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重归大海 深圳走向“深蓝”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调研”

深圳观察欧雪 2023-02-10 15:27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不同时期的深圳对海洋有着不一样的追求。

准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 会建设一所怎样的“深圳海洋大学”? “点蓝成金”加速 深圳市大鹏新区与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恩平15-1平台 图源/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深圳西南约200公里处,一座总高度约160米、总重量超过3万吨的石油生产平台正竖立在海面上,这是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所运营的恩平15-1平台,也是亚洲最大、设备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该平台位于恩平15-1油田群,全面投产后油田群高峰日产石油近5000吨。

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多由经略海洋开始,目前发达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等,都是借一座座通商港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核心。

从小渔村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重归大海之路与其他城市并不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港集装箱累计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标箱,同比增长4.39%,为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圳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正在反哺着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大数据、海上智能装备、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海上通信导航、船舶特种机器人等正在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创新性企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向记者表示,在创新力的驱动下,深圳海洋产业近年发展迅速,但深圳海洋产业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这“四链”上从前到后力度递减,目前尚未形成循环,融合尚需假以时日,但未来可期。

小渔村走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57.3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近1145平方公里,这是深圳靠海吃海的先天优势。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不同时期的深圳对海洋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仍是边陲小镇之时,深圳便离不开海洋渔业的发展。随着改革春风吹拂40余载,深圳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2022年GDP达32387.68亿元。

在2022年,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政策,海洋产业集群被列入20大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紧接着深圳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调度部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

同年,深圳还陆续推出《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并研究编制《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年)》等政策。

深圳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八大领域。

据胡振宇观察,结构上深圳海洋经济十年来已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尚占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比重的90%以上,2021年已降至55%,而海洋工程和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占比则达到37%。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尚为支柱力量,不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整体呈现“老三样”向下、新兴产业向上的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海洋传统产业受市场空间限制逐步萎缩,海洋新兴产业则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在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表示。

胡振宇表示,深圳海洋新兴产业增长快,已占到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0%。此外,海洋创新载体特色突出,已依托40家单位建立68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其中国家级4家,主要集中在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方面。

该趋势在涉海企业类型上同样得以验证。深圳涉海龙头众多,大部分涉及海洋传统产业,包括中集集团、招商重工(深圳)、招商港口、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盐田港集团等。而在新兴产业领域,近年也开始涌现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华大海洋、奥特迅、潜行创新等。

“水下机器人或智能硬件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但目前产品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突破,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需求会逐步打开。”潜行创新常务副总裁周长根表示。

从2016年进入水下无人机产业到今日,潜行创新已经生产制造出6代产品,完成4轮融资,万亿的水下无人机市场正在招手。

此外,许多涉海龙头也将“触角”伸至新兴产业。中集集团在海洋新能源上早已布局,推出了海上风电、海上漂浮式光伏、海上制氢、船舶碳捕捉、海上绿色甲醇、风光渔氢互补等诸多新业务。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总监潘细录表示,虽然海上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比地面的要高,但随着商业模式不断成熟,未来海上光伏有更大的下降空间。

增速“踩油门” 总量“待爆发”

进入后工业时代,仅依靠港口发展不足以支撑深圳走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安欣介绍,对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评价维度至少有5个,包括航运中心、海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物流以及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等。

智慧型的海洋中心是各种海洋标准机制、规则框架、创新、最优实践的发源地。在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正猛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张春宇强调:“建设智慧型海洋中心,是深圳有志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应有目标,也是应有之义。”

自2016年开始,从顶层设计到粤港澳大湾区等规划文件,海洋产业在深圳的受重视程度开始凸显,国家海洋局批复深圳为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深圳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等。

距离“20+8”产业集群政策发布时间才近半年,胡振宇观察表示,目前还不太容易看出政策效果,但“20+8”政策供给方面已取得进展:在“六个一”工程方面,已形成了海洋产业的“一张重点企业清单、一张招商清单、一张重点项目、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张创新载体清单、一张战略咨询机构清单”。

