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旅游、零售界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内虽然整体看好通关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恢复至疫前水平仍需时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实习生 董慧 香港报道
2022年12月27日晚上6点30分,位于香港尖沙咀繁华地段的老佛爷钟表行里,市场部员工周永根听到同事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都是内地顾客,约定恢复通关后马上来港购买手表,“那天,我们同事花了两、三个小时才回复完(消息)。”
周永根是香港人,可以很流畅地用普通话交谈。他留着一头黑色短发,戴着口罩时会更让人注意到他圆圆的眼睛。谈到钟表行的生意,那双眼睛会笑得眯起来。通关消息公布后的一周内,他和同事们都久违地忙了起来,内地客户抛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找他们推荐不同牌子的手表。
这家香港本地的大表行一直以货源量与找货能力在业界小有名气,店内收藏着上千只手表,在暖黄色灯光下静静等待有人挑选。四个员工坐在店里的玻璃柜后,等待顾客光临,时不时有人推门询问某款手表。
周永根说,他们店里有200余位内地客户,但大多数已有近三年时间没来过香港。积蓄已久的购物欲让三、四十位客户写下一长串心仪款式的清单,平均每人要看10至20只手表,最少也打算买5只,“他们已经很心急地要来香港了。”
时隔三年,内地与香港终于在1月8日恢复通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1月5日公布了通关细则。 1月8日起实施首阶段通关,内地居民可通过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3个陆路口岸来港,配额为每日5万人,需通过网上系统预约。每日最多6万人可以通过海陆空共7个口岸过关进入内地。
在低谷中挣扎已久的香港旅游与零售业是否能迎来预期中的复苏?多位旅游、零售界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业内虽然整体看好通关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恢复至疫前水平仍需时间,将根据通关后的真实客流量调整业务、人手等安排。
旅游业:终于看到光明
听到李家超正式宣布通关的消息,香港深度游公司董事长黄杨程的第一反应是:“终于等到了。”
黄杨程是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之后重归旅游业的。此前他已转行六年,然而在2022年香港旅游业的至暗时刻,他却毅然决定做回老本行,开一家自己的旅行社,“大家看到的是持续的疫情,但是我看到的是最黑暗的时候过了,可以看到曙光。要重启经济的话,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支持之一,所以一定会复苏。”
黄杨程的旅行社目前还在创业阶段,仅有4名正式员工,并聘请了兼职导游带团来节约成本——这是当下香港旅游业的常态,根据香港旅游业议会2022年10月发布的旅行社业务状况问卷调查,76%旅行社员工人数跌至不足5名。
这场“马拉松”式的疫情对香港旅游业带来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72%旅行社表示需要一年或以上才能恢复至疫前的水平。香港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旅行社之一的康泰旅行社,也在2022年10月宣布正式进入清盘程序。
不少仍在挣扎的旅行社则选择转向本地游业务来维持运转,香港特区政府此前亦推出多项措施,如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绿色旅游计划等,扶持本地游项目。对黄杨程而言,本地游也是当前公司的业务重心。从2022年9月正式涉足本地游旅行团,初期深度游公司业务并不景气,整个9月仅接待了4个团,还有因人数不满而取消的状况,而到了12月,公司每个周日都能安排4至5个本地游团,月接纳人次上千。
然而,本地游市场规模有限,很难为香港旅游业带来真正的转机。“整个旅游市场是很大的,能组织本地游的旅行社也只是整个行业的一部分,能做的量也不会很多。”旅游界选举委员会委员黄进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以及香港统计年刊数据,2019年香港共接待超过5591万访港旅客,内地游客占78.29%,带来约1576亿港元的旅游消费,贡献了总体旅游收入的77.87%。
2022年11月港府高调预告通关在即后,黄杨程就开始联系上海、深圳旅行社着手准备入境游,但进度却有些落后,“毕竟他们也停顿了好长一段时间。加上最近元旦小长假,他们也集中精力安排内地不同城市之间的旅游。”
