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新信号” 更多外资金融机构热衷来华展业兴业 金融市场开放料将“提速”
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下称“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看来,近年中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已取得积极成效。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未来相关部门可能从三个方面发力,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型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行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
11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积极支持境外优质的主体依法投资入股境内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鼓励外资证券基金机构发挥专业性特色化优势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指出,外汇局将有序深化外汇领域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在多位境外投资机构人士看来,随着会议提出“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他们特别期待未来相关部门能允许更多金融衍生品对外开放,为他们对冲中国投资组合风险提供更多选择。
“未来,中国要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势必就要有一个本土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指出,在这个过程,相关部门需特别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将上海打造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全球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以及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与此同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引进来”向“双向通”发展,连接中国与世界,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
多管齐下助力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近年,中国持续大幅放宽金融行业准入。在银行业保险业领域,相关部门先后取消银行和人身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大幅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取消总资产经营年限等多项限制要求。在证券业领域,相关部门则全面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等方面已享受国民待遇。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先后推出逾50条开放措施,令外资准入条件持续放宽,推动国内市场规则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制的金融业外商直接投资限制指数显示,中国是近年来金融业开放水平排名提升最快、改善幅度最大的国家。
与此对应的是,越来越多优质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首家外资理财公司、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等纷纷诞生,令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范围日益扩大。
截至今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机构;从2020年发展至今,在华外资银行增资总额(包括新增注资资本)达到187.3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正悄然迈入“深水区”。
毕竟,近年个别外资金融机构因业务战略调整或水土不服等原因,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将中国市场相关业务剥离,这意味着中国相关部门仍需营造更完善的营商环境,既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得来”,还能“留得住”他们。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过去数十年期间,众多外资金融机构都是通过“银行+证券”“银行+保险”“银行+财富管理”等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状大,成为全球大型金融集团。因此他们都渴望能将混业经营业务特色“引入”中国市场,创造更佳的业务协同效应。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大门还需进一步拓宽,一面围绕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特点,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支持他们在境内申请更多业务牌照并构建业务协同效应,激发他们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一面还需营造更佳的营商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更广泛的业务拓展空间。
在他看来,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更多扶持措施有望很快出台。
这令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对深耕中国市场展业兴业充满信心。
阿联酋阿布扎比第一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邹江磊表示:“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获批了金融牌照,这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申请衍生牌照,申请相关的银行间市场牌照等。”
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首席运营官欧雷指出:“作为深度参与的外资银行之一,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一年取得一个新牌照,不断开展新业务,为中外客户提供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更好地连接中外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提振海外资本投资中国信心
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有望进一步扩容提质同时,全球资本对境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同样充满期待。
近年,中国相关部门持续推进跨境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先后推出沪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吸引众多海外资本加码中国金融资产投资。
截至今年9月底,外资持有境内证券市值较2017年末增长约1.8倍,共有约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到约3.3万亿元人民币。
一位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不少海外投资机构驻华负责人一方面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统一”QFII、RQFII、沪深港通的投资范畴与资金结算兑换操作流程,以便他们无需向总部解释各个跨境投资渠道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升对华金融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中国相关部门能允许海外资本参与更多的外汇、期货、债券、股票领域风险对冲工具投资,更全面地对冲中国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
记者了解到,作为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当前众多海外资本对离岸国债期货市场尽早开放“翘首以盼”。因为他们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国债基准利率曲线,令境外投资者更好地参与国内债券市场投资,促进中国债券市场持续开放。
近日,香港财库局与内地相关部门已着手商讨在香港推出国债期货,通过引入有效的离岸风险管理工具,不但能进一步提升国债市场流动性并降低买卖差价,还能持续扩大境内国债市场的国际参与度。
在一位欧洲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看来,随着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A股在全球三大国际主流股票指数的权重、以及中国国债在全球主要债券指数的权重均有望进一步提升。
记者获悉,A股若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需解决四方面的挑战,分别是提供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选择、解决A股结算周期较短与沪深港通交易假日不同等问题,以及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的有效综合账户机制。
近年,相关部门持续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令沪深港通假日不同、对冲工具与金融衍生品缺乏等问题在很大程度得到解决。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未来相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妥善解决海外投资机构投资A股的某些顾虑,为MSCI新兴市场指数进一步提升A股权重“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不少海外投资机构认为此次会议给外资长期投资中国带来积极的政策利好效应,叠加中国经济正稳健复苏增长,他们投资中国金融资产的意愿正在迅速升温。”这位欧洲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向记者指出。
(作者:陈植 编辑:李玉敏)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