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脉动1/11

A股上市公司2023年报扫描:近八成公司盈利,现金分红再创新高

2023年A股公司业绩整体保持平稳,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与潜力。进入2024年,我国经济的持续企稳回升,在上市公司业绩层面也有所体现。截至目前,共有5348家公司披露2024年一季报,其中有4054家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的有近800家。从2023年年报披露来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正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脉动2/11

上市公司年报里的财富密码:分红比重超七成,研发投入增加逾16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Wind数据发现,超七成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度分红计划,银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央企分红规模超百亿元,贵州茅台、诺瓦星云、石英股份等5家上市公司每手(100股)分红规模超500元,更有吉林高速等常年不分红的“铁公鸡”在监管约谈后新增分红预案。
经济脉动3/11

年报里的消费新趋势:“假日经济”吹起复苏春风,航司减亏“回血”

随着A股2023年年报收官,“吃穿住行”等消费板块的复苏情况展现在眼前。整体来看,交通出行、文旅酒店、餐饮消费等领域的不少上市公司均取得了营收、净利润大幅提升,或是加快转身实现扭亏为盈。不过,在行业龙头展现发展韧性的同时,也有部分消费公司业绩承压,仍处于亏损状态。
经济脉动4/11

A股超七成药企盈利,逾700亿投入研发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随着国内医药公司研发投入逐步兑现,以A股医药上市公司为例,预计未来3年收入增长在10%~15%之间,若扣非利润率提升2个点,则未来3年医药行业的扣非利润有望增长75%,年化复合增长在20%以上。创新药企、具有国际化能力及潜力的公司等将成为关注重点。
经济脉动5/11

万亿“新三样”扬帆出海,如何乘风破浪寻增量?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巩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汽车市占率为20%,全球电动汽车市占率超过50%,但市值仅占全球汽车制造商总市值的10%。“一些海外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不会抹杀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规模、成本优势、技术创新和全球竞争力。”
经济脉动6/11

六大炼化巨头“交卷”:周期磨底 业绩分化

截至4月27日,A股六大民营炼化企业——恒力石化、荣盛石化、东方盛虹、恒逸石化、桐昆股份、新凤鸣已悉数披露2023年报。在经历了2019年前短暂的景气周期后,炼化行业自2020年开始遭遇逆风,炼化聚酯行业临着成本端持续走高,中下游产品产能持续扩张,加工费持续收敛的恶性循环,行业在2023年依旧呈现“只生产不赚钱”的状态。
经济脉动7/11

“三桶油”2023年营收全面缩水:增储上产持续,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在国际油价整体下滑的趋势下,“三桶油”2023年的平均油价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保持了与国际油价基本一致的走势——中国石油、中国海油2023年平均实现油价分别为76.60美元/桶、77.96美元/桶,分别同比下降16.8%、19.3%;中国石化2023年原油平均实现销售价格为3833元/吨,同比下降11.1%。
经济脉动8/11

透视六大行2023年:全年共赚1.3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普降

3月28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陆续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至此,六家国有大行“成绩单”全部出炉。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统计,2023年国有六大行营业收入总计3.5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总计近1.38万亿元。根据业绩数据,六大行均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在稳定盈利的同时,六大行的资产质量也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
经济脉动9/11

银行金融科技“马拉松”:总体投入仍实现正增,但增速放缓且分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总体来看,国有六大行和招行、平安、兴业、光大、中信、民生共12家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总体仍实现正增长,但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上述12家银行2023年科技投入共1756.44亿元,同比增长6.13%,而2022年科技投入共1654.96,同比增长10.04%。
经济脉动10/11

医疗器械2023年业绩下滑六成 ,加速 “出海”、冲刺高端成破局关键

回望2023年,医疗器械产业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集采逐渐步入常态化,从早期的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脊柱类产品,到如今的人工晶体类、运动医学类产品,高值耗材领域集采的范围不断扩大。叠加医疗反腐潮下采购需求放缓,部分医疗设备、耗材企业业绩承压。另一边,“出海”步伐持续加快,高端领域不断突破,在“以旧换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等趋势下,一些公司开始加速奔跑。
经济脉动11/11

新“国九条”威力初显:多年“一毛不拔”的分红了

在受访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新“国九条”及系列配套措施中关于分红与回购的监管政策效果初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连续多年不分红、今年原本公告不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在新“国九条”发布后也新增分红计划,典型如吉林高速。
主力动向1/13

