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多个政策相继出台,为大湾区的建设持续提供红利。近年来,大湾区建设硕果累累。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预计2021年GDP约13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2%的GDP。深圳、广州、香港、佛山、东莞等经济总量均超过万亿元。更多解读>>

技术创新优势使得大湾区影响力显著增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56000家,三年增长逾30%

大湾区三年间新培育上市公司328家,约占全国1/5,上市公司总数量超2500家更多解读>>

开放型外贸是大湾区重要经济支撑,作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大湾区贸易总额再创新高。更多解读>>

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粤港澳三地加快融合,基建金融互联互通、民生一体化正在加快形成。更多解读>>

《规划纲要》指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内地9市空气优良率超九成。

大湾区人口集聚效应显著,截至2020年底,大湾区常住居民达8635万人,两年间增长274万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求学、创业、就业,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这是年轻人与大湾区的一场双向奔赴。

30位扎根湾区的活力青年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大湾区工作、创业和生活的经历,讲述逐梦大湾区的故事。

  • zhhtsg

    大湾区好

  • ThomasB

    把握大湾区机遇!

  • 天天6746

    为大湾区打call

  • 金嘟嘟5095

    一起向未来,冲冲冲!

  • 俞果6024

    湾区明天更美好!

  • PandaTseng8025

    期待融入湾区发展大局,一起向未来!

  • 狗蛋猪猪2848

    作为大湾区一份子,很骄傲!

  • 绛黛6411

    我与湾区共成长,期待一个更好的未来

  • 周妙妙3727

    湾区新青年前来报道

  • terryhoho

    抓住湾区机遇!

  • 阿巷4858

    大湾区发展越来越好!

  • BFZH5392

    我系大湾区一份子,为大湾区打CALL!

  • 欧阳落暖2569

    逐梦大湾区,加油!

  • fanfan6797

    我与湾区共成长❤️

  • 陈乐年fdt

    一定要注意环保哦

  • 沈辞甜甜

    哇塞太棒了吧太漂亮了好美啊

  • Retro22

    城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高楼大厦上,更是体现在新一代绿色基础设施上,科技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 吃兔兔要吐兔兔皮

    新技术带来的就是生活的悄然改变

  • 喜神进家

    大湾区环境越来越好了!

  • 你是我的一缕执念

    努力奋斗,大湾区越来越好了!

加载更多
为大湾区点赞
点击查看专题

一图看懂2.7万字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曾静娇,叶映橙,王冰,张佳俊
2019-02-20 06:57

图说广东丨未来30年的深圳,是怎样的?5分钟读懂!

21数据新闻实验室 毕凤至,郑嘉琪
2019-08-19 20:43

四部门“26条”助力大湾区产融 粤港澳三地联动构建新监管

21世纪经济报道 顾月
2020-05-15 07:00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

上述四部门指出,《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并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产融新格局清晰化

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粤港澳三地经济各有特色,开放合作是共赢选择,金融互联互通可以促进跨区域金融服务能级提升,并促进三地产业的整体升级。

“香港虽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但其地位需要大量的优质上市公司作支撑。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拥有大量的优质公司。因此,合作开放既有利于实体产业较为薄弱的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有利于优质的内地企业通过粤港澳窗口吸引国际投资完成产业升级,并带动中国整体产业发展。”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澳门产业相对单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后,产业空间得以打开,也有利于提升全球竞争力,再反过来促进澳门金融业的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意见》主要包括五方面亮点:一是围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出多项重点举措;二是加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服务实体经济,其中包括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贷款、支持内地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港澳地区开展跨境业务、支持规范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基金等政策,都有望从直接和间接融资视角共同推动金融服务能级提升;四是围绕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加强特色金融业态发展;五是加快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其中,特别是建立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或将对现有银行账户格局形成深远影响;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构建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工具进行人民币支付等措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首创性。”何飞表示。

此外,去年年底,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十分关注居民利用资金的便利性,如香港电子钱包在内地使用问题、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开设账户问题等,并将重点推进理财通建设,使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居民透过银行体系可以购买对方市场的理财产品。

而在本次出台的《意见》中,也对多方此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复。比如不仅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还将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贷款业务、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等。

