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世锦:聚焦消费需求效应最强的人群和环节,以“刺激+改革”的方式扩大内需

在短期刺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长期改革,解决制约消费扩大的体制性问题,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专访郑永年:应破除影响创新的各项障碍,建议探索设立“科创特区”

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打造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专访陆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分类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新型城镇化可以兼顾经济增长、改善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重目标。并且,由于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升,未来新型城镇化应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投资。

对话清华大学田轩:多措并举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力

A股要走出相对稳定的上升行情,关键还在于经济的平稳上行。因此需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

专访刘元春:2025年经济有望增长5%左右,提振消费要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收入及预期

总体来看,2025年经济能保持稳定,过程可能有点艰难,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5%左右,名义GDP会有明显回升,市场主体对宽松政策的获得感会明显提升。

专访摩根士丹利邢自强:新质生产力有三大结构性机会,大力度稳楼市、完善社保、优化人力资本

要推动实现社会民生的全面好转、地方政府的良性运转、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预期迈向正循环,是一场持久战。

专访杨志勇: 2025年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综合施策提高地方自主财力

在完善央地财政关系方面,方向是推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要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

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楼市政策应继续发力,促进更大范围的止跌回稳

从市场趋势来看,不同城市市场必然存在差异,政策应继续发力,让大城市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市场更大范围的“止跌回稳”。

独家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2025年不确定性更大,构建气候对冲投资组合意义重大

2025年的不确定性会比2024年更大,美国新政府实际上会增加未来的不确定性。

独家专访“灰犀牛”概念提出者米歇尔·渥克:零和博弈无异于两败俱伤,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并非无解

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灰犀牛是气候、宏观经济和金融脆弱性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尤其是与贸易政策相关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