“国家队”投资路线:持股超2.5万亿元,重仓ETF525亿份

作为风向标,“国家队”的操作是市场关注焦点。3月31日,2023年公募基金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完毕,“国家队”去年在ETF和上市公司上的投资操作也“浮出水面”。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四季度起,股票ETF成为“国家队”入市的重要路径。据Wind数据统计,作为“国家队”的中央汇金和国新投资,2023年末合计重仓持有约525亿份ETF基金,其中,中央汇金重仓持有约507亿份ETF基金。
主力动向2/13

起底A股“神枪手”3500亿持股账本

截至4月25日,已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中,社保基金最新出现在539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榜,合计持股533亿股,合计市值高达3471.7亿元。向前追溯发现,48只社保基金持有期超过10期(一期为一个季度),华侨城A、华润三九、华鲁恒升等多只个股获社保基金连续持仓时间甚至超过10年。
主力动向3/13

主动权益基金调仓动向:大盘向中盘迁移

公募基金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主动权益基金调仓出现了新动向:基金持仓风格由大盘成长向中盘成长迁移。此外,2023年下半年,在重仓行业方面,主动权益基金增持电子和医药,减持新能源和计算机;在重仓个股方面,立讯精密、山西汾酒新进前十大重仓股。
主力动向4/13

从自购看风向:1298只基金惹偏爱 中信证券资管大幅清仓旗下基金

从资金布局来看,不少知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依然对自己全部在管产品都保持了较高的配置。据不完全统计,张坤、丘栋荣、萧楠等百亿基金经理,在2023年都重仓了自己旗下所有产品,即对每只在管基金自购份额皆超过100万份。
主力动向5/13

公募基金2000亿“四费”回头看:排名、结构生变,尾随佣金下行

2023年公募“四费”合计金额达到2027.63亿元,较2022年的2146.44亿元下滑5.52%。公募基金“四费”中的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较2022年大幅下滑,但销售服务费却大幅上涨。头部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排名发生明显变化,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蝉联第一第二,华夏基金超越富国基金拿下第三,此外,中欧基金被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超越,位列第九,天弘基金则连升3个名次进入前十。
主力动向6/13

中信证券100余名投行人员被转岗 与“老二”差距再缩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中信证券近期对100余位总部投行股权业务人员进行调岗,以缓解IPO降速后带来的人员压力。除投行业务外,中信证券2023年其他条线业务表现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仅自营业务同比微增0.25%,其余业务条线悉数下滑。经纪业务、资管业务、其他业务降幅分别为4.07%、10.99%和35.58%。
主力动向7/13

“一流投行”成年报高频词:券商股权转让潮起,谁将"扛旗"?

对于近期券商的股东变动,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鼓励并购重组政策导向下,非金融主业企业拍卖所持证券公司股份变现,可以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同时也能为大型券商提供并购重组标的,让专业的金融企业进行专业的并购重组和管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主力动向8/13

78.71亿计提减值去哪了? 20份券商年报显露,股质业务成“重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发现,股票质押业务风险是导致上市券商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上市券商2023年计提股票质押减值准备增加,可能是由于抵押品的市场价格或估值下调所致。”一位非银分析师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券商2023年的业绩受到了计提减值准备的拖累。
主力动向9/13

万亿券商资管一季度成绩单:近7成基金获得正收益 中银证券旗下12只基金收益集体告负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53家券商资管公募业务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1万亿元,其中,4家券商资管的公募管理规模超1000亿元,头部效应和先发优势明显。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从业绩来看,券商资管的公募基金产品有六成取得正收益,但主动权益基金仅有三成取得正收益,绩优基金集中在重仓高股息资产的红利基金上。
主力动向10/13

券商分红也有优差生:26家分红超360亿元,中泰、信达、方正不足12%

对于券商分红分化的原因,惠誉评级大中华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张榕容表示,选择高比例分红的券商具体考量因素可能涉及多个层面,如监管对风险资本计算的拟调降会降低券商对资本的压力;目前资本水平已足以顺应重资本业务的发展需求;未来可能对轻资本业务发展更为侧重。
主力动向11/13

券商分仓江湖生变:申万宏源辞别前十 ,35家黑马逆袭

2023年分仓佣金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依次是:中信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海通证券、兴业证券、东方证券。相比2022年,前十券商的座次排位有不小变化。长江证券由2022年的第二名下降至第四名,申万宏源掉队前十券商,退至第十二名;而广发证券由2022年的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华泰证券由第十名上升至第七名,兴业证券则进入前十队列。
主力动向12/13

