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瓦\图文)在福建泉州最东面有一个海边渔村:小岞;它北瞰湄洲湾,东望台湾海峡,面积7平方公里多;小岞三面环海,成半岛型,最东面如一只岬角伸向大海。
小岞,因其独具的闽南风貌,拥有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景色秀丽宜人。北边平缓的细沙滩,海水潮起时,近在脚趾前,海水潮落时,远在天边;东边的风车岛,奇石林立,海风轻抚脸颊,风车每天迎日送日;这里的渔村风貌原朴,闽南的石垒小楼布满着青苔,在日久风吹雨打下,墙面痕迹斑驳;以及原生态的惠安女风貌,使得小岞成为了艺术家追逐人文自然美的天堂;小岞也是全国摄影和油画创作基地,小岞美术馆也应其独特的地域性而诞生。
进入小岞地界,远远地迎来一块大大的路牌,白底黑字写着“大美小岞”,这使初来小岞的人,有种莫名地期待。
小岞美术馆位于小岛七里湖盐田,这原本是一家化工厂,经一位建造师设计而成。
小岞美术馆大门旁的“北阁楼”办公楼,也是美术馆最高建筑。
小岞美术馆入口处,大石条搭建的大门,迎面是十二屏风。
小岞美术馆主大门进来便是取名为“四水归堂”天井,过去闽南建筑都有个“深井”,下雨天,四面屋顶的雨水都滴落“深井”,让人一见便触景生情;这是一种开门见山,引入乡愁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建筑中。
小岞美术馆外观以极其闽南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装饰,且采用本地旧房子拆下来的毛石头依自然砌筑墙体,整体看起来简朴厚重大气,泥土纹路清晰可见有装饰感。
小岞美术馆这种闽南特有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本土文化元素,让已经断层三十多年的这门手艺被重新捡拾和艺术再现。
小岞美术馆风雨廊长35米,地面用竖起的红色瓦片交错铺地,再用细沙将缝隙填充饱满。从正门而入,长廊的尽头才是美术馆的展厅的入口。
仔细端详这条瓦片铺就的长廊,犹如海上的微波泛起,又似闪闪发亮的红色鱼鳞,巧妙地将海洋元素融入到建筑艺术中。
主展厅简洁大方、通透明亮。中间活动的隔板,又可将主展厅分隔组合成多个空间。
美术馆展出的中外油画艺术展。
美术馆后展厅空间为明暗结构,室内展厅为“暗”,“明”为庭院,一明一暗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庭院中的石头取自本地岛石,坚硬的石头和树木形成质地对照。
沿东廊进入美术馆,东西两侧的墙壁由花岗岩石条砌成,这是沿袭六、七十年代渔村的石条房设计的,让我们进入美术馆能感受到古朴的乡村古村落建筑风格。
美术馆东廊入口天井的东西两侧的通炉窗,是六、七是年代村里的小卖部,这些承载着几代人儿时记忆的东西,已渐渐被新的东西替代,小岞美术馆用艺术创作的形式,留下一点故乡原来的模样,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红色交错的屋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也唤起我们的一丝记忆。
小岞美术馆的屋顶是可以上去的,你可以在屋顶对海发呆,聆听海的呼吸。
通往美术馆屋顶南边简约的混泥土石阶和拱门设计,让我们感觉犹如那是通往天堂的路,也似通往大海的路
美术馆后面建筑空间是咖啡厅,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咖啡厅室外区域,临海而坐,来一杯咖啡,看看海,聊聊天,美好时光。
美术馆“锅炉咖啡厅”烟囱变成了鸟巢。
小岞美术馆东面的室外公共区域。小岞美术馆倡导明代园林家的“巧于因借”的理念,如“借”材与旧厂房一根二十米长的吊车梁,而改造成可以容纳40人同时进行室外作业的大桌面。
美术馆东面沙岛上,一只由木头制成面朝大海张嘴的大鳄鱼装置。
美术馆院内一只渔船装置,蓝红相间油漆脱落斑驳的船体,这又一种乡愁的唤起。
夕阳下的小岞美术馆。 作为公共空间建筑的小岞美术馆,已然影响了当地的岛民。如果你去小岞旅游的话,他们一定会推荐小岞美术馆;这种艺术的感染力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也正是因为这种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小岞准备跳出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把小岞建造成一座艺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