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国家网信办加快推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合规和商业利益持续考验平台

合规科技诸未静 2023-07-12 19:36

加快推动条例立法进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诸未静 上海报道

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工作,即将进入全新阶段。

司法部、国家网信办近日专题研究审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加快推动条例立法进程。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列入2023年度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据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将成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草案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还对有关违法行为规定相应法律责任。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当前的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议题上,依然需要解决一个结构性矛盾:如何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关系?

此外,也有公司人士指出,当平台义务不断被加压之后,平台正在面临新的考验:除了满足硬性的合规需求之外,厂商是否能够有足够的商业动力去完善丰富多样的“未成年人模式”?

加快推动条例立法进程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司法部负责立法协调,国家网信办负责具体起草,两个部门专题研究审议将从顶层设计上,加快立法速度。

多年来,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在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者,都被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2020年10月22日修订,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增设了第五章“网络保护”。

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十九条指出,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等功能。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需要,明确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或者要求,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对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智能终端产品制造者应当在产品出厂前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  智能终端产品销售者在产品销售前应当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的情况以及安装渠道和方法。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上网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 

事实上,今年6月以来,监管持续发力未成年人保护。6月29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表示,今年“青少年模式”将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此外,国家网信办目前已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将适时向社会公开。

合规和商业利益考验企业

2019年,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时,旨在通过优质内容赋能未成年人发展,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用网环境和健康、有益的短视频内容,从源头上预防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发展的伤害。

在落地实施的四年多时间中,青少年模式的功能不断完善,覆盖平台范围与种类亦愈加广泛,但其潜藏的根本问题同样迫切而直接——如何保证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时都会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以当前未成年人使用监管最为严厉的游戏领域为例,在2021年“830新规”正式施行后,游戏厂商均在严格落实实名制基础上,对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的用户限定了游戏时间,但在实际应用中记者发现,仍存在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租号买号、使用成年人身份证号注册等方式绕开防沉迷系统的情况。

“从平台侧来看,如果不依赖用户提供身份信息的主动性与可靠性,目前主要依靠的是行为识别与刷脸两种方法进行身份验证,但这两种方式都要求平台采集与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姚志伟指出,这一方面会加大了个人信息尤其是作为敏感信息的未成年人信息泄露风险——当掌握个人信息的主体增多,其遭到攻击而发生信息泄露的概率也将随之提升;另一方面也对中小运营商带来成本和技术能力的方面压力,无论是刷脸还是行为监控都会带来成本的提高,而行为监控和识别又有技术上的门槛。

如今,随着各项要求的颗粒度和深度的进一步细化,互联网平台必须做出应对。然而,从广大的中小公司的角度来看,似乎难有商业动力主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加强平台义务肯定是趋势,平台会有把用户年龄提上来的动力,但是估计没有为未成年人单独做内容的动力。”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法务总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姚志伟对此分析表示,当前部分厂商引入“青少年模式”更多还是为了满足合规的硬性要求,在未成年人用户本身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开启相关模式的情况下,厂商必然缺乏足够动力进行更为精细化设计,这也是部分应用“青少年模式”内容单一、功能简陋的根本原因。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一些部分客群为未成年人或者亲子相关的互联网产品,已经尝试推出单独的APP,不光能提供丰富、精细的内容,也可以在合规的大前提下,实现较高的商业收益。

“随着相关监管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使用相关模式的比例提升,厂商为了吸引未成年人用户,也将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更为精细化的未成年人模式,达成正向循环。”姚志伟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立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诸未静 编辑:郭美婷)

诸未静

记者

常驻上海,聚焦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数据安全、游戏合规等新业态话题。微信:zhuweijing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