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势态。而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四大集聚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在战略布局与政策环境建设方面持续优化,一批重点园区脱颖而出。
自2012年始,东莞正式布局生物技术产业。十年间,东莞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以石龙镇、长安镇为节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松山湖已聚集了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规上生物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了解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完成新药及医疗器械、基因产业、中药研发、健康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形成包括医药研发、医药器械、体外诊断等在内的产业链和以学研机构、生物技术风投在内的产业生态。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中,东莞生物医药领域跑出了一批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受访专家表示,十年来,东莞布局生物医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重点引进细分领域相对成熟、成长性高的企业,同时与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深度嵌合,在未来产业价值链竞争中独具优势。因而,东莞诸多细分领域高成长企业,近年来广受市场和资本关注,成为东莞生物医药不断创新的缩影。
多个细分领域迎来发展浪潮
2012年,东莞正式布局生物技术产业,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陆续集聚松山湖高新区。
带着想要在球囊导管领域“做出首个优秀国产产品”的心态,2012年,李斌在松山湖成立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年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在诸多领域被进口品牌压制,血管介入球囊导管便是其中之一。
熬过艰难创业期,如今的博迈,已凭借自身的创新力打破国际巨头优势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成为中国冠脉球囊导管行业年出口量最大的企业,正在稳步推动上市进程。在李斌看来,博迈之所以能突出重围,除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外,更离不开松山湖适宜生长的创业环境。
十年间,东阳光、三生制药、菲鹏、凡恩世、红珊瑚等诸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落户松山湖,东莞在医药器械、体外诊断、医药研发等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开始形成。
近年来,国内体外诊断迎来发展黄金期。深耕体外诊断行业多年的菲鹏生物,目前已是全球IVD上游企业中的龙头。作为一家科技企业,菲鹏生物高度重视研发,近三年研发人员占比超40%,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更为菲鹏生物带来了强劲的行业竞争力。
目前,菲鹏生物的“体外诊断试剂生物活性蛋白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有效解决被国外垄断的核心试剂原料供应问题,并批量应用于新冠病毒检测,为疫情防控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为2022年10月26日,菲鹏生物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
随着细胞和基因治疗在国内被广泛应用,精准医疗这一细分赛道也逐渐趋热。一时间,国内企业纷纷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经过几年发展,东莞在该领域渐渐形成集聚态势,其产业规模、创新优势、集聚水平都实现大幅提升。其中,在以CAR-T技术研发为代表的创新药研发上,不断走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
走进松山湖国际精准医学园,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上,集聚着多家东莞精准医疗领域企业。该产业园定位打造尖端医疗技术和精准医学产业转化创新中心,一批细胞治疗领域的企业便落地于此。
以凡恩世为例,2019年,复星凯特与凡恩世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中国区为其独家提供针对两个独特肿瘤靶点的多个高亲和力人源化抗体,用于推进创新实体瘤治CAR-T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成为东莞在全球精准医疗新赛道上的有力竞争者。
产业数智化趋势加快融合
观察人士认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在欧美等制药强国,而分析其多年的创新路径可发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在其中实际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正逐渐向区域整合和纵深发展转变,在此之下,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产业治理也将成为行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以该产业发展领先的长三角地区为例,浙江去年提出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产业数字化新基建将重构产业生态。
多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东莞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其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竞争中具备了优势。这其中,完善的产业链和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是制造业重镇东莞的独特优势。
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智能+医疗为代表的多产业深度融合在东莞落地生根,已然成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出的一条新路,也涌现出一批高成长企业。
广东博工叁陆伍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器人365)便是其中之一。走进中美赛尔与机器人365公司在松山湖建设的细胞培育机器人“灯塔工厂”,工厂从细胞存储、制备到运输等各个环节,均已实现了自动化操控,解决了传统细胞制备工艺存在的人为因素导致产品均一性和一致性很难控制的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专注于AI智能机器人医疗设备和智慧医疗场景应用方案研发、设计等业务的企业,机器人365在东莞成立前,其创始人刘照强已在国内工业机器人、自动化领域深耕多年。
今年,刘照强带领团队落地松山湖,研发产品包括实验室机器人、机器人手臂、AI细胞和生物实验室等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生物医药设备。企业此前还与软银领投合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在松山湖建立全球首条人工智能细胞制备自动化生产线,打造生命科学自动化领域国际科研高地。
“当时我们选择松山湖,也是基于松山湖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基础较好。目前在干细胞尤其在细胞培养自动化领域,我们在国内是领先的,今年大概会有两千多万营收,近期我们已经受到一些资本的关注。”刘照强表示。
生物医药已被东莞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松山湖规划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片区为产业基地主要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产业领域,以石龙西湖片区为产业基地拓展区,协同发展创新医药、医疗穿戴设备及健康管理等产业,力争2025年建成千亿元产业集群。融合AI技术、云服务的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医疗穿戴等细分领域,将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寻找生物医药产业新坐标
“十四五”时期,广东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建设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为重点的产业创新集聚区。支持发展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产业,着力突破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生物安全、生物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
环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无论是头部企业、独角兽还是高成长企业,主要集聚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东莞应该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坐标,寻找并发挥独特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实现成果转化,成为一道重要命题。
观察人士表示,在各地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竞逐中,构建并增强原始创新供给能力,仍将是关键性因素。背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的集聚,将从原始创新能力上为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产业链条提供有力支撑。
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为例,今年7月,该团队开发出一款新型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优良性能,有望解决患者骨折后骨组织的再生恢复难题,是目前唯一能够同时“对硬组织与软组织都具有结合能力”的生物材料。团队这一科技成果,未来有望切入数以百亿计的医疗市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发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由于其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高投资的特征,致使该产业在诸多城市的发展并非坦途。相较于广州深圳,东莞在人才引进、产业政策、企业融资、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依旧存在差距,这极大制约了东莞在这一领域的竞逐。
“目前东莞应该重点定位如CGT等细分领域,引进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同时,建议由政府、投资公司和企业三方共同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而在人才引进上,需要做好引进后的各项保障工作,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海涛认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表示,由于生物医药发展特点之一就是进程缓慢,因此东莞对生物医药发展应持有耐心。“东莞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与待遇,吸引和汇聚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更好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