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观察|美国救助政策“治标不治本”,更多银行正在破产路上?

21深度吴斌 2023-03-14 16:17

对于亚洲地区银行而言,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硅谷银行的风险。

全球财经连线|聚焦硅谷银行危机:破产风波影响几何? 硅谷银行倒闭的复盘、反思与启示 南财快评:美联储货币政策需更多关注金融稳定 展开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

在官方出手后,硅谷银行储户终于安全了。

当地时间3月12日,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联合声明,从3月13日开始,储户可以支取他们所有的资金。所有亏空都将通过对银行系统其他部分征税来填补,美国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

此外,美联储还宣布推出一项名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BTFP)的紧急融资工具,将向抵押美国国债、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其他合格资产的银行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美联储表示,BTFP的规模足够大,能够覆盖所有未投保(高于25万美元)的存款。

不过,整体来看,美国官方的救助并非“阳光普照”,而是“救储户不救股东”,如果银行破产,股东和部分无担保债券持有人将不会受到保护。3月13日,美国的银行股抛售潮仍在持续,第一共和银行、阿莱恩斯西部银行等纷纷暴跌。避险情绪也传导到了大洋彼岸的欧洲,13日欧洲股市集体走低,主要股指跌超2%,斯托克欧洲银行板块指数一度大跌6%,创下一年来最大跌幅。

更多银行面临破产压力

在流动性急剧收紧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硅谷银行之后还有更多地区性银行“岌岌可危”。

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在联合声明中表示,纽约Signature银行也有类似的系统性风险,已经被所在州的相关机构关闭,“这家银行的所有储户都将得到全额补偿。与硅谷银行的决议一样,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

同一天,第一共和银行表示,通过从美联储和摩根大通获得额外的流动性,其财务状况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多样化,目前所有未使用的流动性资金超过700亿美元,而且可以通过美联储宣布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获得更多流动性。

但官方“治标不治本”的救助政策其实并未解决问题,第一共和银行股价13日遭遇膝盖斩,已经危在旦夕。道明证券利率策略全球主管Priya Misra认为,官方的救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资本状况的担忧仍将存在。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erry Che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到硅谷银行不走寻常路的业务模式和监管机构的快速介入,再加上如今美国银行体系抗压能力远胜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这次风波不太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但短期内的冲击仍需要时间来消化。

各大地区银行纷纷大跌的股价凸显了形势的严峻,即使在美国监管机构采取紧急措施之后,银行业的形势依然不稳,投资者担心可能会出现更多接管。

Jerry分析称 ,首当其冲是和硅谷银行有着相似背景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储户们恐怕会加速转移资金至头部大行,尤其是那些未投保的存款。这些中小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遭遇空头狙击,他们并非是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

硅谷银行的倒闭或许只是开始,FDIC前主席威廉·艾萨克(William Isaac)警告称,毫无疑问,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地区银行倒闭。在他看来,这很像上世纪80年代。Isaac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执掌FDIC,当时银行普遍倒闭,利率居高不下。

面对银行业依旧巨大的压力,央行的紧缩政策前景也再生变数,需要“拯救”市场。不到一周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作证时开启了重新加快加息步伐的大门,上周美联储3月会议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一度飙升至80%,但这扇门如今已经迅速关闭。

3月13日,全球央行加息预期急速降温,市场已经预计美联储下周更有可能暂停加息,对欧洲央行利率峰值的预期跌破了3.5%,对英国央行利率峰值的定价也跌破了4.5%。

与此同时,各国债券收益率也迎来暴跌。13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暴跌60个基点至3.99%,2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大跌逾50个基点,迈向历史最大单日跌幅,2年期英国国债收益率下跌逾40个基点。

在美国地区银行突然爆发的金融压力下,美联储大概率将进行幅度较小的升息甚至暂停紧缩行动,留出更多时间来评估银行体系是否会出现进一步问题。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华尔街的呼应,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表示,鉴于银行体系所面临的压力,不再预期美联储会在3月22日的会议上宣布加息。不过,高盛仍预计美联储5月、6月和7月将分别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利率峰值预期为5.25%至5.5%。

未来风险点在哪?

在全球陷入一丝恐慌之际,这场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规模的银行倒闭风暴最终将走向何方?

可以肯定的是,硅谷银行引发的连锁冲击波接下来还将继续。澳新银行经济学家Tom Kenny和Arindam Chakraborty认为,硅谷银行倒闭的完整影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市场担忧的是扩散的风险、风险情绪的恶化以及是否会出现更广泛的危机。

好消息是,尽管硅谷银行风暴后续冲击仍在继续,但金融危机暂时不太可能重现。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次贷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加之美联储更为丰富的应对工具箱,金融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概率进一步降低。2008年以来,随着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趋严、《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进,美国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抬升:资产2500亿美元以上、100亿-2500亿美元、10亿-100亿美元、1亿-10亿美元的各层级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较2008年6月抬升5.86个百分点、2.58个百分点、1.64个百分点、2.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有了应对前期危机的经验,美联储创设了大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将流动性直接滴灌到系统性风险积累较高的市场。丰富的工具应对下,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概率有所下降。

对于亚洲地区银行而言,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硅谷银行的风险,它们的存款大多用于贷款,而不是债券。穆迪公司高级信用官尤金·塔尔兹马诺夫(Eugene Tarzimanov)表示:“如果你看一下亚洲典型的贷存比,大约是90%,大部分存款都投资于贷款。银行当然也会投资政府债券,包括本地债券和外国债券,但所占比例并没有那么大。”

但在数十年未见的激进加息大潮影响仍未完全显现之际,未来投资者仍不可掉以轻心。赵伟提醒,硅谷银行事件中暴露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值得关注。事件爆发后,高收益债信用利差快速走高,高收益债违约潮或已“暗流涌动”。硅谷银行事件中,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上升、股权融资大幅萎缩,经营性现金流面临枯竭;部分中小企业只能不断消耗银行存款维持日常运营,才导致了硅谷银行所面临的“客户存款持续流失”。疫情期间,资金成本持续下行鼓励低效率部门加杠杆行为,大量“僵尸”企业大举发债,而当下,流动性紧缩使这类企业债务“滚续”成忧。

除了银行,投资者也不能忽视非银金融机构可能存在的久期错配风险。赵伟警告称,久期错配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银行机构中,养老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的问题同样显著。大部分DB型(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基金采用负债驱动型投资策略(LDI),资产配置结构上以债券为主,尤其长久期资产对利率极为敏感,往往会配置利率互换工具(IRS)进行利率风险对冲,当利率大幅上涨便可能触发补充保证金要求。国债利率上涨就曾在2022年引发英国养老金危机,造成英国养老金的大规模流动性挤兑,美国是养老金大国,DB型养老金基金占比达30%以上,美版养老金危机不容轻视。

(作者:吴斌 编辑:和佳)

吴斌

海外版记者

关注外资机构,探索国际资本市场,聚焦有价值的信息。微信号:HarryWu95,邮箱:wubin@21jingji.com,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