另外,对实体企业而言,最为关注的则是其中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如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贸易收支业务时适用更为便利的措施,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允许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非银行债务人直接在银行办理外债注销登记;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便利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进行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

“在外债方面,此前试点改革过将企业外债注销登记由外汇局办理改为直接到银行办理,这项措施也在《意见》中再次明确。对企业而言,此前外债注销登记需要提前整理注销资料、联系银行注销专户等工作,十分占用人力和时间成本。改革后,则可以通过合作银行进行外债注销登记,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珠三角地区某主要从事饲料研发生产的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

三个层面明确三地监管合作

客观来看,粤港澳三地在监管制度、法律法规都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协调三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建设,也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

“三地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政策,可能会是三地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的主要障碍。因此,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部门要保持良好沟通,是促进深化三地融合开放、促进金融互联互通建设的首要条件。”宏皓表示,“如果要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必然要面对不同的法律制度,在此情况下如何沟通协调各方,会是三地监管部门的一个挑战。对内地而言,这也是很好的机会,有助于培养我们金融开放中的全球化思维,学习如何在充分尊重不同交易习惯和法律政策的情况下,处理金融开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意见》也指出,一是要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三地金融监管交流,协调解决跨境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

二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研判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及时提示金融风险,并加强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设,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提升打击跨境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有效性。

三是要加强粤港澳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加强粤港澳三地金融管理、行业组织等单位协作,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今日开通,粤澳交通枢纽雏形初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黄浩博
2020-08-18 14:12

今日,粤港澳大湾区一条新的“超级通道”投入使用。

8月18日上午,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开通仪式举行。在今天下午3点正式启用后,粤澳日通行能力从75万人次提升到90万人次,将大大提升通关效率,有效缓解两地通关压力。

届时,横琴过渡期口岸旅检通道及出境客车道将搬迁到横琴口岸新址,入境车道暂时保留在过渡期口岸。原在横琴口岸通关货运车辆临时分流至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和珠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通关。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开通仪式上说,横琴口岸的正式开通,必将更大程度促进粤澳融合相通,为两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为横琴新区开发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为全面深化粤澳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创新粤澳合作模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对接“软联通”的标志性项目,新横琴口岸提供了粤澳合作新范例。

“以前的过关人群比较单一,主要是游客和受雇于澳门的劳务人员,现在往来两地的商务人士、跨境上班族和学童明显增多了。”横琴海关刘光前见证着横琴口岸二十年来的变迁。

澳门特别行政区路氹城莲花口岸和珠海横琴口岸隔河相望。然而此前,琴澳一直采用“两地两检”通关模式,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须经两道关口、接受两次检查,耗时长且体验感差。

随着通关量的不断增长,为满足两地人员往来和经贸活动日益密切的现实需要。2018年8月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商广东省人民政府、珠海市人民政府提出,希借珠海横琴口岸改扩建的契机,将莲花口岸搬迁至横琴口岸,并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国务院于同年10月原则同意有关请求。

201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及相关延伸区实施管辖。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启用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及相关延伸区旅检区域的批复》,同意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及相关延伸区旅检区域自2020年3月18日零时起启用,并适用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实施管辖,开创了全国口岸建设法律授权的先河。

据介绍,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并保留原来莲花口岸的 24小时无间断通关,过关旅客只需排一次队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续,人均通关时间仅需30秒左右。接下来,客货车查验也将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珠澳两地查验单位共享设施设备,搭建共享数据传输平台。

除了制度的创新,软硬件优化、智能化监管水平提升也在新口岸充分体现。据了解,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配备了全国最先进的智能CT机、自动分拣线等智能设备,同时,拱北海关为新横琴口岸创新研发了“数字海关”可视化系统,对横琴口岸海关作业区进行三维实景建模,实现对全区域的可视化管理。

粤澳创新合作模式正加速两地之间融合发展,新口岸全部建成启用后,日通关能力有望从当前的约2.5万人次提高到超过22万人次,日通关车辆从约2700辆次提高到超过7000辆次,年通关量或达8000万人次。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横琴口岸的建设和管理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合作模式,逐步解决了两地在法制、工程、管理和技术等存在的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横琴口岸的新型合作模式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为特区与内地合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粤澳交通枢纽雏形初现

