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香港贸发局深圳代表曾沂靖:“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深港“通关”后企业如何抢抓市场机遇丨圳式开年“拼经济”

深圳观察曹媛 2023-01-12 19:23

深港关闭关口对两地经贸及产业造成了哪些影响?恢复‘通关“后,对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香港贸易发展局又如何服务湾区企业走出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自1月8日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后,广东已打响“抢单”第一炮。

近日,据广东省商务厅消息,“粤贸全球”将推出包车境外参展计划,抢抓香港会展业重启机遇,推动粤企“出海”抢订单、拓市场。

1月7日上午,汕头市“百企千人”赴香港参加第49届香港贸发局香港玩具展,这是世界第二大玩具展,也是亚洲最大的玩具博览会。疫情暴发以来,汕头市派出了首个由政府组织的企业团赴境外参展。

此外,香港贸易发展局也率港商代表团前往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考察。这是自1月8日香港与内地“通关”后,香港贸发局率港商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第一站。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境陆路货运恢复正常,有助于加强香港对内地出口增长的势头。香港贸发局预计,香港与内地跨境陆路运输在2023年2-3月恢复正常,加上出口到东盟市场的带动,预计香港出口总值在2023年上升5%。

更多市场机遇“还在路上”。1月10日,香港贸易发展局表示计划今年举办逾30个较大型展览。贸易发展局指出,随着特区政府2022年9月开始放宽入境限制,来港参展的海外展商比例由2022年10月的一成,陆续增加至目前的五成。

深港关闭关口对两地经贸及产业造成了哪些影响?恢复“通关”后,对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香港贸易发展局又如何服务湾区企业走出去?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对话香港贸易发展局(以下简称“香港贸发局”)驻深圳代表处深圳代表曾沂靖。

香港贸易发展局驻深圳代表处深圳代表曾沂靖(摄影/曹媛)

国际化布局企业受影响较小

南方财经: 深港关闭关口三年,对深圳、香港两地经贸合作及产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曾沂靖: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没有料到两地关闭关口会延续三年时间。我知道很多香港企业,他们去年就觉得应该可以“通关”了,基于这种判断,他们都在加大投资、抢生意,他们觉得如果“通关”后才开始进行商业部署就慢了、怕落后。结果去年就有一些大举投资和生意扩张,结果没想到延迟了一年才“通关”。有个企业跟我讲他们亏了5000万,就是因为提前投入进行业务扩张。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期盼“通关”已经很长时间。过去我们讲“双循环”,但因为两地关闭关口,很多经济活动根本无法进行。虽然很多活动可以线上举办,但无法完全取代线下很多商业活动。 

举例说明,香港的珠宝行业非常发达,珠宝厂商需要向上游企业订购原材料,但无法在线上观察钻石成色,再清晰的照片也取代不了,如果不能见面基本就无法谈成生意,同样下游零售商订货也必须见面去谈。

除珠宝行业这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也会面临上述问题。如科技企业从研发、生产到交付全过程需要跟客户一起来做,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而且不是交付给客户就结束了,还要去布置安装,进行售后服务。

很多科技企业做的是国际生意,这几年间国际业务受阻。以一家深圳企业为例,他的交付对象很多是东南亚客户,但工作人员过不去,产品无法安装和交付,售后服务也无法保障。这家深圳企业目前在谋划引入跨国企业入股,因为在海外业务拓展时,跨国企业认可度较高,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其次,逐渐将国际业务板块放在香港。

这也是一种被迫做出的调整,很多企业因为疫情的阻隔,很多业务无法开展,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通关”。

南方财经:深港恢复“通关”后,不少大湾区企业正在加紧布局、进行业务拓展,企业如何加速恢复?

曾沂靖:“通关”后很多业务并非立刻百分之百就能恢复,这需要一个过程。此外,也并非所有企业都受到了关闭关口影响,部分企业国际化布局较早,受影响也比较小。

比如很多香港企业国际化布局非常早,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在东南亚投资,疫情严重时内地无法开工,但东南亚工厂仍然可以开工。在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后,东南亚工厂的产品避开了这种关税,对部分国际化布局较早的香港企业影响较小。

但部分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才开始起步,中国的跨国企业成长时,刚好碰到了中美贸易摩擦,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此后,疫情加剧了不利因素。所以在“通关”后,企业能够重新进行国际化部署。

未来在这种复杂形势下,企业需要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才能够避开各种各样的障碍。

“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

南方财经:恢复“通关”后,大湾区企业有哪些具体需求?香港如何发挥作用,更快更顺畅地促进两地经济往来及繁荣?

曾沂靖:“通关”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能够面对面和客户见面,有一句话叫做“千封邮件,不如一次见面”,发1000封电子邮件,都不如一次见面的效果好,“通关”对很多企业确实有很大促进作用。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疫情后,我们整个国际贸易的采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在疫情后,2008年金融风暴后就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如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国际贸易从批发、进出口贸易到C端的零售出现很大变化。

举例说明,疫情加速了网购、直播带货、电商等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国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过去中国企业习惯的是,客户下订单,企业生产并卖出去,卖出去后就不管了。这导致中国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微笑曲线”中,仍然停留在相对附加值较低的一端。在研发端,中国正在进步;但在市场端,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微笑曲线”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曲线两端,即研发和市场;中间区域为获利低位,及制造和组装)。

以海外直播带货为例,需要工作人员熟悉不同国家的语言、理解当地消费者的思维习惯、消费习惯、客户喜好,是否能打动国外消费者购买商品,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新议题,这部分香港就能助益很多。

部分香港企业已经开始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设立直播基地,香港的国际化人才团队,能够利用新型贸易方式帮助大湾区企业,进行国际化布局与经营。贸发局将配合两地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精准地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布局的信心是否被动摇? 

南方财经:受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市场持续萎缩,外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有人开始鼓吹“外资正在撤离中国”,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曾沂靖:疫情确实会阻碍很多企业在中国布局及投资,但疫情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市场布局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如贸易摩擦,甚至是企业高管的个人职业及家庭规划等。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起到重要影响,只不过在短期内某因素的影响会特别突出。

过去三年疫情影响会特别突出,但我依旧看好未来整个中国的发展,目前仍然保持着比较正面的增长势头。

南方财经:随着劳动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上升,部分跨国企业开始在世界各地寻找成本较低的国家建厂,东南亚的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大湾区的产业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曾沂靖:企业将工厂放到东南亚有各种原因。第一是成本影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服装产业,礼品制造类产业等在东南亚布局较早;第二是市场布局;第三是政府监管因素影响,比如美国加征关税等。

但总体来看,这属于正常的经济规律,产业因为成本因素进行“梯度转移”,就像水从高处往低流。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因为生产成本升高,逐渐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深圳、东莞,然后又从珠三角扩散到其他地区,如湖南郴州,江西赣州等地。目前很多企业为开展国际贸易,服务好海外市场,将一部分生产环节放在东南亚地区,实际上不可避免。

那么大湾区企业及产业优势在哪里呢?第一,肯定是往高科技方向发展。我们未来的竞争优势肯定不是靠人,靠不断且持续的资金投入来赢得市场,未来肯定是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驱动力。第二,大湾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效率可能要远远高过很多发达国家。同样一个科研成果,在其他国家可能要花一两年时间,我们可能只需要半年,因为大湾区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大量风投创投资金的投入。第三,我们有非常庞大的应用市场。

(作者:曹媛 编辑:孙超逸)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