券商竞赛式降薪:数据显示高管300万“隐性线”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部分券商管理层面对“降平均薪酬”的KPI,在人员结构调整、薪酬结构调整中,如何妥善形成长效的,对机构发展有长期意义的机制,成为一个难题。且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券商薪酬的波动,有更多特点值得关注。事实上,此番券商薪酬下降的确存在响应监管要求而主动降薪的因素,但也受到行业创收缩水的影响。
主力动向13/13

期货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业务创新成增长引擎

近日,多家上市期货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同时随着上市金融机构年报的发布,多家头部期货公司的经营业绩也陆续揭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财报数据梳理,截至4月17日,共有24家期货公司披露了2023年业绩,共实现了营收809.45亿元,实现了净利润59.41亿元。
科技竞逐1/9

碳纤维供求失衡、行业内卷,光威复材9年来首现盈利下降

“全球碳纤维行业最近三年的发展跌宕起伏,从前两年的供不应求很快进入到去年的内卷状态。”光威复材指出,偶然因素导致的全行业涨价严重打乱了行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抑制了下游应用的积极性,成为2023年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涨价同时引发的供给端盲目扩张,随着产能释放也很快导致供求失衡、行业内卷。
科技竞逐2/9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首份年报揭晓,扫地机器人、猫砂机等业务实现高增长

优必选方面还表示,未来致力于重点投入具身智能领域,包括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智能化程度以及作业能力;提升以多模态感知和大模型技术为基础的全方位智慧感知能力,从而形成端到端的完整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能力。
科技竞逐3/9

三大运营商逐浪“算网数智”:2023年新兴业务成新增长点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三大运营商正在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新兴业务引人关注。其中,中国移动去年数字化转型收入对通信服务收入增量贡献达到89.7%,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中国联通2023年算网数智业务实现收入752亿元,带来超过一半的新增收入;中国电信产数业务收入对服务收入的增量贡献从2021年的51.6%提升至70.4%。
科技竞逐4/9

遥望科技营收47.77亿元背后:直播电商正艰难走出“投入期”

此次年报中,遥望科技直面这些问题,通过人力成本智能管理、明星IP深度商业化、利用素人主播及明星衍生号带动有效直播时长等方面,提出应对办法。其中,为让明星主播价值发挥更大作用,围绕IP运营小号矩阵、分发直播切片以及商业化营销,打造更多元的变现矩阵。另一方面,遥望借助其在艺人、宣发、流量投放、专业内容创作者上的长期优势,报告期内积极拓展业务边界,综艺、短剧、演艺市场均完成初步布局。
科技竞逐5/9

复苏中的手机产业链:着力提利润,探寻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梳理头部手机产业链财报发现,年内或许增收未必是核心命题,但增利似乎是厂商核心目的。此外,厂商也纷纷强调内部管理的效用。进入2024年,手机行业的复苏态势似乎已经明确。Counterpoint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4.6%,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正增长。预计2024年行业销售将实现低个位数同比增长。
科技竞逐6/9

2023年碳化硅“疾驰”:扩产与出海加速,技术生态待完善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龚瑞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在8英寸碳化硅方面整体仍处于研发验证阶段,其中衬底材料进展较快已有小批量供货,有望在2~3年内步入量产;器件方面,芯联集成等成熟且具规模的晶圆厂也已开始布局8英寸,但这对设备、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整合要求极高,仍需大量时间来验证、形成生态。
科技竞逐7/9

光模块“三剑客”业绩分化 竞争加剧价格战打响

“三剑客”股价承压,或与外围市场有关。上周五,超微电脑释放的利空信号,将其自身与英伟达的股价双双拉下神坛。该公司未像往常一般披露业绩预增指引的操作,迅速引起外界对于AI行业泡沫破裂的担忧,A股市场也被波及。
科技竞逐8/9

AIoT产业回暖,穿戴产品助力产业链业绩复苏

IDC中国助理研究总监潘雪菲则对记者分析,设备互联是未来终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可穿戴设备形态未来也将会进一步丰富,不仅和AI大模型相关,也和视觉传感技术为基础的多模态交互发展有关。
科技竞逐9/9

存储行业四季度业绩触底反转:国产厂商新周期如何竞速?

