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PPI触顶,稳增长空间打开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静文
2021-11-11 05:00
榨菜涨价逻辑 南财快评:PPI再创新高,成本压力加速扩散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日前统计局公布了10月物价数据。10月CPI同比涨幅由0.7%回升至1.5%,为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PPI同比涨幅由10.7%扩大至13.5%,继续刷新统计以来新高;PPI-CPI剪刀差扩大至12个百分点,同样刷新统计新高。

CPI在10月的回升主要受供给因素推动。当月CPI环比上涨0.7%,为2月以来最高涨幅,其中食品价格由下降0.7%转为上涨1.7%,拉动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涨0.2%转为上涨0.4%,拉动CPI上涨约0.35个百分点,几乎平分秋色。

食品中,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6.6%,拉动CPI上涨0.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其他食品价格总体对CPI为负拉动。受降雨天气、夏秋换茬、局部疫情散发以及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等短期因素推动,10月以来一度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在需求季节性上升以及收储因素推动下,猪肉价格自10月中旬有所回升,但全月仍环比下降2.0%,降幅较上月收窄3.1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则主要受能源价格上涨带动。突出表现为居住类中的水电燃料环比上涨2%,达到统计以来最高水平;交通和通信类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环比上涨4.7%,达到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10月服务环比增长0.1%,涨幅与上月持平,反映出疫情散发对服务业的拖累。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10月环比上涨0.1%,弱于上月的0.2%,同比上涨1.3%,略高于上月的1.2%,显示出在疫情影响加大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的环境下,当前总需求仍处于偏弱水平。

10月份PPI的同比和环比均创统计新高,超出市场预期。其同时受到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影响。

当月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3.3%,涨幅扩大1.8个百分点,连续第4个月加速,并创统计新高。生产资料三大行业中,采掘工业环比上涨12.1%,原材料工业环比上涨4.4%,加工工业环比上涨1.8%,继续表现出“越接近上游、价格涨幅越大”的特点。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经由三条渠道传导:一是需求旺盛叠加供应持续偏紧下的煤炭价格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上涨20.1%,煤炭加工业价格上涨12.8%,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74个百分点。

二是能耗双控影响下的高耗能行业涨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上涨6.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5%,上述3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81个百分点。

三是输入型渠道。如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石油开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均有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76个百分点。

生活资料价格则由持平转为上涨0.1%,整体仍然较弱。其中,耐用消费品环比下降0.2%,显示受房地产市场降温拖累,终端需求不足;一般日用品环比上涨0.3%,为6月以来最高涨幅。与近期调味品等提价相一致,显示出上游价格的传导继续显现。

展望下一阶段,预计CPI有望在11月冲高,而PPI则很可能已在10月见顶。

从CPI来看,目前鲜菜价格已经回落,决定下一阶段CPI表现的关键是猪肉价格和基数因素。历史上看,猪肉价格拐点大约落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变化拐点约11-14个月。2021年2月是这一轮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触顶回落的拐点,对应本轮猪周期终点大概率在2022年上半年出现,今年四季度猪肉价格或仍偏弱。

从基数看,由于去年11月同比增速偏低(-0.5%),预计今年11月CPI有上冲可能,但由于需求整体下行、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成本上升传导有限,物价不存在大幅上涨基础,预计11月CPI或短暂突破2%,随后将触顶回落,全年涨幅不会超过1.5%。

从PPI看,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但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冲高,叠加能耗双控因素,导致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进而推动PPI同比连续反弹并刷新统计新高。

11月以来,国家层面继续加码保供稳价、扩能增产,特别是煤炭价格已较高点腰斩,南华综合指数也以回落为主,预计后期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有所放缓。叠加基数抬升,PPI同比或将在11月出现回落。

PPI见顶回落,CPI整体偏弱,这意味着经济正在从此前的“类滞胀”状态滑向衰退,“稳增长”的必要性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也将打开。11月2日的国常会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市场主体新困难,有效实施预调微调”,意即在此。

近段时间以来,央行已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并首次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实现同比正增长,结束了此前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局面;10月底社融存量同比持平于10%,也结束了此前的连续下滑局面,信用环境逐渐趋稳。近期央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兼具“定向降息”和“结构性宽信用”特征,有助于在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落实“双碳”战略和实现“调结构”目标。

(作者:王静文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