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头”在大鹏坝光的融合共建,体现了学科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鹏管理局网站了解到,深圳海洋大学建设项目已于近日经深圳市发改委赋码,视同项目建议书已批复。
据悉,深圳海洋大学建设项目拟选址于大鹏新区坝光片区,总用地面积401213.96平方米,办学规模预期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约10000人。
9月30日,《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其目标愿景是将深圳“建设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
《规划》对海洋大学建设作出部署,明确以“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双龙头牵引,壮大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实力,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形成国家级深海科研能力。
在人才培育方面,《规划》指出,深圳将构建“1+X+N”海洋高校教育体系(“1”是重点建设海洋大学、“X”是多个特色海洋学院、“N”是若干蓝色职业学校),多层次、梯度化培养海洋领域创新人才。
“双龙头”落地坝光形成资源集聚
今年4月,“中国·深圳政府采购网”发布《海洋大学概念规划方案设计》中标结果,显示项目采购人为南方科技大学。
招标文件显示,深圳海洋大学选址于坝光片区,位于大鹏半岛东南部大亚湾畔,距大亚湾核电站约7公里,区域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环境优美,适合建设高等院校。同时,坝光片区正积极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落地建设。
深圳海洋大学校区选址范围图 (来源:南方科技大学招标文件)
有经济观察人士指出,相较上海、青岛等城市,深圳的海洋类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相关资源零星分布,海洋专业人才集聚效应还需提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打通深圳海洋科技创新全链条。
在此背景下,大鹏新区“十四五”规划明确,随着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落地建设,到2025年大鹏将初步打造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
具体到坝光片区,由于山海资源丰富,集中连片可开发土地面积较大,且布局有坝光国际生物谷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规划》将其定位为“南方海洋科学城核心区”。其将以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为依托,集中布局国家、省市海洋科技基础设施与研发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海洋产业园区发展,实现海洋产学研联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认为,“双龙头”在坝光的融合共建,体现了学科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者可探索建立人才双聘,码头、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共享机制,联合开展科学实验、技术研发等,合作打造深海科技中心。
海洋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可在海洋电子信息、高技术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卡脖子”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深海科考中心可为前沿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借助科考船、深潜器等海洋科考装备,技术装备得以进入深海进行测试、验证与应用,实现科教深度融合。
构建“1+X+N”海洋高校教育体系
“凡是陆地上有的学科,在海洋中几乎都会涉及。”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曾指出,除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核心学科外,电子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国际政治、文化产业等一批学科专业也将助力海洋事业发展。
据介绍,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存在供需不完全匹配的问题,部分海洋类大学注重发展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等基础学科,但既具备海洋专业学科素养,又掌握自动化、信息化等交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明显。
在制造业领域,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曾预测,到2025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6.6万人。
为培养更多复合型海洋人才,深圳海洋大学明确将重点发展工程技术、国际商学法学等海洋交叉特色学科,构建“强交叉、大综合”的新型特色学科体系,精准对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加快建设海洋大学的同时,《规划》指出,深圳将构建“1+X+N”的多层次、梯度化的海洋高校教育体系,统筹共建多个小而精、专业化、特色化的特色海洋学院、国际航运商学院,并建设若干蓝色职业学校。
具体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圳海洋研究院等机构有望落地,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高校亦将加快部署建设优势特色海洋学科。
而在职教领域,记者梳理深圳多所职业院校专业列表发现,目前中职、高职少有开设海洋工程技术相关专业,更侧重于港口物流、渔业水产、文化旅游等传统领域。
对此,《规划》明确,深圳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组建若干对口企业、产业需求的海洋职业学校,并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学院教学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
同时,《规划》倡导建立大湾区蓝色职业联盟,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引进涉海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动粤港澳职教资源,为深圳海洋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