随着AI大模型和下游市场逐渐恢复,在上游尚未全面增产条件下,库存紧俏正逐渐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命题。群智咨询(Sigmaintell)半导体事业部资深分析师王旭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调查,目前存储产品短缺主要是HBM(高带宽内存,主要为满足GPU芯片需求)产品。上游原厂将针对HBM产品提高其产能利用率,会将部分DRAM产能转化为HBM,应对HBM的短缺问题。预计DRAM的短缺情况将在今年底或者2025年第一季度出现缓解。
消费向“新”1/8

安踏百亿利润背后:服装收入远超鞋类丨运动年报观察

安踏走上服装为主的既定事实道路,可能有着收购FILA等历史因素影响。当然,服装品类有着包括设计、面料、渠道在内的核心壁垒,很难说就不如鞋类。但安踏此种业务结构是否会影响长远增长,有探讨空间。
消费向“新”2/8

营收连跌 宝洁折戟中国美妆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传统外资高端护肤品牌都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产品的创新速度较慢,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也不足。此外,外资品牌的光环逐渐淡去,高端品牌的溢价能力已不如从前。加大创新力度,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面临考验。
消费向“新”3/8

本地生活群雄环伺 硝烟声里谁是王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23年,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收入为2069亿元,同比增速28.7%,合作商家为950万家;抖音公布的数据里,其生活服务平台总交易额增长256%,入驻门店超450万家;快手透露的部分增长数据则是GMV增长25倍,买家数增长23倍,品牌商家数同比增幅417%。
消费向“新”4/8

酒店业复苏:四大酒店重新洗牌,房价提升能否持续?

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相比2019年,国内酒店业经历了重新洗牌,“营收第一”的宝座易主。2023年,华住集团的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净利润突破40亿元,而原来的“老大哥”锦江酒店营收、净利润被全面反超。与此同时,亚朵迅速崛起,但首旅酒店2023年的业绩不及2019年。
消费向“新”5/8

三家上市公司营收下滑,集成灶概念跑不动了?

从行业角度看,相较于其他品类电器,集成灶市场高度依赖于新房装修的厨电配置需求,因而受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从市场趋势角度看,随着家用电器消费个性化、差异化突显,产品形态相对固定的集成灶虽也在积极引入AI、数字厨房等新型技术,但革新难度和灵活度显然高于单独应对特殊需求推出的小型厨电产品。在地产业发展趋势仍不明朗的当下,集成灶行业或许仍需要面临营收压力期。
消费向“新”6/8

美的集团业绩再创新高,但还有四个疑问需要解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高端化、智能化、多元化、海外突破是美的过去几年发展的关键词。主要做法一是对原有的C端业务进行智能化、高端化升级;二是加快推进B端业务,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板块、机器人与自动化板块、智能建筑科技板块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三是在海外市场打造第二主场,坚定自主品牌优先战略。
消费向“新”7/8

后地产时代家电市场“局部繁荣”,企业拓展应用场景寻新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家电行业需要拥抱高质量发展新周期。目前,部分第一梯队中的家电制造企业已经在科技产品、应用场景、营销模式等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化则为家电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消费向“新”8/8

旅游消费强劲复苏 国内OTA去年业绩亮眼

不得不承认,OTA(在线旅游平台)这一波赚钱,是因为站在旅游复苏的风口上。过去一年随着大众旅行需求的持续释放,旅游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文化和旅游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同比增长93.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
地产冷暖1/8

招商蛇口去年归母净利润增长48.2% 今年将“以销定产”谨慎拿地

除了在投资上“不拿错地”,面对买方市场,招商蛇口还计划以产品力取胜。招商蛇口董事长蒋铁峰提到, “过去房地产高速发展,大家追求速度,产品的品质没有那么重视,现在回归产品为核心,产品为王的时代。今年面对新模式的转变,招商蛇口未来将特别关注产品力的提升。”
地产冷暖2/8

年报里的中国楼市|交出营收净利双增成绩单后,华润置地转向资管赛道

华润置地副总裁陈伟表示,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单纯追求规模增长的阶段,华润置地也不追求单纯的规模增长。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华润置地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华润置地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郭世清在投资者业绩说明会解释称,因为市场变化比较大,所以在销售方面目前没有做进一步的指引。
地产冷暖3/8

年报里的中国经济丨中国中车2023年营收净利双增,仍面临海外市场风险

虽然公司业绩表现较为健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市场因政治、经济等原因存在的风险也有所凸显。中国中车在财报中可能面对的风险部分提及,部分境外国家对外资安全审查不断升级,将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纳入外国投资审查范畴。部分境外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口订单获取,加大了在手订单执行难度。
地产冷暖4/8

