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对话|进博会上的低碳声音:立足中国市场 一起零碳同行

21能闻费心懿,王雪,曹恩惠,郝佳琪 2022-11-08 18:55

21记者进博会现场对话龙头能源企业高层。

直击进博会| 新老面孔亮相技术装备馆 能源低碳转型汹涌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费心懿 曹恩惠 见习记者王雪 郝佳琪 上海报道

本届进博会上,位于3号馆技术装备展区下设的“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备受关注。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不少工业、化工、能源企业都提出了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不可否认的是,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能源企业的转型之路是艰巨且富有挑战的。

在这期间,这些跨国能源企业如何看待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又将如何聚焦技术与产品的突破、市场与政府的期待,更好地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击进博会现场,与霍尼韦尔、蒂森克虏伯、协鑫科技、林德集团高层对话,倾听龙头企业融入中国能源转型的一线声音。

不约而同的是,立足于进博会舞台,行业巨头们纷纷传达了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

霍尼韦尔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中国总裁柴小舟介绍,霍尼韦尔计划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节点是2035年,比中国提出的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前了25年。

蒂森克虏伯中国技术研发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田昊表示,希望能够在绿色发展的领域,和上下游企业及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推动尽早实现“碳中和”。

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介绍了公司新一代的硅基材料颗粒硅。他指出,在碳足迹方面,颗粒硅的到来为整个能源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林德大中华区总裁李臻旻介绍,林德深耕中国市场35年来,不断地在化工园区进行投资,尤其是在林德集气港业务。此外,林德集团未来有可能探索在中国液氢项目的推进,全力地推进服务下游市场。

以下是来自展区企业高管的一线声音——

1、霍尼韦尔安全与生产力解决方案集团中国总裁 柴小舟:

我们国家提出“双碳”的战略,其实是将这个事情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虽然整个赛道还是很长,但是我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定了目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家都围绕“双碳”的战略往前走。

国家有很多的布局在这上面。从霍尼韦尔自身来讲,我们也有很多的技术跟此相关。我们也看到了,国内企业的一些需求在此。因为国家有这样的政策,所以也给了我们机会去提供帮助,帮企业去做升级改造,去走“双碳”路线。

那么这中间其实无论是2030年的“碳达峰”,还是2060年的“碳中和”,我觉得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国外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赛道。所以大家在自身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面不断地创新发展,最终我相信一定会等到这样目标的实现。

2、蒂森克虏伯中国技术研发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田昊:

中国市场对蒂森克虏伯来讲一直非常重要,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市场。不管是在传统的汽车零部件、风电轴承,我们若干的业务,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占我们全球的比例都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3060”、可再生能源绿色发展的快速趋势下,特别比如说像我们的风电轴承,也是得益于这些年中国风电领域的快速发展。当然了,我们也很荣幸能够支持全球最大最可靠的风机发展。

最近比较热门的氢能领域,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企业、化工集团、石化集团、能源集团也在快速布局、快速发展,我们也希望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能够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探索和推动氢能发展。

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绿色发展的领域和上下游的企业,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推动,尽早实现“碳中和”。这里我也特别喜欢我们这次的主题,我们愿意用我们的百年匠心和我们的中国企业一起零碳同行。

3、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 兰天石:

非常高兴给你介绍我们目前新一代的硅基材料颗粒硅,相对于棒状硅而言,它的综合电耗下降了80%。所以在碳足迹方面,颗粒硅的到来为整个能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颗粒硅的出现以后,将使整个行业在未来碳中和、碳足迹的碳量上,会更快地去实现。我们用一个大家比较易懂的点来说,每1万吨颗粒硅相对于原来的棒状硅而言,它可以减少38.9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地降低组件生产环节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们的研发是在美国休斯敦,主要的生产基地是在中国,包括乐山,江苏徐州和内蒙古,我们这4个基地将为整个全球贡献大约30%的多晶硅量,将会为整个世界每年大约节约上千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4、林德大中华区总裁 李臻旻:

客观讲,我们在中国这么多年以来,不断地在化工园区进行投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林德集气港业务,通过在化工园区投资管网的建设,把更多的客户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客户自建装置,同时提高了我们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安全性。集气港的业务模式除了在化工园区之外,我们在电子园区其他一些新材料制造园区也在不断地推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碳排放。

第二个方面,林德深耕中国市场35年来做了很大的努力是在氢能源领域。在氢气的生产、储运方面,以及加氢站建设,我们都做了非常大的工作。那么下一步,我们可能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和我们的伙伴一起来探索在中国液氢项目的推进,全力地服务于我们的下游市场。

(作者:费心懿,王雪,曹恩惠,郝佳琪 编辑:张伟贤)

费心懿

21产经版记者

关注新能源产业,物流快递产业。联系方式:18917676522

王雪

21记者

关注能源、制造、长三角区域新闻等。微信:wangxue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