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驾驶过程中的轻松感,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不需要真正实现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已经在为用户创造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上海报道
“对自动驾驶这件事大家不要太焦虑,因为行业发展没那么快,现在到2025年真正要做的是,在合理的性价比上把高速的NOA、环线的NOA这种封闭道路的自动驾驶做到如丝般顺滑,但是价格不能太贵,同时我认为要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把城区NOA做到可用。”4月1日,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表示。
余凯指出,自动驾驶不同于当下正在“狂飙”的ChatGPT,两者的挑战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后者对工作本身的容错率较高,但自动驾驶尤其是无人驾驶的容错率为零。
其次,在计算方面,OpenAI、ChatGPT是在云端的计算,在云端有充分的能量供给、电源供给,同时有非常好的系统。但在车上依赖的是电池,车端的散热,意味着自动驾驶不能使用那么大的模型和计算。“所以我们看到,L4或者是RoboTaxi,无论是Google、Waymo、Cruise商业化迟迟没有推进。”余凯称。
在他看来,行业回归理性、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背后,绝大多数用户真正需要的是驾驶过程中的轻松感,消除紧张和疲劳,其实不需要真正实现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已经在为用户创造价值。
不过,尽管在用户体验的驱动下,去年中国在L2+高速NOA包括环线高架桥NOA方面的相关配置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开始量产。但余凯指出,当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与业界顶级水平仍有一段差距。
“据我了解,现在业界顶级水平基本上能做到百公里接管一次,今年,相信领先的车企包括蔚小理都会推出面向城区的NOA,就是现在讲的L2++,但是我相信这个事情在技术上还有挑战,起码要研发至少三年才会得到较好的进步,现在基本上是20—30公里要接管一次。”余凯表示。
同时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在给定算力上优化软件、算法,用更多的数据可以不断地去逼近用户在辅助驾驶体验的价值上限,在若干年以后,几百T的算力可以在城区的NOA做到不错,但是真正实现更广泛区域里面的自动驾驶确实需要千T以上的算力。
对此,“我们要继续用大数据、更大的数据、更大的模型,并且无监督地去学习人类驾驶的尝试,构建一个回归自动驾驶的大语言模型,就像ChatGPT从大量的、无监督的、没有标注的自然文本里去学习一样,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余凯说道。
此外,他指出,车厂应该慎重考虑自研自动驾驶芯片问题,其一是巨量的资金跟成本研发投入,其二是如何持续保持竞争力,“自研和他山之石本身是战略选择,我认为,如果车厂的销量预期不到100万辆,资金的整个效率其实是算不过账的。”
对于L3、L4的前景,余凯表示较为悲观,“我觉得十年以后连L3都不会真正实现。”
在他看来,未来人和车的关系就与过去人与马的关系一样。当事故发生谁来负责?如果让车厂承担责任,创新难以持续,所有车厂都将偃旗息鼓,不敢投入研发。“我觉得未来可以自动驾驶,但是真正出了问题还是司机承担责任。”
但他也表示,在专用道路上,例如在车云协同的自动驾驶专用道路上,是可以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的,但前提是,在这个环境中不许有人驾驶,一定是参与这个专用道路的全部的车辆都是自动驾驶。
(作者:郑植文 编辑:张明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