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1月3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承办的“2022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受疫情反复影响,本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在深圳、香港两地召开。论坛主题为“大变局下的湾区可持续发展:突破·创新·谋变”。并在下午举办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湾区金融创新论坛、湾区金融大咖会三场主题论坛。
同时,论坛发布了《2022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力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金融报告》两份调研报告。
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金融界、产业界等领域的重磅嘉宾,香港特别行政区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分党组书记、主任吴思康,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泽望等嘉宾在会上围绕大湾区创新改革、机遇挑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多角度聚焦大湾区创新能力
突破创新是今年大湾区高峰论坛的主题,也是目前大湾区内最受关注的议题。
“湾区协作发展方式已从上世纪的‘前店后厂’,演化到了通过共享创新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作为主办方代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分享了对大湾区创新情况的观察。
许正宇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特区政府会继续巩固和善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助力大湾区建设,同时促进本地金融业的发展。”
会上,王忠民分别从人口、产业、金融角度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逻辑与创新合力。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人员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形成人才的开源式聚合,相对年轻、多元的人口架构孕育出蓬勃的创新创业动能,形成包容各种差异性的地域性创业意识。由此,许多湾区企业成长为极具全球竞争力的业界“参天大树”,又在产业链中成为需求方,激发“链式反应”,最终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
吴思康则对湾区创新提出了四点建议:锚定目标定位,高标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协同合作,提升湾区城市群的科技产业发展能级;突出企业主体,提升大湾区创新经济核心竞争力;激发平台效应,让创新经济成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强大纽带。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发展机遇,助力大湾区创新经济发展,创业投资大有可为。”倪泽望谈到近年来香港发展时表示,香港和深圳是毗邻的两个中心城市,两座城市的互动创新也是大家一直期待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将通过研发、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参与深圳布局的20+8产业集群方面的投资,发挥创投人对自己城市的贡献。
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在演讲时表示,香港科研实力雄厚、创科势头良好,科学园通过为企业引入策略性投资、培育人才及建立科研基建等措施,促进官产学研的协作发展。
香港数码港主席陈细明出席论坛演讲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启黄金契机,科技创新是发展动力之一。他强调,数码港作为香港主要的创业培育基地之一,将发挥所长,为大湾区引进创新人才、企业、技术和资金,推动金融产业融汇高科技发展。
渣打银行大湾区行政总裁林远栋在论坛上表示,在政策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域内蕴含巨大的银行服务与财富管理需求。”林远栋说,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是,以创新为基础,通过人才与科技的配合,促深粤、港、澳三方在跨境金融方面的合作及人才交流,同时助推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表示,数字经济在2021年的规模已经超过38万亿美元。工业富联尤其关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度以及影响力的广度,在核心制造场景当中,正不断地建设集成化、系统化的灯塔工厂。在2021年,实现了超过5个灯塔工厂的打造,并且面向其他行业输出灯塔工厂经验。
产融结合打造湾区竞争力
围绕“突破创新”主题,本次峰会还举办了三场主题论坛。在以“制造强市”与“再工业化”下的湾区科创产业机遇为主题的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上,来自多个制造业企业的代表和行业专家,就新型工业化中的多个问题交换了意见。
“我们立足在深圳这样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最强盛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与香港科技人才的引入形成有效联动,为我们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促进和加持。”华大北斗董事长兼总经理孙中亮表示。
大族机器人总经理、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产业教授王光能表示,“机器换人”还将深入到非工业场景。在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益显现的当前,从业者们正探讨机器人应用于养老、医疗、餐饮及物流等方面的可能性。
星源材质高管刘守贵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叠加能源危机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是最为确定的一个事件。其中,锂电池是技术和产业链最为成熟的一环,全球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
洲明科技集团副总裁刘俊表示,“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创新很多关键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企业首先要有人才培养的意识,不能单纯靠挖人。”
“作为一所立足于大湾区的应用驱动型基础研究机构,我们面向国际引进高端人才,以实际应用以及市场需求为起点和导向,积极推动产学研转化,希望为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在现场表示。
作为一家深刻理解本地市场的国际银行,渣打银行将大湾区视为“创新+高端制造”的聚集地。渣打中国副行长,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鲁静表示,“外在的压力已经变成中国企业迎难而上的动力,中国制造业正不断向价值链上游迈进。”
鲁静观察到,“大湾区内的不少高端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执行出海战略。以中国电动车为例,该产业链和供应链非常长,从矿产、电池、整车生产,到终端销售,其涉及的地理范围,不是一个单一国家和市场可以完成的,必须有全球布局。”
金融方面,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也正为湾区“产融结合”提供动力。在湾区金融创新论坛上,“各金融机构应该在科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开展‘多轮次接力棒式的合作’,以全面服务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科创金融与综合经营部总经理杨巍介绍,目前深圳拥有超10万家科技型企业,2.1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千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20+8”的重点产业集群中。
“深圳建行通过两条主线服务科创企业,一条是‘阳光普照’,另一条是精准聚焦。”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科创支行(科创企业经营中心)副总经理高瑸表示。
“科创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科创企业。”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科创金融中心主任严毅明表示,目前金融赋能科创的趋势良好,科创型企业基本已不缺银行的融资服务。
在企业如何催生金融创新方面,启迪大街副总经理、启迪领航总经理贺飞表示,通过技术化平台、人工智能分析与大数据积累,金融企业应更精细地勾勒出湾区创新型企业的全貌,使其轮廓更为清晰,从而促使更多企业有机会触及金融服务,加速产融结合。
抓住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发展机遇
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东西方文化交汇、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香港一直以来扮演着内地与国际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提到香港,就会讲金融”,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在论坛上直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论是资金池的规模、流动性,还是政策支持等,香港都一如既往地吸引着全球目光。“而提到深圳,就会讲科技”,梁瀚璟补充道,“(这两座城市)天生就有优势,大家可以进行互补。”
“我们一直都知道,数据、人工智能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在过去两年,我们一直在和数据平台、银行做沟通,(探索)怎样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去帮助中小企拿到借贷(融资)。”香港金融管理局首席金融科技总监周文正出席论坛时表示。
在湾区金融大咖会上,业界人士对大湾区金融创新之绿色金融风险与机遇开展了探讨。
香港金融发展局行政总监区景麟出席论坛表示,香港所拥有的庞大资金池、所承担的“超级联系人”角色等,都有助于其打造亚洲可持续金融中心。
嘉实国际资产管理公司CEO关子宏表示,ESG投资逐渐成为主流,以欧洲为例,没有一定ESG含量的公募基金产品可能在三至五年后被投资者逐渐抛弃。
中银香港个人数字金融产品部副总经理周国昌表示,中银香港客户所持有的ESG相关综合理财总值在2022年上半年同比激增24倍,估计香港已有超过60万人持有与ESG主题相关的资产。
(作者:陈思琦 编辑:孙超逸)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