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湾区金融的使命

21金融街家俊辉 2022-12-09 17:33
深度|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广州报道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发展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构建我国改革开放新格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时间回溯到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从全局高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前景的蓝图。与此同时,大湾区金融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纵观世界著名湾区的成长蜕变历程,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指出,金融发展在大湾区建设中有五个基础性功能:能有效满足国际贸易、投资增长带来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外汇交易等需求,是“扩内需、稳外需”的必要支撑;能有效支持企业创新活劢,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一环;能加速要素流动,加速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能显著优化民生服务,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客观要求;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纵深发展,是贯彻高水平开放的切实举措。

时间来到2020年5月,为了充分激发湾区金融的活力,央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为湾区金融改革创新设置了详细的发展路径。

如今回顾来看,自大湾区落地建设,特别是《意见》发布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金融合作不断加深,湾区内金融发展亮点频出,整体金融实力稳步增强,成为助力三地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引擎”。其中,横琴、前海、南沙等三大粤港澳合作平台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深交所、港交所、广期所三大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三大“金融通”范围不断扩展,服务大湾区居民、企业、人才三大群体的金融产品实现多项全国首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跨境金融等金融创新迈向新台阶。

数据显示,去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12.6万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35%,占GDP比重超10%;湾区内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21万亿元,人民币自2020年起持续成为大湾区第一大结算货币。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香港位列第四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稳固;深圳则跻身前十,广州居于第二十五位,湾区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获得明显提升。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湾区的推进步伐无疑将提速,这给湾区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志恒建议,要围绕香港、深圳、广州“三核”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极”错位竞争,打造协调共荣的金融空间格局。

对此,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高级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周天芸向记者指出,目前珠江口东岸(香港-深圳)已经有较为成熟和强大的金融基础,接下来要考虑在珠江口西岸(珠海-澳门)进行金融制度创新,通过设立新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联动澳门新的金融交易所,优化大湾区的金融布局,支持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罗志恒还建议,要抓住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契机,有序推进互联互通机制深入,促进金融一体化发展;聚焦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优化民生服务两条主线,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生活的能力;把握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推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把握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发展有利时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更进一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和个人的跨境经济活动越来越来频繁,对于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渴望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回顾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在出席“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时指出,过去十年外管局持续深化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相关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75%以上,人力成本也减少1/3以上,优质企业贸易外汇结算实现“秒申请、分钟办”;支持金融机构为新业态主体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跨境资金结算,在2021年共结算19亿笔;推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多项举措,不断提高企业外汇资金使用的便利化程度。

作为我国金融创新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目前,大湾区跨境金融已经形成了包括跨境贷款、跨境保险、跨境基金、跨境股权融资、跨境债券融资等非常全面的业务种类。

而随着大湾区建设正式落地,进一步推动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成为金融支持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稳步扩大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等12项具体措施。

按照《意见》要求,近年来,大湾区在跨境投融资领域推出一系列便利化措施。比如,201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内自由兑换、独立并分账核算的银行账户体系——FT账户体系,极大提升企业开户便利性和资金结算效率,充分发挥境内外两个市场灵活定价的优势,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管理。截至2022年8月末,试点银行开立FT账户8995个,办理资金业务14360.47亿元,支持212家集团企业备案全功能资金池,帮助企业利用FT账户优势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金资源,有效满足企业实体的发展需求。

再比如,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对外投资试点,以及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相继在大湾区落地,有效拓宽了双向跨境投融资范围,提升资产配置效率,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扩展了新渠道。同时,跨境资产转让不断扩围,相关业务从银行不良贷款,逐渐扩展至银行贸易融资资产、融资租赁资产等,给境外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跨境投资机遇。

2019年10月,广东自贸区实施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随后该试点在2020年6月又扩展至大湾区,支持湾区内地城市的银行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收支和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境内支付的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大湾区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诚信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创新性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大湾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央行广州分行披露,截至今年8月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6.54万亿元,较2016年末相比增长1.54倍,人民币占本外币的比例达28.5%,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的占比从2016年末的19.7%提升至22.8%。近3年人民币始终是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近5年广东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年均增长25.2%。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湾区金融的跨境广度与深度将获得进一步拓展,促进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继续提升。对此,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指出,未来湾区可在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不动产跨境抵押登记、跨境贷款、跨境资产转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以及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等领域拓展出更大的市场。 