除了通关模式创新,新横琴口岸配套交通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一座连接珠澳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初现。

记者注意到,今早广珠城轨延长线,珠机城轨一期已正式开通,该线路起点珠海站,途经湾仔北站、湾仔站(暂未开通)、十字门站、横琴北站、横琴站等5个车站,终点珠海长隆站,未来高峰发送量约5000人/小时。

作为连接珠澳交通网络的换乘中心,横琴站与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实现无缝衔接,旅客下车后可直达口岸,快速完成通关。同时,该站预留了对接澳门轻轨的接口,未来可接入澳门轻轨延长线,实现珠澳之间轨道交通的互连互通。

未来,珠海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珠海站、横琴站实现高铁、城际铁路与澳门轻轨衔接,促进珠澳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划,未来还将建成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建成后澳门大学师生可经此桥直接通达横琴。

在公共交通方面,珠海全市共有27条公交线路经停横琴口岸、横琴口岸东和广珠城轨横琴口岸站。今天开业运营的横琴口岸长途汽车客运站最高可日发送旅客1万人次,日均可发送班车约400班,班次运营实现广东省内大中城市全覆盖。

图解丨新平台、新空间、新示范、新高地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样建!

21世纪经济报道 倪新平,王冰,郑嘉琪
2021-09-05 20:49

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发布。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亮点有哪些?一图了解↓↓↓

图解丨面积扩大至8倍!前海合作区大礼包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桂兴,王冰
2021-09-06 19:05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对外发布。为进一步扩展发展空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图解方案↓↓↓

“跨境理财通”落地首日:涉及金额超3000万元 多家银行提供上百种投资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家俊辉 广州报道
2021-10-19 22:15

10月19日,“跨境理财通”正式开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试点银行获悉,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投资者反响强烈,当天上午即实现了首批业务成功落地。

记者从工行广东省分行了解到,“跨境理财通”业务落地首日,工行广东分行大湾区内辖属9家分行成功办理“跨境理财通”业务177笔,累计金额285万元。其中,“北向通”客户签约151笔,成功汇款70笔,汇款金额175万元;“南向通”客户签约26笔,汇款金额110万元。

“在产品选择上,工行考虑到产品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例如‘北向通’理财产品有每日开放和其他各种期限,基金产品基本涵盖了货币型、指数型、债券型、混合型和股票型,在投资方向上涵盖新能源、健康医疗、消费、新城镇、电子信息、物流、蓝筹成长等各个行业主题。”工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跨境理财通”开办初期,工行将为“北向通”港澳投资者提供近150支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及公募基金产品,为“南向通”内地投资者提供包括基金、债券及不同币别存款在内的近110支产品。

中行方面,记者了解到,截止当天16:45分,中行广东省分行辖属大湾区八市十家机构当天累计完成首批“跨境理财通”业务签约268笔,占本地市场的50%,并实现香港和澳门、南向和北向、线上和线下全面首发。

据悉,广东中行“北向通”产品上线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理财产品主要为R1至R3风险等级的固收类(涵盖纯固收和固收+类)产品,公募基金主要上线R1至R3风险等级的产品,包括货币类、短债、纯债、固收+、打新、主动权益等。“南向通”产品则是在符合监管规定的情况下,优选基金、债券和存款产品,并提供多币种的选择,供投资者全球化配置。

同样,作为粤港澳三地监管共同批准开办“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的6家商业银行之一,交行也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供客户选择。“针对当前市场上产品数量繁多、客户选品困难和时间成本高的痛点,我们优选了50余款历史业绩良好、长期表现稳健的‘北向通’投资产品,为大湾区居民的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优选财富管理体验。”交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南向通”产品方面则提供了涵盖存款、债券、基金等品类,覆盖人民币、港元、美元、欧元、澳元等多个币种逾百款投资产品。

