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北京报道
2022-09-22 19:41
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走向质变,全国已建立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发改委回应21记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张骅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全国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完成。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生态宜居”在总要求中居第二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刘德春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方面,十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2012年相比,2021年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增长1倍,工业固废处置量增长约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实际处理量分别增长116%和62%,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高。我国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着力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湿地保护率达到52.65%;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8%。

另外,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建立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引导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改造,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4%,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聚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赵霞表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生产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活性生态文明建设。前者包括绿色生产、有机农业、减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后者主要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14年至今,农村人居环境重点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简称《规划》)即明确,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必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如土壤污染防治、重有色金属矿区污染综合整治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则需要加快补齐突出短板,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

另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从全国来看,张骅在发布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抚育12.07亿亩,促进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分别提高到24.02%和194.93亿立方米,我国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深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完成种草改良6.11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0.32%;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7.49万平方公里、5万平方公里和4.33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389元增长至2021年的18931元,增速连续10年超过城镇居民。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下降至2.5∶1,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稳步缩小。

但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张力。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污水处理不到位、“散乱污”企业仍存、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秸秆焚烧处理等问题,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民对农村生产生活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应该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农村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对此,赵霞认为,粗放式发展道路已然无法走通,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要靠产业兴旺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发展理念贯穿其始终,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相辅相成。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延伸绿色、生态、有机产业链,并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赵霞认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绿色、生态、有机发展理念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张俊飚今年4月撰文提出两个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方向。

一是加大农村生态产品开发力度,促进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充分融合,如利用系列良好的生态资源,加快生态元素与农业旅游、乡村休闲、健身康养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拓展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空间。

二是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等各种方式,推进和发展农业碳汇产业,不断增强农业生态功能,助推实现农业生态功能价值。

6月27日,中宣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农村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在加快构建。

如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建设约5.1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农产品低温处理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提升。

再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作者:李莎 编辑:周上祺)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