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IPO放大镜⑤丨捷氢科技亏损上市,能否成为国有车企分拆上市首单?

21能闻王雪 2022-08-16 16:59

虽说捷氢科技背靠上汽集团,但是仍要面对行业竞争激烈及自身的持续亏损等问题。

新能源IPO放大镜⑦丨蜂巢能源科创板IPO获受理,上半年亏9亿 新能源IPO放大镜⑥ 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下,国富氢能闯关科创板 新能源IPO放大镜④丨“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再次赴港上市,能否成功化解危机? 展开更多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雪 上海报道

近期,上汽集团分拆子公司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目前处于已问询阶段。

此次IPO,该公司拟募资10.6亿元,其中1.11亿用于燃料电池生产建设,3.42亿用于燃料电池新产品产线建设,2.78亿用于建设研发中心,3.3亿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资料显示,捷氢科技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相关工作,且研制的26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已完成强检测试。

虽说捷氢科技背靠上汽集团,但是仍要面对行业竞争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快、产能量化降本难及自身的持续亏损、应收账款激增、存货余额扩大、关联交易占比高等问题。

竞争激烈

“捷氢科技最大的优势是依托上汽集团,上汽集团不仅为捷氢提供了技术积淀,还为捷氢提供了人才和订单,如果没有上汽,捷氢作为独立的供应商,在激烈的氢燃料电池赛道上想获取大规模的订单并不容易。”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018年,上汽集团整合燃料电池板块资源、人才,组建了捷氢科技。2020年9月,上汽集团提出“氢战略”,明确2025年前,推出十款以上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

倘若此次分拆上市成功,捷氢科技将成为国内首家汽车集团旗下的氢能源上市企业,但首先要解决的是与上汽集团及控股子公司关联交易的问题。

招股说明书披露,捷氢科技不仅购买上汽集团原材料,也会向上汽集团售卖产品。2019至2021年度,捷氢科技向上汽集团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的99.70%、31.65%、44.03%,购买金额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重约为9.53%、13.05%和42.80%。

“未来,如果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持续得到有效执行,未能持续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交易的合理性和公允性,公司利益可能受到伤害。”捷氢科技明确指出。

即使捷氢科技背靠上汽集团,也需要面对行业竞争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快、产能量化降本难等局面。

招股说明书指出,截至2021年年底,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系统产能是每年6000套,而同类竞争企业潍柴动力和国鸿氢能每年都可以生产20000套燃料电池系统。

同时,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商也开始了增量扩产的“比拼赛”。潍柴动力在2021年完成130亿元募资,拟推动燃料电池产业链建设。雪人股份投资45.5亿元,将通过三期建设,达到年产10万套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的产能。此次捷氢科技募集资金的约4.53亿元也将用于燃料电池产品线扩建上。

招股说明书披露,捷氢科技已在2022年3月完成型号为PROME P4Max的燃料电池系统的强检测试,该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达256kW,峰值功率达260kW.

其他同类竞争企业也不甘示弱。亿华通2021年12月向市场发布首个240KW型号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上海重塑工作人员透露,“今年年底将发布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爱德曼子公司上海青氢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公司正在研制超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现有的可达到240KW”。

对此,国金证券指出,燃料电池行业存在投资过剩、产能过剩的风险,从而导致格局恶化,新产品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目前行业内存在氢气制储运等环节成本高昂,企业核心技术难突破,原材料紧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少及政策激励成都有限等三大问题,这对于捷氢科技的成长都是挑战。”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尚未盈利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当前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依然处在“融资—扩产—规模化—降本”的过程中,同时氢能产业链的上游制氢、中游加氢配套尚需完善,车端销售虽然快速增长但整体数量依然较低,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企业因成本、费用投资高,导致盈利整体性较差。

捷氢科技的业绩印证了此种“盈利整体性较差”的现象。虽然捷氢科技连续两年营收翻倍,2019至2021年度,营收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但尚未盈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分别约为-0.35亿元、-0.94亿元、-0.59亿元,三年共亏1.88亿元。

招股说明书对此披露,捷氢科技持续亏损是为了提升技术竞争实力,所投入研发费用、生产设备、人力成本等较高所致。

但捷氢科技的研发投入增速却呈现下滑趋势,2019至2021年度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17%、38.38%、19.16%,累计投入约2.36亿元。

且与同类竞争企业相比,捷氢科技总体研发规模偏低。如亿华通在2019至2021年度累计投入约2.5亿元。上海重塑在2017至2020年9月,累计研发投入约4.19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近些年捷氢科技依旧困囿于原材料采购支出较高的困扰,2019至2021年度,捷氢科技主营业务成本分别约为0.87亿元、2.01亿元、4.22亿元。

该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直接材料为主,包括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原材料及部件、各类电子电控器件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至2021年度分别为45.53%、74.13%、88.05%。

光大证券对此作出风险提示,捷氢科技未来可能面临材料国产化、材料降本低于预期,效率提升进度低于预期的技术风险。

 

(图片来源于招股说明书)

此外,捷氢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负值越来越大,从0.18亿元到-4.50亿元。“公司整体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应收账款余额逐年增加,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导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招股说明书解释。

由此可见,在燃料电池系统竞争加剧,成本和价格均进入快速下降周期的局面下,捷氢科技在上市的征程中,仍需突破扩大产能、材料降本、技术研发等核心问题。

(作者:王雪 编辑:张伟贤)

王雪

21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长三角区域新闻等。微信:wangxue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