广发银行方面则向记者表示,此次开办“跨境理财通”业务,该行通过完善的电子渠道及分行网络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中低风险类型的财富管理产品,如债券、固定收益产品、基金,以及多种外币服务等,帮助广大客户捕捉崭新的跨境投资机会,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10月19日晚间,记者从央行广州分行获悉,当天业务落地的银行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试点落地首日呈现出覆盖范围广、主体类型多、业务品种丰富的特点。全天内地代销银行为港澳投资者办理“北向通”投资资金汇入180笔,金额1538.7万元。内地合作银行联动港澳销售银行,为大湾区内地投资者办理“南向通”投资资金汇出128笔,金额1773.3万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窦勇:大湾区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加快探路特色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欧阳丽云 广州报道
2022-02-18 05:00
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应重点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共同富裕等目标,加快探索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者按

锚定五大战略定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创、产业、开放、互联互通和民生福祉等重点领域都取得了突出发展成效。根据规划,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实现第一阶段目标,尔后进一步扎实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下一发展阶段又将如何突破?今天,我们推出《大湾区成长进阶》专题报道,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进行必要回顾与展望。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等目标,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取得哪些突破?下一步探索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咨委秘书长助理、研究员窦勇。

窦勇认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加快建设发展,一体化建设水平、高水平开放、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等多方面取得实质进展,接下来应重点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共同富裕等目标,加快探索出具有大湾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窦勇

大湾区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南方财经:如何评价近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窦勇: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不少发展实效。首先,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统一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广东省层面,通过出台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将《规划纲要》进行了细化,大湾区内地九市也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应规划方案;国家层面,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完善了相关的配套规划政策,最终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理念、目标从中央到地方、从产业到各领域都进行了统一。

其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香港提出设立北部都会区,争取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区域与平台。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建设推动大湾区在合作水平、创新力度等方面迈上了一个台阶;通过强化内地与港澳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上的“硬联通”,通过深入推动内地与港澳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车辆往来和通关便利化等规则机制上的“软对接”,大湾区融合发展加快。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凸显、提升。广东外贸出现了“V”字型反弹,在全球的贸易和投资领域所占比重不降反升。这得益于广东健全的产业链,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与国际规则衔接,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位置,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进一步凸显了大湾区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重要性。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成效。例如,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启用,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了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加速落地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力量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合;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居住等多个方面推出了很多便利化举措,提高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特别是港澳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方财经:随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方面有什么重要探索?

窦勇: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摆在重要位置,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港澳的科技研发基础与内地城市的产业转化能力的结合。香港拥有16家、澳门拥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港澳作为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能够依托国际化优势对接全球科创要素。但是,科技力量终归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创要素也要和实体经济、产业相结合。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实践方面,港澳与大湾区内地九市可以充分发挥双方在基础研究、人才、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互补作用,关键要依托当前大湾区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供应链关系,进一步提高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整体效能,为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提供“大湾区经验”。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极点带动及轴带支撑作用得到什么体现?

窦勇:根据《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其中,极点带动指的是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轴带支撑则是指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首先要提高港深、广佛、澳珠极点城市的首位度,继续把经济总量、总体规模、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提高上去,然后继续发挥最大极点城市的溢出效应。此外,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例如,港深的强强联合,借助香港的法律、贸易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航运服务业等优势,实现港深的产业融合;再比如广佛同城化,一是实现真正的产业互补,激发广州在品牌与服务业上的优势,与佛山在制造业上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发挥广佛辐射带动作用,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束缚,在社会民生领域实现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广佛一体化水平。

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突出系列关键词,包括现代化、国际化、共同富裕等。视觉中国

进一步打破大湾区行政壁垒

南方财经:从大湾区到“双区”再到两个合作区,大湾区迎来了哪些新使命、新变化?

窦勇:这一“升级”过程中,方向是一致的,但的确增加了不少新元素,例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为“一国两制”在新时代、新条件下注入了新内容、新活力,澳门要在空间、产业与层级上进一步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突出了粤澳合作有升级、有突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主要是在对标国际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加入了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的最新政策,进一步地深化了与港澳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港澳还是要继续发挥好中国与世界之间纽带的作用。尤其在新形势下,一方面内地的开放水平越来越高,如何再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这就需要一个压力测试场,去进行先行先试;另一方面,横琴、前海通过提高发展水平、改革创新力度与合作层级,其创新发展得越好,对港澳的支持就越有利,港澳与内地的联系也将更紧密。

南方财经: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达到阶段性目标,之后的探索将瞄准哪些方向?

