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俊/广州报道)本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分为“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机器不孤单”三个部分,邀请了来自15个国家的近50位(组)艺术家参展,各关注一个特定的焦点问题,由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张尕、菲利普•齐格勒担任主题展策展人。三个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题共同编织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出入点,凸显出一个借由真实和虚构来阐释这个“诚如所思”的世界,让观者得以再一次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展览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为主题,对新技术所带来人类生活的变化,以及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丢失的你》阳极氧化铝、铆钉、钢、螺丝、发动机、电线、水泥、油漆,274.32cm×198.12cm×198.12cm (高、宽、深) ,2016 年。《丢失的你》由一个大型电动铝制圆筒组成,在馆内来回滚动,节奏时快时慢。它描绘了一场虚构灾难的后果:一架飞机失事,飞机的反应堆脱离机身,单独滚到了远远的地方,无法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在轻盈的铝质筒壁内,发动机通过抵消整个部件的重心向前推进机器。《丢失的你》利用自身重量向前移动,它在空间中摸索,试图找到它的重心,但无济于事。通过优美的设计、惆怅的标题以及嗡嗡作响的马达声,艺术家假设机器的组成部件均有自己的身份、冲动和欲望。
刘娃,《浮光掠影 II》,互动装置,2018年。《浮光掠影 II》是一个融合脑电波科技的艺术装置。观众用意念控制环境变化,并反思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观者戴着捕捉其脑电波的EEG 头环,伴随着音乐走进房间。当她观看四周的画时,她集中的注意力通过头环让光线依次变成七彩颜色。画中人从而依次从黑色剪影中浮现出来,又隐没在一片废墟和垃圾之中。绘画探讨了当代商品社会中的快消文化,以及垃圾问题所隐含的权力关系,以此反思现代化的代价。
邓悦君,《O》,花岗岩、光伏电池、定制芯片、喇叭,120mm×120mm×50mm只,共100只,整体尺寸可变,2016 年。作品《O》对100 名不同的人所发出的长音“O”进行声音采样,然后刻录到芯片当中,制作成100 只名为“O”的光伏“虫”。这些成群的“O 虫”会呈 O 形排列,依据太阳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共同发出层次不同的长音“O”的合奏。在众多人类语言中作为元音的O,它指向是模糊的,从意象上又接近无穷的概念。声音、光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或许不断变化的时间也是,邓悦君希望把这些貌似抽象的物质用另一种方式熔炼在一起,生成新的物质形态。
杨健,《传感器之林》,装置作品,传感器;多种材料,多种规格,2008 年至今。在《传感器之林》中,杨健试图创作一幅田园风景画,引导我们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要求、限制和生活习性,从而拓展我们对普通生活的认知,激发我们的抵抗力。展览的空间挤满了一大排日用品,例如盆栽、家电和日常必需品。在这个展厅里的观众会被邀请玩一个游戏,他们必须在装置中穿越层层障碍,同时不能被传感器检测到。由于传感器和路障的存在,观众的移动是受到操纵的。《传感器之林》证明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媒体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动的。
乔恩•凯斯勒,《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灯、发动机、摄像机、显示器、沛纳海手表等混合媒体,162.56cm×337.82cm×271.78cm。乔恩•凯斯勒的动力雕塑《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的核心部分是由沛纳海的制表大师改造的陀飞轮手表机芯。一系列齿轮延伸了腕表机芯,给人的印象是它为凯斯勒的机械新娘提供了生命力。
王郁洋,《字典 - 光》,三维模型,透明树脂,200cm×150cm×260cm,2015年。艺术家将汉字的笔画经过电脑转换成0 和1 的序列编码,再将这个序列导入三维制作软件3ds Max。3ds Max 便会被转换的0 和1 序列所控制并生成相对的三维模型。那么这个生成的三维模型便成为了汉字的笔画。笔画无个人主观地被电脑逻辑转换成了形象。之后根据这些图像进行“书写”与“造字”,并组合成具有语义与观念的词汇与语句。同时“文字”在空间中形成了除其自身外的其他语义与表达。
费姆克•赫仑格拉维,《肆意扩展的沼泽地•停泊站 # 2》,装置作品,2018年。在沼泽、融化的冰川和下沉的岛屿之上,在波浪、爆发的火山和变化的海岸线之旁,这些虚构的场景在凡此种种的不稳定地形上探索着价值产生,而在这里土地和水的二元假设也不再成立。在这些甄定的地点,地质元素本身的动态本质及其延伸出的疆界,使法律框架及其与(或是法律,或是实体,抑或是社会性的)功能性基础设施的融合变得复杂。
《奥维德机器2 号》玻璃、钢铁、塑料管、石膏,550cm×120cm×102cm,2018 年。 从石膏溶解在水中开始,一件新的雕塑《奥维德机器》——正如钟乳石般渐渐成型。细菌将经过发酵处理,从中提取出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然后,将从微生物中提取到的物质输入给生物反应器中的肝细胞培养器。这项生物技术概念立足于一种全新的细胞培养方法,即可以利用提前净化的自养型细菌提取物在体外供养转化肝细胞,实现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肝细胞。