2023年五大基建央企营收普增 中铁建、中冶净利润下滑|基建新动能㉒

相比一些具体指标,外界更关注基建企业的业绩稳定性。多家机构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基建仍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诸多政策利好仍会给基建企业业绩带来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来自大环境的风险仍在,其中,房地产市场的下行,仍将是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
地产冷暖5/8

房企营收、利润双降成常态,金茂、中交等央企出现亏损

在房地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房企普遍将生存放在第一位,并祭出出售资产、发展经营性业务等多项应对措施。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企业的回旋余地有所增加,但市场的改善仍将是决定性因素。
地产冷暖6/8

销售额逆势增长12.4% 中国建筑终成“地产一哥”?

一位匿名分析人士表示,中建主动提及排名,既源于其对央企比较优势的自信,也说明中建确实很看重规模排名。但即使实现规模第一,也并不意味着中建成为了行业领军者。在市场调整尚未结束、行业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综合实力的打造更为关键。
地产冷暖7/8

豪气分红之下,保利发展不断踩刹车

如今在其他房企不分红或者少分红以储备现金“过冬”的当下,保利发展的“大手笔”显得十分难得。即便如此,市场对它的发展潜力仍然存在争论:一面是,作为央企阵营中规模最大的房企,其资金成本以及融资渠道使之穿越周期并无疑问;另一面则是,今年保利发展的布局也有所下沉且大肆扩张,这或许会带来去化以及存货等压力。
地产冷暖8/8

直面风暴,万科如何避危寻机?

万科眼下的“危机”,关键的变化来自于两点:一是销售急剧下滑,二是融资方式加速转变。两端失血对高负债高杠杆运营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新能源之势1/8

天齐锂业一季度预亏至少36亿元 智利SQM公司或为重要变量

一季度,国内锂行业整体表现低迷,亏损企业数量处于环比增加状态。但是,天齐锂业作为极少数锂精矿100%自给的矿石提锂企业,锂精矿、锂盐的下跌并未达到公司的成本线。
新能源之势2/8

特变电工去年增收不增利 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IPO过会已逾半年

针对业绩波动,特变电工在财报中表示也给出了“对策”:“将发挥年产30万吨多晶硅的规模优势,实现稳产满产,加强设备及工艺流程优化,不断提高多晶硅产品质量,全面提升N型硅料占比,降低能耗、物耗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新能源之势3/8

A股首份光伏财报:跨界黑马去年营收净利双增 第四季度亏损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来,超过百家A股企业宣布跨界光伏产业。如此火热的跨界潮背后推手则是,全球范围内对于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政策支持以及减碳压力。尤其是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为这一行业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圈外人。
新能源之势4/8

价格战重创行业利润:车企2023年盈利能力冷热不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了目前已披露财报的10家A/H股上市乘用车企,受价格战影响,车市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车企盈利分化正在加剧,赚钱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能源之势5/8

行业高举“价格屠刀”:汽车经销商2023年负重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8家上市汽车经销商集团统计数据显示,行业普遍呈现“营收微增,利润大降”的情况,盈利能力下降,行业巨头也不例外。在“价格战”的影响下,新车销售业务毛利下滑最为严重,甚至转为负毛利,经销商们仍背负着沉重的经营压力。
新能源之势6/8

北汽蓝谷四年累亏225.9亿,再次拥抱华为能否起死回生?

2024年开年以来,“黑马”小米的强势入局让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企开“卷”价格战强化着整个行业的造车焦虑,行业加速出清将是未来国内市场新能源行业的大趋势,留给北汽蓝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新能源之势7/8

电动两轮车存量博弈

随着电动两轮车“新国标”执行满5年,换车潮走进尾声。近期各大厂商纷纷披露2023年年报数据,记者梳理发现,当前电动两轮车市场已褪去高速增长,进入存量市场的博弈。
新能源之势8/8

主机降价年,A股智能汽车产业链迎毛利率拐点

据记者统计,前述11家已披露财报的智能汽车企业中,包括德赛西威、华域汽车、均胜电子、华阳集团、伯特利等8家企业在四季度毛利率显著复苏。而在原本汽车配套产业低毛利率的大格局下,德赛西威、华域汽车、均胜电子、斯达半导等企业,毛利率上浮均接近或超过3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