窦勇: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突出系列关键词,包括现代化、国际化、共同富裕等。首先,重点探索实现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使命,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方向。

其次,重点探索实现国际化。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关键,需要在妥善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此前,改革开放聚焦的是要素的流动,由浅入深推动产业融入全球,现在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程度地融入全球。

此外,大湾区还要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例如,大湾区内部城市间存在发展差距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融合,缩小珠江东西两岸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需重点突破几方面关键问题,包括进一步打破大湾区内部行政壁垒、制度障碍,特别是生产要素流通的体制机制束缚。实现港澳与内地以及内地九市之间的要素、市场一体化,是《规划纲要》的题中之义。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得到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多点协同突围 大科学装置集群力撑破题“卡脖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宁馨 广州报道
2022-02-18 05:00

“科技创新”已成粤港澳大湾区一张闪亮名片。自启动建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加快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探路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2022年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建依托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包括持续建立健全“实验室体系”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建设运营大科学装置集群汇聚全球智慧,发起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等,积极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沉,并力促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相结合,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湾区方案”。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2021年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创新正加快迈向新阶段。《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初显。下一阶段,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提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水平,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深化粤港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

大湾区“科创王牌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原始创新至关重要,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突围的重点。

位于佛山市三龙湾科技城的季华实验室,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聚焦半导体技术与装备、新型显示装备、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等八个研究方向,季华实验室正加快攻克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例如,季华实验室在大功率微波电源与射频电源方面已实现重大突破和产业化,有力助推了“强链”“补链”。季华实验室副主任陈俊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季华实验室定位为广东省先进制造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力量、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以建成国家实验室为最终目标。

截至2022年1月25日,季华实验室科研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664件,其中已授权208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广东省实验室首位,已孵化佛仪科技、季华恒烨等13家科技型企业,并成立了一只成果转化基金。

季华实验室是广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也是该区域加快科创突围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开始,广东先后启动建设三批共10家广东省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力求加快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也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大重点探索内容。

目前,广东已初步构建了以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广东积极探索从省层面布局一批省实验室,面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这在全国走在前列。

近年来,广东省实验室在安全自主可控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更有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运营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目前大湾区用户约占三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延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已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我们建成的首台合作谱仪——多物理谱仪,也是联合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除了多物理谱仪,中国散裂中子源还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7家单位一起合作共建更多谱仪。”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生动写照。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超级显微镜”,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其中,中国散裂中子源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开展了非晶合金实验,与澳门大学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了药物控释研究。

“香港大学黄明欣团队发现性能创世界纪录的超级钢,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利用中子穿透能力,首次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这种超强钢既有创纪录的强度,又有非常好的韧性的新机制,该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陈延伟介绍。

不仅如此,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以及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正加快规划建设。同时,广东省还提出,将制定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围绕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源头节点,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基础研究开放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科创与产业联动突围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多点突围,又围绕赋能产业发展这一关键方向形成强大聚力,包括协同港澳汇聚国际创新资源,空间上正加速形成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脊梁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格局。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汇集了多家信息技术、生物科技、计算机制造和无人机等产业的领先企业,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联通全球资金网络的渠道,随着大湾区崛起成为新的科技枢纽,香港也成为大湾区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融资中心。

深圳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建成运行,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建设,不断带动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仍以季华实验室为例,2021年季华实验室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60多家成员涵盖装备和零部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省外龙头企业,推动佛山泛半导体零部件集聚区快速崛起。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季华实验室已成为佛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佛山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引擎,也是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抓手。”陈俊江表示。

从散裂中子源来看,陈延伟也举了一个例子:“广东是模具大省,模具行业计划与散裂中子源合作,通过中子对材料应力的研究,提升模具的耐用度;利用通用粉末衍射仪对航空发动机叶片、高铁轮轨等进行小样件的应力测试,因此工程材料中子衍射仪和成像谱仪建成后,将为模具产业的工程大部件研发与测试提供独特的技术条件。”

一系列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嫁接创新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起步最早,发展最为成熟,拥有产业需求导向清晰和市场化活力不断增强的鲜明特征,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这已经成为大湾区城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广州开发区为例,该区2022年第一季度动工的109个重大产业项目中,就不乏新型研发机构的身影,例如广州市载之湾区医学研究院,该研究院聚焦肿瘤生态与免疫治疗,是一个产学研交互、多学科融合研发平台,这一机构的落地也成为广州开发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举措。