黄进达则坦言,重启旅游业需要时间与资金,“通关是我们旅游界等了很久的好消息,像在一个黑洞里面终于看到光明,但因为整个行业已经停顿了三年,我们要准备的东西也非常多。”
重启的第一步是人手,重新招聘迫在眉睫,但并不容易。黄进达说,旅游业停摆期间,政府疫苗中心或其他行业招聘,业内会引荐旅游界从业人员,使他们获得优先招聘。通关之后,上述岗位从业人员可重返岗位,但也有不少人已彻底转行。
通关后旅游业是否会明显复苏,旅游业界依然持观望态度。黄进达分析,旅行社一般需提前2至3个月做好行程计划、接待等准备工作。由于恢复通关的好消息“来得太快”,大部分旅行社未能部署春节假期这个传统的旅游旺季。目前各个旅行社主攻的最快是3月之后行程,并全力迎接五一假期。
为了迎接有可能出现的大批内地游客,香港两大主题乐园之一的迪士尼亦在近期宣布,将在2月首次以开放日形式设招聘博览,提供600个前线岗位,并安排即场面试。
此外,配套交通方面,跨境、旅游巴士停运已久,还待检修。准备巴士牌照、司机年检等耗时耗钱。黄进达表示,每台巴士启动成本为3万至5万港元,准备牌照则需要一、两个月,但现在所有巴士“一窝蜂”来办,势必会延长办理时间。
“但我们是乐观的,香港还是很有吸引力。”黄进达说,疫情近三年间香港已增加多个新景点,如西九龙文化区、故宫文化博物馆、全球最大现代与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M+博物馆等,为旅游业也注入新活力。
零售业:生意未必马上大幅上升
内地游客消失的三年,香港零售业也在寒冬中挣扎。
1月4日,港府统计处公布2022年11月零售业数据,当月总销售额达295亿港元,同比下跌4.2%,创8个月最大跌幅,远低于市场预期增长4.8%。
老佛爷钟表市场部员工周永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之前内地顾客占总体顾客数的40%,总人数超过200人,现已滑落到10%至20%。
周永根说,第五波疫情时价格跌幅达到30%至40%,由于公司仍有较多本地客源,亦有不少顾客在低价时入手,对业绩有所弥补。相比之下,对于海港城这类香港大型商场内更依赖游客消费的钟表店来说,冲击则来得更加猛烈。
在小钢炮中古店经营者蒙欣看来,店铺租金压力是压垮许多零售业从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初,“港漂”蒙欣在尖沙咀一栋写字楼的8楼开设了自己的中古店,主要售卖二手奢侈包、首饰等。
这个选择让她侥幸度过了这场“寒冬”——香港核心商业区地铺与楼上铺的租金差价可达10倍,许多同行在疫情高峰时因租金成本过高而被迫关店,而她的中古店活了下来,目前月营业额达200万港元,其中内地客户贡献达三成。
蒙欣坦言,疫情的确波及了二手奢侈品市场的行情。有同行曾花200万港元“砸”在香奈儿琉璃饰品,而疫情期间,“琉璃市场下跌到亏本都没有人要”。她也因此调整了货品的组成,增加了香奈儿、爱马仕等高价的中古包数量,提高利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蒙欣觉得疫情也给二手奢侈品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不少奢侈品的主人因经济原因选择出货套现,增加了市场货源,“这个行业永远担心没有货收,不担心卖不出去。”
通关后,这些一掷千金的豪客会快速回来吗?游客能否带来新的营业额增长?周永根表示,近几年内地钟表行也有发展,对顾客来说,从香港购买再带回内地要面临税费等问题,但香港零售业仍有一定的价格、货源优势。
对老佛爷钟表来说,接下来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增强在内地的宣传,吸引更多内地顾客——公司创办至今17年,但直至2022年底才开通了内地的社交平台账号。同时,他们也在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更加了解内地客户的需求,“劳力士是内地客户更偏爱的款式,但他们已经两三年没来过香港,对我们店铺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更多跟他们联系。”
相比之下,蒙欣则对通关的影响预期更为谨慎。她表示,顾客在疫情之后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变得更加理性了,“她们会考虑是否实用,或者是有没有同类型的东西,市场最终还是淘汰了一批客户。”虽然也打算加大网络宣传,但蒙欣目前并未收到来自内地顾客的更多咨询。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谢邱安仪表示,业界欢迎与内地通关,但由于目前内地疫情依然严峻,消费力受到影响,再加上在港居民返乡过年及出境旅游,为春节及今年首季销售额带来负面影响,整体而言,对2023年上半年的复苏程度持审慎态度。
(应采访者要求,蒙欣为化名。)
(作者:朱丽娜,实习生董慧 编辑:李莹亮)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