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卢陶然
2024-11-19
那竞丹对记者表示,减碳是未来三十年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任务,关注家庭用能侧的节能应用,将AI技术融入各行各业发展中,能有效助力低碳减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 实习生马榕麟 巴库、北京报道
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数据显示,到2030年,AI将助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至10%。另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能源领域对AI的需求将较目前翻番。
“现实来看,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不能一蹴而就,但节能减碳刻不容缓。”11月15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涂鸦智能市场及战略合作副总裁兼CMO那竞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涂鸦智能市场及战略合作副总裁兼CMO那竞丹
那竞丹对记者表示,减碳是未来三十年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任务,关注家庭用能侧的节能应用,将AI技术融入各行各业发展中,能有效助力低碳减排。
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50%,全球约三分之二的碳排放与居民家庭活动有关。
“想要智能在节能减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将智能深度融入应用端。”那竞丹向记者表示,终端设备的智能化能带来更智能、有效的节能策略执行。例如,智能灯的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只在人有需要的时候使用能源,减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费;人们借助智能插排随时随地操作电器开关等。
让智能融入家庭能源管理,能源可视化、分配和使用智能化是关键。那竞丹解释称,在社会最小单位“家庭”能源管理中,需要构建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电关系,让家庭用电从被动检测转向主动的、智能化的管理与执行,覆盖发电、储能、用电、计量等在内的智慧能源设备生态。
同时,要根据实时电价、储电情况和用户习惯,通过App等方式设定能耗限额,终端智能设备执行节能决策,从而帮助用户降低电费支出。
那竞丹介绍,以新加坡的家庭节能项目为例,在家庭能源管理解决方案之下,新加坡家庭用户平均节能可达25%,部分家庭的电量减少了54%。减碳是未来三十年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任务,想要减少居民家庭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需要一体化结构的万物智联。
“AI的作用贯穿了能源管理的始终。”那竞丹表示,在家庭能源管理中,节能减排有四个关键问题,一是设备如何连接和管理,二是哪些设备可管理,三是发送何种指令,四是如何智能化地长久执行。
由此,家庭能源的管理系统也需要四步走。第一步是洞察,通过云平台实现设备的连接和信息的收集,能够给到C端和B端直观的能源使用情况报告;第二步是执行,通过设备管理实现包括智能照明、智能暖通、智能用电、智能用水等功能;第三步是优化,通过分析具体场景的能源使用情况,预测用电行为,提供可视化低碳计划;第四步是预测,通过能源使用情况,结合支持调控的智能设备和AI,推导出节能的潜在措施和能力,智能化给出节能策略并执行。
那竞丹总结称,AI在能源上的应用是涵盖了发、储和用全链路,不止是预测,而是收集、分析、预测和执行。
首先,AI大模型显著提升了新能源发电预测的准确性。通过信息整合与分析,AI大模型能够全面处理气象、地理信息等数据,为预测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使得模型能够精确学习发电量的复杂模式和趋势。此外,实时更新功能保证了预测的时效性,以应对天气变化等外部因素。
其次,AI大模型优化了电力系统的运行。在资源调度方面,基于准确的发电预测,电网运营商能够更好地平衡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资源。在储能管理上,预测结果指导充放电策略,提高储能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需求侧管理方面,用电预测有助于实现供需平衡,减轻电网压力。
第三,AI大模型助力新能源并网。通过预测数据,模型能够制定合理的并网计划,确保新能源电力顺利接入电网。同时,模型还提升了新能源发电与电网的兼容性,减少并网技术问题。
第四,AI大模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政府可根据预测数据合理规划新能源产业布局,避免资源浪费。此外,准确的数据支持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现实来看,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节能减碳刻不容缓,因此,AI技术应该更快地融入千行百业中,无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都能借助AI快速在节能上取得显著的实绩。
「1.5℃ Talk」专栏介绍: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在COP29上发起「1.5℃ Talk」专栏,通过专访与对话为行业及公众提供关于《巴黎协定》十周年和1.5℃目标挑战的深入见解,助力提升气候雄心,推动行动落地。
《巴黎协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目标是控制全球温升2℃以内,力争1.5℃。去年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COP28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首次全球盘点,全面“考核”了全球落实《巴黎协定》的进展与差距。盘点结果表明,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再到为脆弱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所有气候行动领域的进展都过于缓慢。随着《巴黎协定》签署即将进入第十年,国际社会期待各方进一步加大行动力度,实施更严格的减排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方案,力争实现控制温升1.5℃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