此外,2021年12月6日,12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主要覆盖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中医药、现代金融等领域,其中也包括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项目、中国电子网信产业国际创新中心等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年来,大湾区建设了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目前共拥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与北京并列第一。

这些都有力带动了创新能力提升,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14%;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广东启动“强芯行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等,围绕5G、4K/8K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2021年,预计广东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万家,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7万家,同比增长54%。

汪云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科创和产业联动,用产业创新来牵引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来支撑产业创新,形成螺旋式的创新体系。“创新转化的重点在于让企业更多参与创新,发挥市场作用,从而能在科技创新布局过程中体现企业需求,例如采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布局,能够把多元化主体的创新发展诉求糅在一起,打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使产业诉求在技术创新端得到支撑。”

走向制度型开放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探路高水平开放新范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振,王帆
2022-02-18 14:00

当人们翻开世界地图时,总会发现一条规律:沿海的湾区,集聚了发展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如此,粤港澳大湾区亦是如此。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对外发布以来,从中央到广东,一系列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其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资源跨境流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高水平开放的新范式。

尤其是,202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再次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的全新使命。

在受访专家看来,当前在全面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腹地,也是联通国内和国际循环的关键枢纽。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方向一定是引领制度型开放,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高水平开放的新引擎。

为引领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探路

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生俱来的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在内,有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点,天然具有开放基因。尤其在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先锋,作用与使命巨大,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外产品“引进来”独具优势。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指出,作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的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可利用其“先行先试”的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克服粤港澳三地的体制机制差异,进一步推动三地经济的融合发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深水区”,中央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明确,要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受访专家表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承担着与众不同的使命,尤其是在进一步探索制度型开放方面,未来将为国家全面深化对外开放进行压力测试;前海被赋予了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使命,承担起了为全国进一步开放探路的角色。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认为,以往单靠政策性开放带来的减税降费等优惠力度,已经不适应更高水平开放了。未来要开放,一定是把国际最先进的诸如贸易规则、公平竞争等制度环境放在某个区域试验,然后再向全国推开。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为引领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探路的角色。

因此,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发布,在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和为香港创造更多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全新指引,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高水平开放的新范式。

实际上,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发布以来,珠海、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推动开放的动作频频。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组建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合作区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建设蓝图加快落地。自横琴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以来,到2021年底,合作区新设立澳资企业183家,实有澳资企业4744家,同比增长32.55%。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加快扩区规划建设,坚持1/3新出让产业用地面向港资港企。2021年10月,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正式启动,聚焦深港合作,面向国际性大型金融机构、港外资金融机构、数字金融机构打造功能集聚区。

2021年10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层面,“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开通,这是构建粤港澳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一步。

不唯金融领域,广东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等方面明确21条具体措施,提出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推动大湾区高水平开放。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新挑战,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长三角地区,都选择以“更加开放”回应,向全球摆明中国将进一步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态度,向全世界释放共享中国大市场的积极信号。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认为,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原本作为外循环牵引国内重要节点的大湾区应当成为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枢纽,“相互促进”的关键仍在于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郑永年撰文指出,在当前急剧变迁的国际环境中,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以大湾区规则一体化凝聚形成强大磁场,吸引全世界的资本、技术、人才完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与价值链。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在衔接国际规则方面全面提速,在货物通关、商事登记、资金流动、执业资格、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超过1万家港资企业使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办理了相关企业登记业务;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在美容师、美发师项目中首次实现粤港澳“一试多证”,400多人通过一次考试获取粤港澳三地及国际4个证书。

今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内容主要有6大领域,包括24条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推动深港澳地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港澳三地通信运营商创新通信产品、下放港澳服务提供者来深办医审批权限等新举措。

深圳市长覃伟中在相关发布会上指出,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要求深圳更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广州也制定出台了《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启动营商环境5.0改革,着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围绕资源跨境流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加强与港澳、新加坡合作,加快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万亿城市圈集结成型 互联互通与产业协同双向进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张文卓
2022-02-18 15:40

