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新梅背后的“民生经济学”|产业援疆,粤新同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喀什报道
冷冻新梅倒出、人工排查挑选、蒸汽自动洗净......在新疆华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源生物”)的生产车间,几位工人正在一条半自动生产线上熟练细致地对一筐筐冷冻新梅进行预处理。这些新梅即将被制作成果汁和原浆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工人正在对新梅进行预处理。(洪晓文/摄)
工人正在对新梅进行预处理。(洪晓文/摄)
华源生物所在的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是全国新梅主要产区,以占全国40%、共45万亩的新梅种植总面积,生产了全国60%的新梅。华源生物总经理庄腾在车间外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超过90%的工人都是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其中有些员工曾经是完全没有过工作经验、甚至很少出门的家庭主妇。”
从去年建厂时没有工人、没有生产线,到如今一年后全厂拥有50名员工、生产线落地投产,作为广东援疆支持的项目之一,华源生物虽然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管理团队仍一度面临招工难的挑战——新梅加工使用的自动化设备对工人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术素养要求比较高,而当地许多农民较缺乏工厂工作经验。为此华源生物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工人提供培训,据庄腾估计,平均每一位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在5万元左右。通过“以一带二、以二带团队”,并遴选其中的骨干到广东、上海等地进行培训,这座新梅加工车间的生产力量正在逐渐壮大。
一条新梅加工线撬动的新就业背后,是广东援疆工作探索出的一套的“民生经济学”。
2021年,广东援疆打造的以新梅为主的全产业链园区—粤伽新梅产业园在伽师县落成。这个计划总投资3.8亿元(其中援疆资金投入15031万元)的项目,仅园区自身就带动就业3000多人,以及全县每年季节性就业超1万人(采摘季)。而随着京东、百果园、金安达等13家企业的引进,以及现代化林果冷链仓储和分拣区、精深加工区、创新研发区、培训示范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等的建成,伽师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主任严啟波表示,“不止采摘等第一产业的就业大幅增加,第二产业的深加工环节和第三产业的物流销售环节都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
伽师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阿迪拉·艾克拜尔特别向记者展示了园区内的“实训基地”。园区根据自愿报名的农户各自所需的种植技术,为农户开展为期3-7天包吃包住的免费培训,便于他们更好地应用技术提高自家田地的生产效益。阿迪拉称,“每期培训都有300多位农户主动报名参加。”
粤伽新梅产业园内的杏李实训基地。(洪晓文/摄)
除了增加就业和提升技能之外,同样重要的是新梅产业全链条发展带来的种植户增收效应。严啟波认为,产业园建成对农户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保证并提升了他们的收益。据他介绍,过去零散收购模式之下,本地新梅的收购价格通常在16-18元/公斤,而目前产业园支持的集中收购模式有效地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公斤20元以上,“所有农户的新梅在收获季都会被一购而空”。
收购价格的提升来自于大型冷库的建设以及冷链物流的引进。往年,新梅销售大多在8月采摘季的20天里集中上市,期间成熟度越高的新梅收购价格和售价就越低,一旦农户未能及时找到收购商,其当年收益就可能大幅度折损。伽师县中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马学民表示,大规模冷库和冷链的应用有效地将新梅销售期延长至两到三个月分批上市,同时公司通过稳定地与两三千家农户开展合作,实现了新梅收购价格提升。
“今年有一位农户种植的17亩新梅产生了85万元的收入,”阿迪拉欣喜地告诉记者,依托新梅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全县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产业发展,就业增加,收入增长——于是年轻人回来了。近年来,越来越多曾经远走他乡的青年人才选择回到伽师,开启全新的职业旅程。
一年多前还在北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做一名普通职员的阿斯姆古丽·马木提从未预想到,如今还不到30岁的她会成为一名车间主管,在华源生物的新梅加工厂里管理着数十位工人和所有生产线的运作。
阿斯姆是土生土长的伽师人,自初中起就到外地读书,十几年间从乌鲁木齐到天津、沈阳完成学业,再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去年她决心辞职回到家乡发展。“虽然工资收入肯定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有些差距,但是这里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也更低一些,而且回到家乡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我的生活幸福感。”
(作者:洪晓文 编辑:包芳鸣)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