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何意义?对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有何影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从投资端来看,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利于提升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相比理财公司自身的平...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但今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宏观环境和资产的投资价值都受到较大扰动,银行理财“破净”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26日,存续的理财产品中有2965只在2022年跌破净值,占比达到9.47%。
那么,银行理财机构应该如何面对“破净”挑战?如何破局权益投资?
证监会支持银行理财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何意义?后市货币政策会如何走?
围绕这些热点话题,南财理财通课题组近期独家专访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南财理财通:证监会支持银行理财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何意义?对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有何影响?
曾刚:从投资端来看,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有利于提升理财子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相比理财公司自身的平台,单独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拓展建立了一个权益投资平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投资文化培育上能更加独立。从销售端来看,能够优化客户结构和投资者教育。
南财理财通:理财公司目前的投向资产比较单一以固收类为主,权益配置不高,在监管支持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下,您认为理财公司应当如何弥补投研弱势,进军权益市场?
曾刚:理论上,银行理财的产品体系是可以多元化的,从原来的低风险偏好产品向权益类产品拓展,这可能是重要的方向。此外,国家层面上也给予了较高的期待,希望理财公司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支持。但是,银行理财产品有它不同的特征和属性,和公募基金、信托、保险有非常强烈的不同,因此它的权益类产品布局会有空间,但是占比到多高,还是要根据它自身的情况来确定。
首先是挖掘现有客户。银行理财客户主要来自银行渠道(母行或其他银行),其中,中低风险偏好的客户占据了绝大多数。要把权益类产品卖给客户,需要通过对客户的精准画像,根据风险偏好来销售相应产品。这方面私人银行客户可能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其次是考虑拓展销售渠道。这一点很重要。
银行理财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客户的风险偏好整体不高呢?
原因就是现在银行理财的销售渠道只能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或理财公司自有渠道,而银行在审慎监管的要求下,在客户选择和业务开展方面,风险偏好特征整体趋于稳健。
因此,银行理财要想找一些高风险偏好的客户,可以考虑在银行渠道以外,到券商、基金、第三方销售等风险教育更为充分、有更多偏好权益类投资的客户的渠道去卖。换言之,你想要卖更多的煎饼果子,与其在五星级酒店,不如到马路街头上去摆摊,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从投资能力角度看,系统上来讲,目前银行理财机构的投研能力要覆盖很大的权益产品规模是有问题的。银行理财机构原有的投资团队以做固收或非标为主,权益投资占比较低。如果扩大权益投资规模,肯定要求团队人员增加,那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是否支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来看,银行理财机构的激励机制和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是两码事。所以银行理财公司的权益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展,但是规模未必很高。
因此,未来适度提高权益投资占比一方面需要理财公司提升自建能力,一方面需要理财公司走出去和公募基金或其他机构合作。理财公司发挥客户资源优势,公募基金发挥投资资源优势,正好各尽其才,未来有更多的合作空间。另外,未来不同银行理财机构的权益投资分化可能会比较大,中小银行的创新积极性和拓展空间可能会更大,大银行则可能会选择更加稳健的发展模式。
南财理财通:如何看待国内降准但未降息?后市的货币政策如何走?
曾刚:今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稳增长,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稳增长创造适宜的流动性和利率环境。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由于政策面的靠前发力,货币信贷和社融总量增长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从结构上分析,实体经济的需求仍然相对疲弱,企业以及个人的信贷需求不足,进而就导致消费、投资支出不振,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放松总量政策或有一定空间,但效果不一定明显,特别是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均面临一定压力,会对降息操作形成一定制约。4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的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的政策操作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从这个表述看,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银行通过降准来对冲资本外流的操作空间依然存在,但全面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不大。
不过,不全面降息,不意味着没有其他工具来促进实体经济综合成本的下降,实践中,有三种方式能起到与降息相同的效果:一是引导存款自律机制推动银行存款定价下行,约束存款竞争,以此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为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行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二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以达到降低实体经济综合成本的目标;三是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和范围。
2021年以来,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基础上,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煤炭清洁化的再贷款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以及支持交通、物流、仓储的再贷款等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低成本、更长期限的资金,也确保了资金能进入到国家重点领域和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
未来,我认为结构性工具比总量工具会有更大的空间,通过再贷款引导信贷资金结构优化,可能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一个主基调。
南财理财通: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之下,银行理财机构应该如何面对“破净”挑战?
曾刚:净值型产品的净值随着市场波动出现调整是正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在“资管新规”之前是预期收益型的,基本是保本、保收益的刚性兑付产品,投资者也长期形成这种认识。所以,要让投资者接受产品净值波动需要一个过程。 从长远看,“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产品净值化转型是确定的方向,因此,净值出现波动,并为客户逐步感受并最终接受,是银行理财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投资者培育过程。
在公募基金领域,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投资者教育,大家都已经习惯“破净”了,而且相比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破净”比例还算低的。因此,要让投资者接受隐形“刚兑”被打破的事实,接受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投资的时候更加理性,追求收益的同时也注重风险。
从根本上看,只有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转变,才能让净值化转型产生效果。如果投资者始终没有树立起打破“刚兑”的理念,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实际上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资管新规”的核心目标,是要通过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和打破刚兑,来推动资管机构向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转型,以此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投资者不能树立起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理财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就很难充分发挥,“资管新规”所想要追求的目标也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改造并不意味着“资管新规”转型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要到投资者完全接受净值化产品,转型才能算真正的成功,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教育可能还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作者:黄桂煊 编辑:汤懿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