元宵节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迎来新进展,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大桥东西主塔实现成功“牵手”。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珠江东西两岸车程将大大缩短,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间联系将更加紧密。

实际上,包括深中通道在内,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机制“软对接”建设正加速,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受益于内部城市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

随着空间对接、机制衔接、产业互通、科创协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变得愈发紧密,这片面积在全国仅占0.6%的土地上,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已初显雏形。2021年,随着东莞新晋“万亿之城”,粤港澳大湾区万亿城市圈集结成型;随着纵横交错的路网把大湾区城市连接在一起,“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目标逐渐实现。

“硬联通”“软对接”推动要素畅顺流动

2021年年底,佛山二号线一期迎来通车,一条轨道串起佛山绿岛湖与广州南站。佛山的“西门户”与广州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数十万“广佛候鸟”的通勤变得更为方便。

通勤广佛、来往深莞、跨越珠澳......在粤港澳大湾区,每天有数百万的居民需要跨城甚至跨境通勤。近年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在“硬联通”上,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

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约4894公里,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9公里,大湾区铁路运营总里程2251公里。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不断完善打通了有形空间,提振了人流、物流的活力,但基础设施要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软对接”来助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殊环境,加速体制机制“软对接”,降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本,打通要素流动阻点,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整体发展优势。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表示,与其它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包括了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多种体制并存”既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挑战也是其优势所在。珠三角城市与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将成为大湾区释放集聚效应所带的经济潜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比如,全面启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港澳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试点,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积极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等等,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跨境理财通”试点就是一项推进规则衔接、民生互通以及产业国际化的一举多得的重大尝试。2021年9月,“跨境理财通”正式落地,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落地一月,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即达到7600人,境内银行通过资金闭环汇划管道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752笔,金额1.31亿元。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苏赟表示,这不仅有利于大湾区居民更加灵活地配置家庭资产,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利于三地金融机构扩容业务、深化合作,推动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对接”走深一步。

广东还通过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和“数字湾区”建设,拓展商事制度衔接、职业资格互认、标准对接等领域,加强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东莞市委党校教授黄琦认为,对接港澳现代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标准,将带动提升珠三角城市现代服务质量,形成“衔接港澳,接轨国际”的中国湾区模式,可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参考。

产业协同助力万亿级城市群崛起

随着2021年东莞迈入“万亿俱乐部”,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香港五座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城市,共同组成了超级“万亿城市圈”。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能够成为培育万亿GDP城市的沃土?林江认为,主要是因为大湾区城市之间互为依托的“伙伴关系”激发了彼此的产业活力。

邻近的城市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似的产业布局,产业链的互利互补为城市间的分工协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以广佛肇、惠莞深、珠中江三大城市组团经济圈为例,其突破城市边界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带来了合力。

以广佛同城为例,近年来两地大力共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凸显了“广州服务+佛山制造”的协同效应。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广州在智能制造、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优势,与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优势实现互补,促进了产业链延伸与跨界融合。

在汽车领域,广佛则重点发挥广汽集团、一汽大众(佛山)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开展合作,重点培育出了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促进了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今,广佛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2个产业总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重大产业的集群优势为两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能,广佛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超4万亿元,在全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将继续聚焦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市为核心,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

广东产业集群为何要跨越城市来布局?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表示,产业集群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完善,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很难由一个城市来完成,科研、技术、生产等环节需要多个城市来分工协作,而创新则在充分竞争与充分协作中产生。

以东莞和深圳为例,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意味着,莞深两城的产业合作已从传统的工厂协同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科创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珠江口两岸,一直存在着东岸的整体实力很强,西岸的实力相对较弱的落差。如今,随着跨越珠江口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突破传统城市组团的壁垒,跨越珠江两岸的产业互通也在逐步深化。

2021年3月,在工信部公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广佛两地携手深圳、东莞共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携手惠州共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均入选其中,成为全国重点集群培育对象。

而珠江西岸的各大城市,也在积极打造承接珠江东岸产业外溢的平台。2021年年底,珠海市提出,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谋划推进深珠合作示范区、伶仃洋(深珠)通道建设,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

在深中通道的第一出口马鞍岛,将率先承接深圳前海的产业、人口、资本等外溢红利,吸引优质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成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这将有助于优化珠江西岸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