金融科技提振湾区金融竞争力 

作为大湾区共识较多的领域之一,金融科技无疑是大湾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代表着湾区金融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当前,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全球各地的金融中心都极为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意见》在要求进一步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在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管同伟看来,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的新发展可以带动区内产业升级、助力产业互联网加速落地、深化大湾区金融开放,对于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大湾区是我国创新和人才高地,具备发展金融科技的先天优势。早在2016年,香港金管局早在 2016 年就设立了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近年来,随着大湾区建设不断提速,香港更是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推出了“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发放虚拟银行牌照、设立区块链技术为基石的贸易融资平台等。截至 2021 年末,香港已有超过 600 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

与此同时,近年来,湾区内地核心城市开始发力金融科技,相关领域多个试点取得新突破 。深圳成为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和首个国家级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广州获批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广州、深圳获批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获批开展区块链建设试点。广东还搭建了基于区块链的贸易融资企业系统,通过科技金融技术为企业风险评级和画像,推动企业和银行进行线上融资对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香港和湾区内地城市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比如在2021年10月,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签署《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进行联网对接,让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香港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同步测试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今年2月,首个跨境测试应用对外公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基础叠加政策支持,大湾区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目前已经迈入了“快车道”,而这将极大提升湾区金融的国际竞争力。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指数课题组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2)》显示,大湾区在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总指数排名位列区域首位,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次获得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的首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表示,大湾区的金融科技燃指数各分项得分都很高,如研发人员总数、营商环境指数、金融科技企业总数和专利申请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实力指标增速。

“金融科技未来发展需要依靠场景应用来不断拉动,同时也需要技术和规则的驱动。”管同伟指出, 大湾区对金融科技既有庞大的应用场景需求,又有国家顶层设计、中央和地方各方面政策支持以及技术创新与金融制度的改进,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加速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四个核心城市,包括湾区金融市场在内的互联互通是建设大湾区的基本要求。

根据《意见》,在强化金融支撑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此前,央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该行在总行的指导下,携手港澳,有序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通过渐进、管道式开放,拓展了大湾区跨境投资渠道。具体来看,包括“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在内的三大“金融通”范围得到不断扩展。

其中,“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于2016年正式末正式启动。大湾区落地建设三年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深港通”总成交额达41.2万亿元,其中2021年总成交额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32.5%。“债券通”则是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包括“北向通”和“南向通”。2017年7月,“北向通”正式开通,成功运行4年后,“南向通”于2021年9月上线。如今,“债券通”日均成交达260亿元人民币,较三年前增长了628%。

而更受市场关注的则是“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所谓“跨境理财通”,是指大湾区内地投资者和港澳投资者通过区内银行体系建立的闭环式资金管道,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同样包括“南向通”和“北向通”。去年9月10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发布,正式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如今,在“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实施一周年后,参与人数、划汇金额、试点银行数量等均在稳步提升。根据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披露,截至今年10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50167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5.61亿元。其中,深圳地区24家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19424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5.40亿元,分别占整个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8.7%和34.6%。

此外,近期广东银保监局也透露,正在研究“跨境保险通”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保险领域的互联互通。汇丰人寿总经理胡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探索“跨境保险通”业务,包括设立港澳保险服务中心,推进跨境人民币寿险保单和外币寿险保单业务,发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等范畴,其建设的长远规划是打造国际保险规则和制度对接的示范地,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则主要通过系统平台数据对接,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流通的高速路。比如,支付系统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搭建粤港外币实时支付系统、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等多个区域性特色支付清算系统,并适应现代化支付需要,创新推出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粤港及粤澳跨境电子直接缴费等业务,推动主流的跨境电子钱包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征信系统方面,建立“珠三角征信链”,运用科技手段在珠三角区域实现了跨区域、跨系统、多维度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并积极对外拓展,同时,广东还推动备案征信机构开拓境外市场,向港澳客户提供征信服务。

整体来看,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正不断推向纵深,但融合进程有待加快。周天芸向记者指出,接下来应加速资金的流动、金融市场的融合,在大湾区范围形成多层次、完整、协调的金融市场。张锐则进一步指出,有必要将三地的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政策优势资源对标起来,并赋予金融企业更充分的业务创新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支持成立粤港澳金融联盟,同时建立由中央、粤、港、澳四部门组成的协调组织机构,协同推进三地金融的融合进程。

(作者:家俊辉 编辑:周鹏峰)

家俊辉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喜欢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常驻广州,辐射湾区,放眼全国,欢迎交流啊!微信:jjh_991927(添加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