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诸未静 上海报道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迈出坚实一步。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66号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司法部、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消息一出,瞬间引起各大网络服务提供平台内部及相关行业专家的热烈讨论,其中焦点主要聚焦于:
1、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规落地后,如何平衡信息保护与防沉迷建设?
2、对备受关注的网络游戏和短视频行业,会产生哪些比较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3、终端硬件厂商作为责任主体,应该如何对其加以监管规范指导?
个人信息保护的结构性难题如何解决?
必要个人信息的收集与未成年人防沉迷,一直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就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相关问题,《条例》也做出了一些制度规定。
前述司法部、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一是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直播发布者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机制。二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可以请求行使查阅、复制、更正、补充、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权利,拒绝请求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三是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私密信息或者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中涉及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四是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法务总监林勇(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他注意到《条例》的第三十六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对其工作人员应当以最小授权为原则,严格设定信息访问权限,控制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知悉范围。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针对未成年用户的一般个人信息,也需要严格管理。这对网络平台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勇认为,解法或许还有待细节规范。
如何影响网络游戏和短视频行业?
谈及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必然离不开对网络游戏和短视频两大行业的监管。
在诺诚游戏法创始人、垦丁律所苏州分所主任朱骏超看来,《条例》落地后,主要受到影响的网络服务平台为: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网络游戏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相关影响将集中在上述平台对未成年人专有版块的内容审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及防霸凌)、功能设计(信息保护及沉迷)上,而对于未成年人的识别工作,可能主要由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落实。
朱骏超进一步分析,《条例》对网络游戏的影响较小,因为近些年网络游戏均已接入国家实名认证信息库,并被严格要求落实防沉迷规定。
更有一家网络游戏的资深品牌向21记者表示,由于近些年网游产业持续受到高度监管,反而能在《条例》落地后,面临的合规压力相对较小。
朱骏超认为,相对而言,《条例》对短视频行业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在直接影响上,短视频行业需要加大对平台音视频内容的审核。间接影响则在于《条例》紧迫地要求平台对现有用户是否是未成年人进行识别,如果无法区分平台内成年用户和未成年用户,则一切针对未成年人的直接合规措施都可能是空谈。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也关注到了身份识别难题。《条例》第三十一条指其中提到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未成年人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依法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未成年人或者其监护人不提供未成年人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相关服务。
姚志伟指出,即时通讯服务和绝大多数网络服务一样,主要以手机号码验证身份,是满足实名制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提供者如何才能获知用户是未成年人并核验其身份,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他说。
“未成年人模式”如何联合终端发挥作用?
多位受访对象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多处提到“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与使用,也是《条例》的突出亮点。
如第十八条提到,“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和使用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和未成年人模式”。第二十条提到,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或者未成年人专区等”的义务。第四十条提到,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的特点,坚持融合、友好、实用、有效的原则,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以醒目便捷的方式为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朱骏超认为,这与网信办于今年8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相呼应,扩大了保护覆盖范围,实现软硬件联动。
此前征求意见稿提出三方联动的解法,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实现联动,具体包括:一是未成年人模式应具备自动切换功能;二是未成年人模式应支持家长或未成年人用户通过账号在多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同一厂家的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多个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统一设置;三是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功能。
姚志伟认为,引入新的未成年人模式后,只需要在终端进行未成年人身份确认,一方面降低了应用方进行身份核验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一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不过,朱骏超也指出,本次《条例》并没有明确的是,终端制造者需要安装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具体有哪些功能要求,有无统一开发标准,制造者和销售者需要采取何种显著方法告知安装渠道和方法,这些都需要责任主体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不加以监管规范指导,最终可能都会沦为形式要求。
(作者:诸未静 编辑:蔡姝越)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