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养老30人|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建议引入401K计划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21养老丁艳 2021-10-26 18:04
对话养老30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应统筹考虑三层次养老金 对话养老30人丨中银协秘书长刘峰:银行业助推“银发经济”正当时,可发挥综合性、系统性作用 对话养老30人|中信银行康静:打造银行版、基金版、保险版养老产品“三足鼎立”格局 展开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丁艳 北京报道  随着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成立、第三支柱养老政策呼之欲出等利好消息频出,养老金融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在21世纪金融研究院近日举办的“金融助力中国‘银发经济’市场发展”闭门研讨会上,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就养老保险等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其认为加快商业保险服务养老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周延礼认为,目前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仍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比如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目前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建议考虑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扩大试点范围等。同时,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制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税收等政策上要给予养老保险大力支持。

周延礼还提出,要稳步推进养老金改革、丰富第三方机构发展,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商业保险机构在健康管理、社会养老、医疗支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广泛参与第二、第三支柱发展,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和财政等方面的压力。

(图片: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疏通老人孤独问题,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21世纪》:你认为“银发经济”应从哪些角度切入?目前高龄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周延礼:解决老人临终关怀、发展养老产业的问题,绝不是一门从老人身上赚钱为思考起点的生意,也不仅是“银发经济”的研究课题,老人最需要解决精神上的“孤独”问题,关注老人心理安慰更为重要。

所以养老产业需要想办法帮助老人解决沟通问题,如帮他们获得充足的资金,帮助他们雇佣专业人士与老人多沟通交流,支持相关新兴业态参与到养老事业发展中去,支持相关人力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想办法帮助老人管理好积攒一辈子的“养命钱”,让他心里有数。

发展“银发经济”可以把慰藉老人心理、疏通其孤独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保险公司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相关业务问题,如果能把该问题切实解决好,那么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21世纪》:商业保险纳入第三支柱建设后,存在哪些压力?

周延礼:国务院把商业养老保险纳入第三支柱建设,是赋予保险业的一项重任,也是对保险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如何完成社会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之一。国家已经把商业保险纳入养老保险保障体系之列,未来商业保险做得成效如何,是保险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但我们要切记,不要把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态势视为“洪水猛兽”,而要将其看作未来经济发展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机遇。

另外,发展第三支柱不仅仅是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还有一些专用的金融产品,更主要的是个人储蓄也具有养老属性,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收储蓄利息税问题。如果有银行专门做一个养老储蓄账户,帐户上的钱不提取,我们就需要考虑是否收利息税。同时,我们现在个人所得税比较高,希望这些税收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累起来支持我们养老事业的发展。

加速研发创新型保险产品,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21世纪》:目前商业养老面临哪些重要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去做?

周延礼:从经济实力来看,我们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时机非常好,也对养老、医疗提出了全面性、冲突性和持续性的要求,保险机构下一步需要思考该如何去做,这是摆在保险业面前较为迫切的问题。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支柱多种形式的养老金融保险产品提供者,还做得十分不够。因此要加速研发创新型保险产品,更好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当前,在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首先,2018年5月起实施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总体感觉还存在“叫好不叫座”、“上座率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如何落实相关财税政策,扩大试点范围,使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发挥应有作用,需要保险业、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相互协调,进一步明确甚至扩大试点范围,这也是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其次,目前养老年金保险有5800多亿准备金,但是相对养老保障发展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可谓杯水车薪,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快相关政策规范落地。

总体来看,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应对当前形势的发展,保险业自身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在人身险保费当中占比较低,仅2%左右,这些积累的准备金占GDP比重还不到1%。

从老百姓的认识上看,养儿防老、政府养老、储蓄养老观念仍占主流,大家依靠政府养老愿望还是比较迫切,而商业保险发展起步较晚,人们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来转变观念。但我相信,未来人们会逐步接受商业养老保险及其发展职责定位。

稳步推进养老金改革 落实养老保险税优政策

《21世纪》:如何看待我国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

周延礼:首先,下一步养老保险要重点考虑制定发展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税收等方面,能够接受一些国际性的统一做法,比如将401K这种操作方式引入我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作为“银发经济”发展来考虑,这是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的一项政策。

从学习借鉴401K计划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给个人2000元的额度来购买商业保险,但2000元是杯水车薪,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学习借鉴一些国外做法,把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安排好。国家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可以作为免税考虑,提取时再进行增税。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解决这些问题,要转变传统的商业养老定位观念,把商业养老发展规划、政策支持等措施落地;从养老行业自身看,我们养老保险相关业务发展基础较薄弱,养老保险基金管控能力有待提高,高质量的保险产品供给不足,服务也有待改善,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引进人才来解决。相信未来在科技等技术方式助力下,很多问题会逐步改善。

第三、要积极参与稳步推进养老金改革,在丰富第三方机构发展方式上,要加大商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把政策研究、数据统计、养老保障、金融服务的标准等体现在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上。在投资的长期性和领取的约束性等方面,要坚持长期收益投资、价值创造理念,审慎投资合理回报。

第四、要积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养老宣传教育,提醒群众不要指望从购买养老金中赚快钱,养老金的目的是给自己的生活做长期安排,首要目的不是赚钱。在条件成熟时,要给养老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借鉴美国第三方机构发展经验,明确商业养老是具有长期保障功能的特殊金融产品,单列一类可以给予税收起征点高的金融产品。

另外,政府应高度重视商业保险机构在解决健康管理、社会养老、医疗支付等方面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功能,缓解基本养老和财政方面压力。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广泛参与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以有效增加养老保障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注重改革发展的系统性、配套性,发挥长期发展和考核的价值导向作用。

《21世纪》:对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税收方面,你有何建议?

周延礼:目前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税收制度还不够明确。税收优惠政策还起不到激励更多人购买职业和企业年金的作用。到领取年龄领取多少、交多少税等都是税务部门的新课题。

建议深入研究如何把税收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好,起到促进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应给予大力支持的关键环节。

从目前职业年金发展来看,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企业年金则进步相对较快,但规模非常小。总体看,截至2020年末,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为7.4万家企业提供受托管理服务,覆盖超过1500万人,但从比例上看,我们覆盖规模还不够其10%。

前年我也提了一个关于职业年金、企业年金该如何发展的提案,西部、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整个社会层面,也体现在养老产业,所以目前对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税收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希望可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从目前的税收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很多税收政策仍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是叫好不叫座,比如像2018年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当时在上海、苏州试点,但是到目前为止涉及面还是很窄,全面推广不开,购买量也不多,所以需要税收政策来彻底解决。

(作者:丁艳 编辑:周鹏峰)

丁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长期专注保险、养老等领域报道,欢迎探讨交流。联系邮箱:1624305553@qq.com,联系微信号:bamawoaini365(请注明来意),欢迎提供线索和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