玛丽•卡耶 & 阿维德•詹斯,SAM2,钢材、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电子产品、Scoby(细菌、酵母共生培养物),150cm×80cm×80cm,2017 年。自从工业革命的早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想象一个人类与机器共同生活的社会。在某些愿景中,机器将完全支配甚至毁灭人类,而在另一些愿景中,机器被肆意地当作奴隶。机器永远比不上人类,但在某些领域,机器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随着机器为社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它们的地位。
主题展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为媒体讲解贝恩特•林特曼和彼得•魏博尔共同创作的作品YOU:R:CODE。该装置的名称You:R:Code 有两种解读方式。第一种解读是“你的代码”,在欣赏该装置作品时,参观者会体验到不同类型的数字转换。尽管参观者仍然在镜子中看到他们熟悉的倒影——这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真实的虚拟描绘——渐渐地,这个镜像会转化为数字数据体;直到最后,参观者会被简化成为一个工业可读代码。
《天气预报》 三屏视频,彩色,有声,12 分48 秒,2016 年。 关小以旅行为喻引入对感知的变化的探讨,她认为世界上有不止一种形式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处于不断改变的过程,直至形成完全数据化关联的系统。在这个三屏视频装置中,她将数据时代中知觉认知过程的跳跃性和主观性的特征同天气的变化无常进行了比较。与此同时她也提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坐在椅子上看欧洲”这个问题,挑战了现实生活中的旅行的必要性,向世人询问这种由旅行经历造成的感知变化,是否离开了当今线上数据服务和任何地理位置的位移就不能更好地满足要求。
西蒙妮•C•尼奎尔,《安全措施》,充气装置作品(3m×4 m)及1或2个高清屏幕(50 ~ 70),2018年。西蒙妮•C. 尼奎尔的装置作品《安全措施》揭示了人体工程学设计软件中嵌入的用于优化当代工作场所,从而提高效率和人机交互的参数。《安全措施》是一个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环境作品,是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细致测量和审视而进行的模拟。
吉尔伯托•埃斯帕萨,《自动光合植物 》 ( 植物核细胞 ),聚碳酸酯、不锈钢、电路、木材、硅树脂、石墨、硅砂、活性碳和亚克力,2m×5m×5m,2013年- 2014年。《自动光合植物》作品被视为一项研究试验,其重新构想了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废弃框架,从而抢救其中蕴含的能源,并建立一个可以让全新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互利共生系统。这件作品设计成由一组模块化微生物细胞构成的活性有机体形式,用于培养细菌菌落——来自利马污水处理系统的不同部分——这些菌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并提高水质。
《进步与日落》一到两个屏幕,印刷品,定制物品-尺寸可变,2017年。电影和装置艺术品《进步与日落》展示了随着关于自然的业余摄影和视频在网络上走红,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艺术家借助儿童的视角和声音体现这些变化,我们的下一代似乎很容易抓住并指出与动物权利、生物政治、日益稀薄的资源、生态学和拟人观相关的复杂问题,以及这些伦理观念对人类欲望、情绪、情感以及对“他者”的感触产生的影响。
林恩•赫什曼•利森作品《无限的引擎》。一个房间被杂交作物和动物的壁纸所占据,另一间房里,两根注射器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里那样相碰。两间房都展览了对基因改造动物的描绘以及生物科学家的访问,比如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乔治•丘奇反思了基因工程和基因操纵背后的可能性和威胁。从形形色色的空间中逐步建立起来,这个多面的装置批判地审视了基因实验的深远影响。该装置展现了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之间的边界在合成生物的时代是如何愈发模糊的,还展示了当今的生命是如何被人工创造的。
《光的背面》控制器、舵机、 铝制百叶窗,尺寸可变,2017 年。《光的背面》是一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百叶窗的开阖通过装置由声音来控制。这件装置作品对透进展厅内的自然光进行改造和调控,使静止的空间有了光线带来的动感和韵律。
《嘴》互动装置,金属骨架、电机、硅胶、电脑,17cm×10cm×8cm,2015年。艺术家在展厅的墙面上安装着一个仿真的机器嘴。当观众走近它时,触发到感应器,墙面上的嘴将口水吐向观众。这时嘴的无理之举却赢得了人们的欢心。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生物化学作品,大理石、塑料管、不锈钢管、木材、手动液压升降平台车,260cm×145cm×80cm,2016 年‐2018 年。《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一个关于在科幻小说和恐惧、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这个项目结合了雕塑、绘画和文学元素,同时还有生物化学过程——将人体肝细胞经历培养、发酵,最终蒸馏成酒精。
《爱情考古‐1》《洞穴革命》打印纸张、玻璃钢、油漆,50cm×38cm×12cm。艺术家将日本漫画家贰瓶勉《人形之国》中的人形赛伯格视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每天的写作时间都以膜拜这后人类的神祇作为开始。作品讲述的是在人工智能语境下,灵(灵魂)肉(肉体)可分离所引发的冲突和矛盾。故事用A3 纸张打印,并用一双机械手雕塑固定并悬挂,使得故事带有神秘、雕塑化的人工智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