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潮声⑬丨人形机器人走向通用化?大规模量产仍受制于成本

21Tech张梓桐 2023-07-20 19:35

未来人形机器人本体成本需要控制在10万人民币左右。

编者按:1977年,彼时还默默无名的乔治·卢卡斯携《星球大战》一炮而红,电影中忠诚勇敢的机器人——R2-D2让全美乃至全球的观众第一次对机器人有了具体而微的印象,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类似乎听到了来自未来的“心跳”。

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机器人变得更加普及,其角色与含义也愈加丰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浪潮中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人背后有着多种学科的交叉,其产业发展仍受制于技术研发水平、产业链上下游成熟度乃至于国际局势的影响,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策划了“Robot潮声”系列报道,我们将从工业、医疗、家庭等各种场景出发,拆解当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密码。希望为行业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解机器人产业的视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梓桐 上海报道

作为AI大模型爆发元年,2023年对机器人产业堪称一个遇见“iPhone时刻”的奇点。从行业巨头到国内创业公司,再到产业链相关企业,都开始“跑步入场”。

7月20日,在特斯拉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披露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最新进展,他表示,特斯拉目前已经生产10人形机器人。预计在11月进行行走测试,明年在特斯拉自己的工厂进行实用性测试。

而国内机器人厂商追觅科技近期也公布了一段其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最新研发进展视频。视频中,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可在户外独立行走,还学会了抓握纸杯以及冲制咖啡。

与此同时,产业链公司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生产机器人零部件“无框力矩电机”的步科股份年内累计涨幅已近170%,股价频频创出历史新高。

“当下人形机器人加速走向通用化,与人工智能热潮密切相关。事实上,通用人工智能(AGI)目前还差最后一公里,这就是具身智能。” 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AI大模型的最终发展形态,其实可以类比于人的“大脑”,有了大脑,再加上具备“小脑”运动能力的机器人本体,这样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通用机器人”的愿景,并且具备真正广泛的应用场景落地。

“具身智能”

事实上,过去三年来,机器人行业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场景壁垒,探索出更具有落地可能的新的细分类别。

根据睿工业的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8万台,同比增长10%,增速较2021年下滑约4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出现了收缩。IDC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总体规模1.69亿美元,同比略降2.5%。

在此背景之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形机器人也让通用人工智能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

在顾捷看来,以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为例,目前大多数AI都像是在洞穴里每天被灌输各种图片、视频、文字这些信息(世界的影子),但他们从来没有到洞穴外看过真正的世界。而具身智能就可以让AI通过物理本体(人形机器人)来获得物理世界的真实数据,从而进一步迭代AI朝着通用化前进。

而追觅科技创新机器人业务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如果能让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交互变得更加“像人”,将极大加速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以追觅科技为例,其目前除了扫地机器人之外,还推出了通用人形机器人、仿生四足机器狗、商用送餐机器人等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

该负责人透露,追觅科技当下的战略也是瞄准机器人技术的通用化,即从服务用户家庭生活,逐渐走向服务各行各业。

量产待突破

但顾捷也坦言称,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在走向通用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感知、决策与执行这三个部分上进行技术突破。

事实上,马斯克就在7月20日透露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需求产量虽然十分可观,但其量产还存在很多挑战,例如并没有供应商生产Optimus所需的执行器,必须进行定制。而这需要一定周期。

上述追觅科技负责人也对记者也坦言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用相对低成本的硬件发挥出可用的运控能力犹如“在刀尖上跳舞”,除了开始的硬件存在一些不稳定之外,不同技术路线的控制方案在同一套硬件上,也需要做好手术刀式的平衡与取舍。“自主研发的优势在于,可以整体考虑软件与硬件的协同优化,不断迭代实现现实的落地,克服困难。”

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当前人形通用机器人瞄准的许多场景如清洁、打扫、配送等已经有各自对应的专用机器人公司深耕多年,其在市场占比、技术沉淀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人形机器人走向通用化,仍然需要迎接专用机器人市场的挑战。

以餐饮服务机器人为例,根据上述报告,其市场CR2(市场集中率,第一和第二市场份额之和)当下已经提升到83.6%,其中擎朗智能市场份额突破60%,从2021年48.6%增加到2022年60.4%,牢牢占据餐饮服务机器人第一位置并且优势进一步扩大。

市场两极分化正在日趋明显,擎朗智能和高仙自动化两家头部企业已经合计占据了约50%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整体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首次推出,也往往伴随着高昂成本和C端用户难以企及的价格。这也是为何创新技术往往会最先在支付得起高昂技术成本的工业领域启用。技术成熟、成本下降之后,最后才演变为消费品,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取决于落地场景及需求的不同,未来通用机器人的具体价格并不好做精准预估,仅就机器人本体而言,成本控制在10万元左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足式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和无人机行业较为相像,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落地,会有更多的人开始使用,继而拓展更多的场景,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他对记者总结称,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拥有突破性创新仅是第一步。在未来,能否拥有技术工程化的能力,将创新技术落地应用量产,将进一步考验着企业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

(作者:张梓桐 编辑:陶力)

张梓桐

21上海中心记者

关注大科技,欢迎交流。联系方式:18902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