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孔鹏:做城市更新 要拿出30年的耐心

地产张敏 2022-06-29 13:16

传统房地产的核心逻辑是规模、资金和标准化,城市更新的核心能力则是运营、内容和IP。

“寻找城市焕新力量”系列报道之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敏 北京报道

“城市更新一定不是搞运动,如果城市更新变成搞运动,这事就糟了,那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一定要在城市更新中拿出耐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主任孔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随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该领域的机遇正在前所未有地凸显。与此同时,“防止大拆大建”工作原则的出台,对城市更新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

过去30多年,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如今,城市从增量发展开始转向对存量空间的有效利用,城市更新领域的价值也凸显出来。

涉足城市更新之前,孔鹏曾就职于龙湖、旭辉等知名房企,有过20多年的房地产开发从业经验。2015年,在孔鹏的牵线下,旭辉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可持续住区联合研究中心。2019年,孔鹏履新清华大学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主任,创业方向为“城市更新领域的科技服务商”。他也正式从房地产开发,转向城市更新领域。

作为从业者,孔鹏亲历了城市发展两个不同阶段,对个中变化有着清晰的感知。

他认为,城市更新领域的运营特点和商业模式决定了,在这件事上要有长期思维,“它是个30年的事,不是3年的事。”同时,虽然房地产企业对该领域有着不小的热情,但现阶段,国资仍将是“拓荒”的主力军。

孔鹏(受访者供图)

城市发展的2.0阶段

在孔鹏看来,城市更新迎来发展机遇,并不仅仅得益于城市发展迈入“从增量开发转为存量更新”的大背景。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特点,令城市更新更具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城市更新既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又包括商业空间的焕新,还涉及房屋租赁、工业厂房改造等领域,更像是传统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延伸。

孔鹏认为,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上一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土地+新建”,因为需要销售,所以背后是快速周转的重资产模式。到现阶段,要做的是释放土地价值,城市更新就变成了中轻资产的服务。

“很多行业都要经历一个‘大干快上’的阶段。早年间,房地产开发主要追求数量,后面才开始比户型、比装修标准,进入产品竞争阶段。”孔鹏说,相比过去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也是从大干快上转入精细化运营的过程。

正因如此,“在城市更新这件事上要有长期思维,它是城市发展的2.0版本,至少是30年的事,不是3年的事。”

虽然常被简单理解为传统房地产的延伸,但其实,城市更新与房地产的运营逻辑和商业模式完全不同。

孔鹏指出,城市更新需要相当精细的技术含量,而且需因地制宜,难以做到标准化。“城市空间是给人用的,人是有地域和文化属性的,北京人和上海人不一样,房山人跟顺义人还不一样,工厂大院和商品房社区的文化也不一样。”

所以,城市更新要有生命力,一定要遵循不同项目的文化逻辑,而不是生产标准化产品。

他认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能力是运营、内容、IP,相比之下,传统房地产的核心逻辑则是规模、资金和标准化能力。虽然两者均被界定为“服务业”,但城市更新所需要的服务能力显然更强。

技术的力量

城市更新领域的特征,使之具备了不同的运营要求。一方面,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可持续、节能降碳必须被纳入城市更新工作的考量中;另一方面,作为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数字科技的作用不可忽视。

“大部分城市的边界是以农业社会的城市尺度和空间承载力搭建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城市的空间承载力在提升;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时代,城市空间的承载力也在提升。”孔鹏说,如今的城市边界,对于信息时代来说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是怎么去集约化、信息化运用的问题。

孔鹏举例说明数字科技在节能降碳中的作用。

如今,不少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用住宅仍然采用串联式采暖,即当集中供暖季到来时,整栋楼房就会24小时供暖,且用户无法自行控制采暖时间。由于居民不会一直呆在房间内,这就造成能源的浪费。

孔鹏认为,通过对用户空间的使用规律的智能分析,可以匹配最适宜的能源资源供给。“如果是晚上8点后到家,系统就会在这之前调整为低能耗模式,从而实现降碳的效果。”

孔鹏坦言,这些手段的使用,涉及与市政、物业等部门的协调,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需要花费不小的精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技术的力量不可忽视。

而从提高空间使用效率的角度,数字科技的带来的价值则是实实在在的。孔鹏通过清华CSC中心研发的新基建数字平台(清华云视),收集用户的时空轨迹数据,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运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如果监测到小区的会所使用率不高,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租下,然后进行改造和运营,从而提高其价值。”孔鹏说。

他认为,资产价值是被租金定义的,而不是被房屋销售价格定义的。由于运营能力等问题,一些地段优越的物业,未必能租出好价格,这个价差短时间内恐怕消化不了。所以当前恰恰是按租金反算确定资产价值,并进行资产运营的最佳窗口期。

模式的探索

过去几年来,传统开发商纷纷涉足城市更新领域。房地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一定的运营能力,在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一股重要力量。

但在孔鹏看来,传统房企要在该领域取得成功,同样也要克服不少困难。“最需要调整的是心态,你干了20多年甲方了,现在突然在乙方,心态的转变很重要。从贯彻个人意志,到贯彻甲方意志,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

同时,城市更新的投资回报模型,也不适合当下的房地产企业。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最大的问题是创造出来的资产增值先天性的被分掉。”孔鹏说,通过改造公共空间,改造管网,改造市政市容,带来了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房屋增值收益。但这个收益是投资方拿不到的,这个行为就注定是“公益行为”。

部分投资方可通过“做公益”拿下小区物业运营权,或通过规模的积累实现融资上市,从而平衡收益。但这种长周期、低回报的财务模式并不适合房地产企业,尤其在房地产业陷入流动性困境的当下。

孔鹏指出,当前,老旧社区改造的核心还是政府责任。

对于城市更新领域的其他业务类型来说,道理是同样的。“这个业务最核心的是什么?得有大钱,有长钱,有便宜钱,或者说,你的资金规模要大,资金周期要长,利息要够低。”孔鹏说,作为民企,在获取项目、引入合作方,甚至发RITEs等方面,都比国企有一定的劣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在现阶段,更注重社会效益的“国资”肯定是城市更新领域的一个主体。

但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以及政策层面的加持,城市更新领域的商业模式也渐渐清晰。孔鹏乐观地认为,市场的探索期和商业模式的酝酿期正在接近尾声,在“国资”率先跑通后,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作者:张敏 编辑:张伟贤)

张敏

资深记者

专注房地产领域的深度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