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⑩|张永伟:把握东南亚市场机会,构建“广东-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廊

21汽车何芳,杜巧梅 2023-01-13 12:08

推动构建“广东-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廊,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的重要基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芳 杜巧梅 北京报道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以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为代表,涵盖电池、电机、整车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完整产业体系。

面对下一个五年、十年甚至走向全球舞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如何?要怎样应对挑战、弥补短板?带着上述问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布局值得广东借鉴

《21世纪经济报道》:总体来看,您觉得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内处于什么地位?

张永伟:从整车生产规模上来看,2022年广东省汽车产量预计超过410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5%,预计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广东汽车产业重要性的体现。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起源于深圳,就是比亚迪的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同时,在东莞、佛山还有一些零部件企业。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源于广东,广东的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产值方面,长三角地区更为发达。这是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产值长三角更高,您认为原因有哪些?

张永伟:一个原因是占广东汽车产业半壁江山的合资企业的新能源转型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广东省整体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进程。

另一个原因在于,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空间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所以,比亚迪的电池工厂、整车工厂都有所外移,大量的生产制造是在广东之外。

这就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源于广东,但部分“开花结果”在其他地方。这里面既有产业发展规律的因素,企业要贴近市场,产业链向全国布局;也有广东制造成本上升的因素。

目前看,成本高企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最主要的挑战。因为这个原因,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高、中、低端企业都在进行全国性的布局。

《21世纪经济报道》:在降低成本方面,长三角有没有经验值得借鉴?

张永伟:长三角制造成本也不是很低。但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实现了区域高度一体化,制造业并不往上海布局,而是聚集在上海周边、江浙一带。上海的角色是服务、研发等创新端,可以实现在一定的半径之内形成无障碍产业布局,这是比较好的。

在广东,目前只有东莞与深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但深圳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在周边形成更好的产业外溢和带动作用。广州与周边地区在汽车产业链方面也还没有形成区域一体化。因此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是偏高的。

广东相关政策具备领先性,重要的是如何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比亚迪、广汽埃安、小鹏等广东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迅速,广东省近年来也频繁出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引导政策。您觉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应该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永伟:汽车产业是大规模长链条的现代化工业,目前又到了变革阶段,汽车正在成为新的智能终端,并与先进技术产业相互链接。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这恰恰是广东最大的优势。广东企业天生具有市场化基因,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很强。当产业有机会的时候,企业要率先抓住机会、推动产业发展。

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发展,政府必须更好发挥作用。在过去,政府最熟悉的发展产业模式是招商引资。但靠这种传统的产业组织方式,去操作现代化的、由复杂技术集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行不通的。产业规模即使庞大,也形成不了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产业创新环境。

同时,大工业的创新需要沉淀,需要产业文化和创新文化的融合。尤其是产业发展到新的阶段,还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组织能力,需要配置好政府资源,按照发展规划、战略,分解任务,逐步推进。

广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非常有前瞻性,并且把握住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大力发展核心零部件、提高整零比、提高本地化的供应链韧性,鼓励智能网联相关产业先行先试。从思路、规划、战略和政策设计上,广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目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这些政策落地、让政策产生效果,这一步更为重要。

解决我国汽车产业“卡脖子”问题应该成为广东的使命

《21世纪经济报道》: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在智能化方面,您对广东汽车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张永伟:在面向计算机的芯片产业上,上海形成了从设计到制造比较完整的半导体产业体系;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面向移动终端的芯片产业链转向珠三角,这也为广东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发展车用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芯片产业未来最大的用户是汽车,同时芯片也将成为智能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当前,芯片供应链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挑战。广东省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我认为,广东汽车产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在于每年几百万辆的产量,关键在于解决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这应该是广东作为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要承担的责任。

可构建“广东-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廊

《21世纪经济报道》:“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接下来的另外一个重要趋势,您觉得广东在这方面要怎样发挥优势? 

张永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讲,在本国市场实现1000万辆销量以后,如何布局全球市场,是未来几年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一个向国际化发展的巨大机会,就是东南亚。当下东南亚正面临汽车消费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开始逐步市场化是东南亚汽车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

但东南亚市场缺乏足够的产品供给,日本企业电动化转型相对较慢,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机会。广东有着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可以推动构建“广东-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廊,形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的重要基地。

(作者:何芳,杜巧梅 编辑:张明艳)

何芳

汽车版主任

何芳,21汽车版主任。专注汽车全产业链,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出行等强相关领域。用女性视角传递有温度的汽车财经新闻。邮箱:hefang@21jingji.com

杜巧梅

汽车版记者

长期追踪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聚焦车企改革及未来出行领域。记者微信:dxndmw,欢迎爆料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