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继召
这一年,一大批重大招商和产业投资项目在前海落户,投资金额不断翻新;
这一年,一系列配套政策高频度落地,以“组合拳”建设前海现代服务业高地。
令人目不暇接的前海动作,肇始于两年前的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印发。方案提出,到2025年,前海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
这,就是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前海”。扩区后的前海,面积亦仅为120平方公里。一隅之地何为“大”?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认为,以《前海方案》之“大战略”,以一隅之地筑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大湾区腹地的广泛辐射,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相融相长的“大未来”。
前海集聚,实体得“力”
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决策下,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提出“制造强市”。广州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深圳提出“工业立市”,“制造强市”;香港提出透过创科推动“再工业化”带来新增长点。
在此情况下,《前海方案》提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通过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同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相融合,将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夯实实体经济的产业层级,践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观察前海这一年,发展现代服务业动作频频。谋篇布局之处,不在于宏大的发展规划,而是系统推进,奠基生根。
去年12月,在前海全球招商大会上,前海发布“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招引全球排名前50名、国内排名前20名的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八类全球服务商到深圳前海发展,以期形成以世界500强总部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服务主体的全球服务商集群。
随后,在前海最新成果发布会上,前海“六大集聚区”正式启动,即前海深港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天然气贸易企业集聚区、融资租赁集聚区、跨境电商集聚区、涉税服务业集聚区、高端智库集聚区。
南方财经智库研究员认为,通过招募八类“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前海正在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集聚;通过“六大集聚区”,前海正在迅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落地。其背后的逻辑在于,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力和需求度,是一个城市建设包括现代中心城市能级与含金量的标尺之一。
从需求看,以深圳“20+8”产业集群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如火如荼。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端和服务端既分离又融合。相关的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包括研发、金融、供应链、设计、营销、检验检测和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形成更为集约化的服务端,为实体产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品牌价值打造等提供服务;更广泛的生产端和更专业的服务端深度融合,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生产价值。
从供给看,生产性服务业一般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往往初始投入较高而边际成本较低,属于典型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需要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方可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前海方案》给出了扩区又扩容的支持政策。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现代服务业不断集聚壮大,2023年上半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983.1亿元、同比增长15.8%,以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3.7%。
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相关研究表明,将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这意味着,前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杠杆”作用将远超自身区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旧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产业“新引擎”。
前海谋划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引擎,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到2025年引进、培育全球服务商300家以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这也意味着,大湾区“工业强市”和前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系统推进,相得益彰。
规则相“衔”,奠基生根
生产性服务业多为知识密集型行业,不像现代大工业设备“看得见”“摸得着”,它的背后是规则和标准的集合体。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也是规则和标准的创新。
《前海方案》提出,到2025年“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显”。一方面要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占比至少要达到65%左右,成为主导产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至少要达到40%左右。另一方面,对于前海来说,积极实现现代服务业规则和标准的创新。这需要前海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创新。
对于前海扩区后所涉及的南山区、宝安区,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是破除行政壁垒、适应市场一体化发展大势的有利探索。
过去二年,前海进行了一系列“底层逻辑”的规则明晰,这为前海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奠基生根。从而,前海构建完善了以法定机构承载部分政府区域治理职能的体制机制创新格局。
去年3月,深圳市优化前海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前海管理局与行政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在前海合作区管理权限。去年11月,《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产业发展方面,明确前海管理局应当探索前海合作区优化税收征管机制和征管程序。财政管理方面,授权前海管理局具有一级财政管理权限,管理前海合作区金库,组织实施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统筹调度前海合作区财政资金,并依法接受监督。
从深圳全市角度,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3周年和前海成立13周年之际,包括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建设、投资管理、法治建设等领域共101项深圳市(区)级行政职权事项也于当天正式“下放”前海,意味着前海在改革创新上拥有了更大自主权和更高决策效率。9月5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重新公布《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其中第十条修改为“自贸片区的行政执法工作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以自身名义实施。”前海的管理体制机制得以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前海在与合作的香港特区规则衔接也在进一步理顺。8月31日,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与香港发展局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共同推进前海合作区建筑市场逐步对香港开放,积极研究引入合适措施,解决备案后执业有关问题,探讨进一步拓展执业范围措施。
此前,继续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三大“金融通”之后,被业内称为“私募基金通”等也在前海起步。
仅2023年以来,自2月23日《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简称“前海金融30条”)出台以来,深港私募通机制正有序探索,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放扩大步伐加快,资金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成效显现。出现了外资私募渣打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完成登记备案、“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开业并已核发《金融许可证》、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正式办理首批境外购汇业务等一大批案例。
经过10余年发展而成的“前海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必然选择,是赋能大湾区“制造强市”的利器。先进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理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聚发展的地方。而前海,正站在大湾区新时代发展的浪尖上。
(作者:辛继召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