。在靶向治疗中,多激酶抑制剂是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一线选择,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耐药性及副作用限制了长期应用。免疫治疗方面,比如PD1单抗在PDL1高表达或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的ATC中尝试,单药客观缓解率(ORR)约15%~20%,

此外,消融治疗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伍波认为,其定位需基于现有证据审慎评估,比如严格筛选适用人群,目前主要针对低危微小乳头状癌、因合并症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传统治疗的患者。总体而言,消融为甲状腺癌治疗新技术,但其应用应严格遵循适应证,并在多学科协作下开展。但是,这一技术如何评价,还很难说,需要时间和循证医学来证明。

对于未来新技术与新方案的展望,伍波表示,未来研究将聚焦于突破耐药性、提升精准性及探索联合策略。比如,新型靶向药物如选择性RET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可能减少脱靶毒性。此外,个体化新抗原疫苗、微生物组调节及AI驱动的治疗方案优化是新兴方向。

“未来需通过跨学科协作与真实世界数据验证,推动这些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最终实现甲状腺癌治疗的全面精准化与长效控制。”伍波说。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甲状腺癌患者虽然预后良好,但需终身监测复发、药物调整及处理并发症,同时由于甲状腺疾病常与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病共存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伍波强调,全周期管理不仅提升生存率,更通过优化生活质量,如疲劳管理、情绪障碍干预,实现“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持”的转化,符合现代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目标。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作者:闫硕 编辑: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