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厂开始后向一体化“造电池”和布局电池原材料,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快上游布局,有“锂”走遍天下,抢矿大战不断上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广州报道
继7月底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吐槽“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之后,不甘沦为锂矿企业和电池企业的“打工人”广汽集团近日有了新的动作——抢夺优质锂矿资源以及加快布局下一代电池,吹响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号角。
8月25日,广汽集团(601238.SH;02238.HK)公告多项重要议案。
一是同意设立自主电池公司——绿擎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其中项目公司首期注册资本为10亿元,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及广汽商贸按持股 51%、40%、9%分别出资5.1亿元、4亿元、0.9亿元。
据了解,自主电池公司首款产品采用广汽自主磷酸铁锂技术,提升电池整包安全性的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零部件数量和成本。根据规划,自主电池工厂将在今年底开工建设,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产线,前期以配套埃安及广汽集团内企业为主,后续将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开展市场化运作。
此前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埃安未来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70%的中低端电池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
此外,广汽集团董事会也审议通过了《关于巨湾技研建设电池生产基地的议案》,同意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在设立电池公司推进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同时,广汽也选择与锂矿企业结盟。近日,广汽埃安与赣锋锂业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从新能源动力电池最上游材料端展开合作,持续探讨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
事实上,广汽集团设立自主电池公司背后,一场新的博弈正在开始。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激烈,车企在发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日渐重视汽车产业链的自主掌控能力,主机厂、电池厂以及锂矿企业的话语权争夺更加激烈——主机厂开始后向一体化“造电池”和布局电池原材料,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快上游布局,有“锂”走遍天下,抢矿大战不断上演。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价格高,太高了,不是一般高。现在价格压力直接传导至整车厂,和他们讨论,他们说是上游材料涨价太厉害,最后源头是海外的矿厂。”曾庆洪直言,目前除特斯拉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都没有钱赚。“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60%,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原材料价格上涨挑动着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敏感神经。上游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产业链的压力向下游传导。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为例,其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今年价格一度飙升至51.5万元/吨,而去年1月初,该原材料的报价为6.2-6.7万元/吨左右。
从企业披露的半年报业绩预告也可窥见一二。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多数电动车企业亏损依然扩大,相比之下,电池企业和上游锂矿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中“锂”类9家A股公司均已披露半年报或半年度业绩预告,天齐锂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位居板块第一,9家锂行业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速有望超100%。
“如果上游挣到很多的利润,下游没有肉吃甚至连汤都喝不了,这种情况会对我们的产业造成很大的损害。”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呼吁,动力电池上游企业理性控制产品价格,让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目光再次回落此次的主角广汽集团。除了电池公司外,日前广汽集团公告称,将与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按持股23%、26%、51%的比例设立电驱科技公司,开展自主IDU电驱系统及GMC混动机电耦合系统产业化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1.6亿元,其中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为9亿元,资金来源由各企业自筹。
“今后在电驱领域,我们将自研自产、合资合作生产、外购‘三路并举’,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降低核心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广汽方面表示。
“主机厂在未来的核心能力将从机械硬件转向电子硬件和软件。”德勤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无论是软件,还是芯片、技术平台等硬件,传统车企并不想交割造车的主动权。所以亲自下场,掌握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目前传统车企转型的大势所趋,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也将成为传统车企应对产业转型和新入局者的根本竞争力。
(作者:宋豆豆 编辑:张明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