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保险牌照“含金量”④|五大行业趋势:公司治理程度推动股权价格分化

最保险郑嘉意,实习生程文莉 2022-04-21 21:53
透视保险牌照“含金量”②|谁在入场保险业 互联网大厂也有保险梦 透视保险牌照“含金量”③|股权拍卖集体遇冷 保险公司每股成交均价仅1.24元 透视保险牌照“含金量” ①|千金难圆“保险梦”

南方财经全媒体 郑嘉意 实习生 程文莉 北京报道,早前,以上市公司、各路民营资本为代表的资本方曾对筹建保险公司热情高涨,希望获得一枚保险牌照,利用保险资金反哺实业发展。

自2016年保险牌照下发收紧后,不少资本难挨漫长的筹备等待期,转而通过收购股权、为保险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等方式购得一枚保险牌照。

如今的市场中,既有拿着号码牌久候难入的保险公司“备选”股东,也有在拍卖场上频频遇冷,只能通过多次拍卖、降价,甚至变卖的方式找寻买家的“冷门”股权。

究竟保险股权在金融市场中“含金量”几何?保险牌照还是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吗?哪些资本仍在积极布局保险市场? 监管层又青睐批复哪些股东进入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2021年后保险公司共发起30起股权变更计划及39起增资计划、阿里拍卖·司法网站中自2016年后的40起保险公司股权竞拍事项,及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近年对保险增资扩股计划的批复情况,分析得出涉及保险股权的五大行业趋势。

趋势一:保险股东门槛再抬高

分析保险公司成立数量、股权变更及增资计划获批数量可知,自2016年后,监管层通过限制保险牌照发放的方式不断提升保险公司股东门槛。

2016年,原保监会曾下发20余张牌照,而自2019年后,获批开业的保险公司仅有三家。

不止如此,成立保险公司无望后,希望通过股权变更、增资扩股等方式拿到保险市场的“入场券”的企业们也难获成功。据统计,2021年至今,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披露的31份股权变更计划仅有三份获银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批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表示,监管层加强对保险公司股权治理监控、限制股东准入门槛,是对“保险姓保”原则的坚持。

“前些年保险公司曾涌进一批投资性质的资本,这类股东看重短期收益、不稳定、容易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导致部分保险公司股权治理存在问题,如大股东操纵、内部交易、违规关联交易等。近几年银保监会发力公司治理,推行包括穿透式监管在内的一系列举措,才让乱象得以改善。”何小伟称,“现在监管层倾向于选择稳定性、可预期性都更强的公司,鼓励深耕保险业,这是近年监管的基调,也是对保险初心的回归。”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后,监管层曾陆续出台及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并在《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保险集团加强治理监管,具有简明、清晰、可穿透的股权结构,明确下属成员公司股权控制层级合理,强化保险集团公司对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的主体责任。

趋势二:金融及科技类公司加持保险股权

相较其他行业,金融、投资,及科技类公司对保险股权表现出更大热情。

数据显示,在2021年之后公布的39份保险公司增资计划中,超50%增资股东来自投资公司、保险集团等金融机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华保险等保险集团均参与旗下子公司增资项目,为其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39份增资计划中,共有13位新股东欲通过注资方式进入保险业,其中4位股东为科技公司,计划增资的股东名单中也常见腾讯、新浪、唯品会等互联网公司身影。

何小伟表示,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近年来对保险公司股权青睐有加,或是因为其自身业务能契合保险业务及保险市场变化。

“保险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门类,它的业务和银行证券、信托不同。金融机构出于经营需求,会对‘全牌照’有追求。保险牌照可以帮助它们实现业务协同、混业经营,入股保险公司是金融机构的常见选择。”何小伟称。

同时,何小伟指出,科技公司进入保险市场或与近年保险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有关,“近年来保险业在科技化、数字化上有长足提升,也有不少科技公司注意到这一趋势。对科技公司来说,将技术优势与保险业务结合势必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注意到这一点的科技公司就会对保险股权有偏好。”

趋势三:地方国资热衷持股当地保险公司

梳理保险公司及其增资股东经营区域及企业性质可知,多地地方国资倾向于入股当地保险公司。

如东吴人寿新定增资计划中,苏州国际发展集团、苏州苏高新集团,及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等多家苏州地方国资控股公司均在其列;中路财险增资计划涉青岛国信发展(集团)、青岛国信金融控股、青岛地铁金融控股,及青岛金胶州资产经营四家青岛国资背景公司;渤海财险增资计划涉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及天津渤海国有资产两家天津国资背景公司。

何小伟表示,地方国资入股当地保险公司是近年来地方国资发展的特征,目前,已有多省及地方的本地国资入股一家、甚至多家保险公司,类别涉及产险、寿险、农险,及各类险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无论产险、寿险还是其他险种,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地方政策的推行需要保险公司来操作和提供保障。如果地方国资能成功购入一枚保险牌照,将会在开展本地业务上具有优势,这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何小伟称。

趋势四:发展模式等因素对股权“含金量”影响权重增加

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公示不同,股权拍卖场上,保险公司则频频遇冷,半数以上股权一拍流拍,只能通过多次拍卖、降价,甚至变卖的方式找寻买家。

数据显示,阿里拍卖·司法网站自2016年后共发布保险股权拍卖事项40起,其中,共30起股权遭遇流拍、仅11起成功。价格上,评估机构对保险公司股权价格的定位集中在1-1.5元每股,平均价格为1.50元,且一拍均价为每股1.60元,成交均价为每股1.24元,平均降幅达22.5%。

何小伟表示,在如今的保险市场中,股权架构、法律纠纷、股东能力、公司发展模式等因素都有可能对股权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差的投资标的遇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保险业已然具备好的投资标的,这是市场进步的体现。” 何小伟称,“股权转让中价格的差异化是正常的。保险行业公司治理问题减少之后,投资者选择余地增加,自然更倾向股权结构清晰、没有历史纠纷、发展模式健康向好保险公司,这也使得上述问题对股权价格影响权重增加。”

趋势五:开放政策加持,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仍具备强大吸引力

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程度持续升级,不少外资保险公司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2021年至今,在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披露的30份股权变更方案中,共7份计划受让方为外资企业,且涉及股权比重大、金额多;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共有3份股权变更计划涉及企业30%以上股权,上述计划均有外资保险公司参与,两家保险公司拟转变为外资独资公司,一家外资企业拟成为控股股东。此外,友邦集团、安联集团、安达集团等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加码布局也频频引发市场关注。

何小伟表示,外资保险公司加码中国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对中国保险业潜力的认可,推动因素则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升级的对外开放政策。

“外资保险公司这两年‘大动作’不断,第一个原因无疑是看好保险市场。此外,这两年监管层的利好政策也是一个驱动因素。”何小伟称,“过去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是有严格的持股比例限制的,尤其是寿险公司,不能全资持股。政策放开后,外资保险公司不光可以设立寿险的控股公司,还可以设立保险集团。我国政策的让步对外资来说是巨大的推力。”

同时,何小伟表示,引入外资竞争利好对象非止外资,更在于中国本土的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份额还很低,对中资保险公司来说构不成威胁。但他们在历史中沉淀了先进的经营经验和技术,尤其在经营规范方面,值得许多中资公司借鉴。推动这样一股力量进入保险市场,可以促进中资保险公司向好发展。”

(作者:郑嘉意,实习生程文莉 编辑:李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