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排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总规模可观、向重点省份倾斜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3-10-11 19:58

总规模预计可达1.5万亿元,部分隐性债务将被置换,可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0月以来,多个省份对外披露了“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一揽子化债方案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随之落地。

截至10月10日,内蒙古、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广西、青海、吉林等8个省份,共计披露近4000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这系列债券将在10月9日至10月17日间相继公开招标发行。这些再融资债券特殊之处在于“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即帮助化解法定债务之外的隐性债务风险。

未来还将有更多省份加入发债行列。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们省已经收到相应额度,将陆续排队发行,整体来看额度向偿债压力更大的省份倾斜。

仅10月上旬,对外披露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已近4000亿元。一揽子化债力度,可见一斑。有机构预计今年发行规模将超1万亿元,最终规模可能在1.5万亿元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仅目前披露的发债计划,额度的确在向部分重点省份倾斜。当然,这些额度依然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范围内,符合地方债总量规模控制的原则。截至2022年底,地方债余额与限额尚有近2.6万亿元的空间。此外,2023年部分省份偿还了部分法定债务,也腾出部分债务限额空间。

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密集发行,无疑将帮助部分偿债压力较大省份解燃眉之急。不过,近几年部分地方进入偿债高峰期,除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确需要一揽子的方案来化解债务风险。

额度向重点省份倾斜

进入10月份,特殊再融资债券成为地方债发行的主角。截至10月10日,已有内蒙古、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广西、青海、吉林等8个省份公布了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总计规模约3946亿元。

常规的再融资债券,其募集资金是用于偿还存量政府债券,是对以前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借新还旧。特殊再融资债券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资金在于偿还存量债务,主要用于偿还法定债务之外的隐性债务。特殊再融资债券没有那么常见,此前曾用于建制县隐性债务试点,以及广东、北京、上海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也就是说,此前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化债试点,申请试点的地方需要匹配相对详实的化债计划,有约束条件。

今年的再融资债券发行,显然规模要更大、化债力度更大。比如,内蒙古在10月9日已经发行一批特殊再融资债券,10月17日还将发行新的一批,目前对外披露额度加总已达到1067亿元。辽宁已经披露的额度为870亿元,云南为533亿元,广西有498亿元,重庆约422亿元,目前这些省份获批的额度居前。另外,吉林、天津、青海目前披露的额度分别为250亿元、210亿元、96亿元。这些省份后续有可能发行新一批特殊再融资债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数据发现,在地方债务限额范围内,不同省份间的额度有调剂的迹象,让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分配更多向重点省份倾斜。

比如,辽宁省2022年决算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辽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975亿元,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11719亿元,这里存在的债务空间不足750亿元。目前辽宁披露的87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计划,超过了2022年底的债务限额空间。不仅是辽宁,目前数据显示内蒙古、重庆等省份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不同省份间额度有所调剂,在法定政策允许范畴之内。因为各省地方债务限额,是由财政部分批次下达,全部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仍然锁定在限额范围之内。

有地方财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次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比较可观、政策响应非常及时,能帮助有效缓解地方偿债压力。

仅10月上旬,多省密集披露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已接近4000亿元,今年全年发行规模值得期待。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和此前建制县隐债化解、部分区域隐债清零的主要区别在于,本轮着眼于“重点化债省份”,预计约10个省区市会占到主要的发行份额。从当前已经公布的发行计划来看,本轮最终的落地额度大概率在1.5万亿元附近。

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安融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额度,不会在31个省份中均匀分布,会向偿债压力更大的省份倾斜。预计全年发行规模会超过万亿元,有可能接近1.5万亿元。

资金需用在刀刃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下达各省的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给予各省以自主权,但也要符合一定规范。

9月21日,天津市财政局局长吴丽祥在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上作《关于今年以来我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表示,下一步,狠抓债务风险管控,促进财政平稳运行。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发挥市区两级工作专班的作用,一体推进暂付款清理和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着力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完善公司治理。严格落实专项债券资金专户管理、偿债备付金等制度办法,加强日常监测和风险预警,防范逾期违约风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范围内,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来偿还部分存量债务,将部分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因为地方隐性债务对应的资产,好些没有收益或者收益很少,依靠债务重组或市场化置换难度较大。地方隐性债务的形成,主要源于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债主体主要是城投公司,部分地方存在拖欠工程款的现象,通过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加以置换是很好的处置办法。

“这些资金应该优先用于偿债压力较大的地方,用于偿还那些没有还款来源、很难市场化重组的债务,解决最迫切的流动性的问题。”吴亚平表示。

明明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应重点针对短期刚兑、高利息、非标、公开债券等隐性债务。随着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和使用,上述偿付压力较大的隐性债务会被置换为长期、低息的地方政府债券,能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广义偿债压力。当前,局部地区的显性债务率已经偏高,在进行隐债化解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强调举债纪律,否则会出现债务越化越多的情况。

从财政部公开披露信息来看,一揽子化债方案除了要求缓释风险之外,也要求严肃问责新增隐性债务的行为。

8月2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作《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地方做好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督促地方统筹各类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支持性政策措施,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逐步缓释债务风险。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定期监审评估,坚决查处新增隐性债务行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

财政部还明确表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负其责”的要求。

除了特殊再融资债券,金融机构的支持也是一揽子化债方案中很重要的举措。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表示,金融部门要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丰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工具和手段,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防控机制,推动重点地区风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当前化解地方债风险,还可以关注金融部门的配合,包括商业银行与地方平台开展降息展期,也包括央行的对应支持工具。为了更好地化解地方债风险,财政、金融等条线应加强配合、通盘考虑。”明明表示。

吴亚平指出,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内涵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建议统筹债务化解和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监管,融资平台的债务也应纳入监管,防范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在化解当前债务风险时,要根据隐性债务的来源、性质、资产等,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比如部分存量资产可以加以盘活,通过公募REITs、特许经营等方式可收回部分资金。

(作者:周潇枭 编辑:陈洁)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