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将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能解决个人信息采集与防沉迷身份验证两难吗?

合规科技吴立洋 2023-07-04 18:52

必须要考虑到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会具有规避未成年模式的技术能力,这对监护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 吴立洋 上海报道

互联网未成年人保护与防沉迷治理,即将迈入新发展阶段。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6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联动,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

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牵头在各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规范未成年人网络浏览行为。现如今,除视频平台外,各社交平台、小说与漫画平台、电商平台等主流内容平台均已上线青少年模式系统,初步建立其覆盖主流互联网应用的未成年人防护体系。

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缺乏使用意识、使用时长与开启方式标准不一、开启模式后平台内容单调等问题使得青少年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层次不齐。

有业内人士在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交流时指出,当前青少年模式应用的一大难点在于准确识别未成年人身份,而识别身份所依赖的行为识别与刷脸机制亦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而将相关模式引入硬件设备与应用商店,或将有助于前移身份识别端口,从源头落实各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青少年“识别难”

2019年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时,旨在通过优质内容赋能未成年人发展,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用网环境和健康、有益的短视频内容,从源头上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发展的伤害。

梳理当前各平台青少年模式应用现状可以发现,当前平台青少年模式所含功能大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时间限制,例如抖音APP在青少年模式下默认每天最多使用40分钟,且晚间22时至次日6时无法使用;功能锁定,例如斗鱼APP青少年模式下将无法进行充值打赏、购买兑换、弹幕评论、视频直播等互动性操作;内容筛选,例如微博APP在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将精选教育类、益智类内容进行推荐,并对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进行过滤。

但另一方面,虽然在落地实施的四年多时间中,青少年模式的功能不断完善,覆盖平台范围与种类亦愈加广泛,但其潜藏的根本问题同样迫切而直接——如何保证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时都会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如果未成年人使用自己的设备入网,在可自由支配使用时间和方式的前提下,很可能会缺乏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主动性,而如果使用的是家长的设备,也要求家长具备使用相关模式管理孩子网络行为的意识。”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大一部分家长尤其是留守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监护人,是很难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会具有规避未成年模式的技术能力,这对监护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青少年及家长端主动性难以保证的背景下,通过被动检测识别使用者是否为未成年人,从而开启青少年模式规范其网络行为又是否可行?

以当前未成年人使用监管最为严厉的游戏领域为例,在2021年“830新规”正式施行后,游戏厂商均在严格落实实名制基础上,对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限定了游戏时间,但在实际应用中记者发现,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租号买号、使用成年人身份证号注册等方式绕开防沉迷系统的情况。

从平台侧来看,如果不依赖用户提供身份信息的主动性与可靠性,目前主要依靠的是行为识别与刷脸两种方法进行身份验证,但这两种方式都要求平台采集与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姚志伟指出,这一方面会加大了个人信息尤其是作为敏感信息的未成年人信息泄露风险——当掌握个人信息的主体增多,其遭到攻击而发生信息泄露的概率也将随之提升;另一方面也对中小运营商带来成本和技术能力的方面压力,无论是刷脸还是行为监控都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而行为监控和识别又有技术上的门槛。

事实上,未成年人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全球各国互联网治理中亦广泛存在。

今年3月,美国犹他州议会正式通过《犹他州社交媒体监管法》,要求18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站时必须满足得到家长或监护人明确同题、给予家长查看孩子所发内容及私信权限、晚间10点半至次日六点半不得使用等条件。

据其规定,犹他州消费者保护局将负责落实执行新法案,如果有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就注册使用社交网站,或是在夜间时段偷偷上网,消费者保护局在接到投诉后,即可对此展开调查并进行处罚,社交网站公司将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该法案亦陷入让科技公司处于“采集信息以确认用户为未成年人——不得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两难中。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EFF)认为,该法案设定年龄和使用时间限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和言论自由。

同样在今年6月,法国参议院批准了一项新法律,要求社交平台核实用户的年龄,以保护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安全。于此同时,牵头制定该法案的议员表示,该法案不足以接触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安全的担忧,并呼吁“推进财险年龄验证技术”。

端口前移

在6月29号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表示,今年“青少年模式”将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此外,国家网信办目前已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将适时向社会公开。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过去“青少年”模式大多于内容平台内应用,本次将模式覆盖范围延伸至移动智能终端与应用商店,则是向上游进一步延伸了治理链条,以期对“平台的平台”进行监管。

姚志伟认为,硬件终端与应用商店引入“未成年人模式”,获奖实现以下两种功能:一是对APP种类进行筛选,对于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或者未按照法律要求,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模式的应用,硬件终端与应用商店可向未成年人用户进行屏蔽,以避免其下载使用相关APP;二是在动态治理中 ,对于发现明显危害未成年人的应用,也可以即时进行下架处理,以限制其危害范围。

与此同时,端口前移或许也将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识别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限制个人信息采集范围。某互联网公司法务人员在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交流时指出,相较于部分缺乏经济能力与技术能力进行身份识别的中小厂商,通过与硬件平台与应用商店合作,在协调好双方义务责任的基础上沿用后者提供的未成年人身份标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对未成年人识别、保护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降低其运营成本。

此外,随着端口前移后治理链条的进一步拉长,未来“未成年人模式”的推广落实亦将有助于倒推互联网厂商完善与细化相关模式功能。

姚志伟指出,当前部分厂商引入“青少年模式”更多还是为了满足合规的硬性要求,在未成年人用户本身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开启相关模式的情况下,厂商必然缺乏足够动力进行更为精细化设计,这也是部分应用“青少年模式”内容单一、功能简陋的根本原因。而随着相关监管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使用相关模式的比例提升,厂商为了吸引未成年人用户,也将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更为精细化的未成年人模式,达成正向循环。

(作者:吴立洋 编辑:郭美婷)

吴立洋

上海中心记者

关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合规问题,微信:ww16251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