在项目落地方面,海洋大学、海洋博物馆、海上试验场、养殖工船等已取得较大进展。海洋大学已依托南科大开始招生,选址、用地已落实。海洋博物馆的选址、用地也已落实。海上试验场的前期研究接近完成。养殖工船已列入《深圳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重点项目。

在海洋产业用地和产业空间方面,宝安区、南山区、盐田区、大鹏新区和深汕合作区新增近9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福田区新增9万平方米的海洋产业空间。

近三年,深圳海洋产业整体进入加速期。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3011亿元,比2020年的2596亿元增加了16%,大大超过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胡振宇估计,按照近十年的平均增速,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应该在3300亿元至3500亿元之间。

不过,“这个总量跟自己比进步较大,但放到全国还落后于上海(过万亿)、青岛(过5000亿)的同期同类指标。”胡振宇称。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左右,与国内主要海洋城市天津33%、青岛32%、宁波25%、厦门30%相比,仍相差甚远。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整体来看,深圳以吞吐量增长为评价标准的港口经济传统增长模式正在面对城市土地、道路、环境承载难以为继的现实问题。

此外,张立钧进一步表示,在金融与法律方面,深圳有约10家银行机构提供海事金融服务,这不足上海和香港的一半。在造船产业方面,虽然辖区内拥有以造船为主业的招商局重工(深圳),但与上海、大连、福州、重庆等国内造船中心相比仍差距较大。

三区推进 “四链”形成循环

从空间来看,深圳各区海洋产业布局差异化明显。胡振宇表示,目前南山区集港航业、油气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于一身,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该指标的近40%;福田区过500亿元,占全市的20%;宝安区超300亿元,占全市的10%。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合作区虽然也有不少海洋产业基础,但目前占比均低于10%,不在产业竞争的第一梯队。

为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2022年各区频频发力。深圳前海的海洋新城规划草案公开展示,预计到2025年形成中欧蓝色产业园雏形,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质海洋产业示范园,形成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盐田区发布《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将实施50条举措,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值的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宝安区与特区建发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宝安海洋产业示范园揭牌等。

为更好统筹深圳全市陆海空间资源,《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构建“两廊四区多点”的总体海洋发展空间格局。

具体来说,以两廊引领,打造“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以宝安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前海、南山、福田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以盐田、大鹏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产城科教融合示范区,以深汕合作区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深汕产业拓展区。

其中,十一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中,前海中心区、西丽湖-高新区深圳湾、福中-香蜜湖片区着重在城市成熟片区重点注入海洋发展服务功能,其余片区重点承载各类海洋发展要素及空间载体,并推进重点片区内规划建设中欧蓝色产业园、大铲湾蓝色科技园、赤湾海洋科技园等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周菁看来,这三层级空间体系体现出了两大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海洋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城海关系,充分挖掘滨海特色空间资源价值,实现城海交融的海洋城市空间格局;二是通过区域联动,实现湾区城市海洋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协同发展的海洋合作体系,统筹布局蓝色发展空间。

胡振宇表示,目前深圳海洋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创新强度、人才密度、优势产业下海力度不够,也就是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这“四链”从前到后力度递减,尚未形成循环,融合尚需假以时日。具体来看,类似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的国际合作较少,海洋高端服务业尚存在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海洋大学和深海科考中心是今后的重头戏。”胡振宇称。张春宇也认为,人才不仅是深圳的短板,也是中国的短板。张春宇建议,深圳要从海洋教育培训和海洋人才引进双管齐下,与国际领先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各层次的人才。据了解,今年海洋大学在南科大的菁英班招生工作已完成。

在2023年,深圳海洋产业的重点目标仍是先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建设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要想推进“四链”融合,胡振宇表示要在海洋科技产业创新的三个环节(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两个环节(人才支撑、金融支撑)走出深圳路径。

而张春宇则建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可以成立海洋产融服务公司进行试点,为技术发展进行推动;加强金融支撑,必须要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再加上大型的金融机构为推进。

(作者:欧雪 编辑:孙超逸)

欧雪

记者

立足深圳,关注企业与资本故事,研究外贸、交通、高新技术等产业生态,欢迎交流。微信:ouxue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