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读|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措辞出现明显变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什么信号?

21金融街唐婧 2023-11-02 10: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时隔六年,金融领域最高规格会议再次召开,且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此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基本每五年召开一次,共召开过五次,每一次都对未来几年的金融工作方向做出了重要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留意到,除了首次提及“金融强国”,会议内容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措辞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相关表述是,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2017年以前召开的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则没有直接提到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前行长戴相龙在2020年发表的《中国新时代金融强国战略研究》提出,建设金融强国要抓住历史机遇,要使本国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在实现经济全球崛起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本币国际化。我国已具备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的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理解“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该表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有所不同,又比“十四五”规划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辞多了“扎实”二字。

更加强调统筹安全和发展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读称,“稳慎扎实”符合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当前阶段,内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加大,人民币汇率面临短期性、阶段性贬值压力。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更加强调统筹安全和发展,既要持续巩固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又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3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一些比较好的环境和机遇。

第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随着人民币清算行和本币互换网络的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不断完善,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第二,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以规避货币的错配风险的意愿上升;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恢复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投资和避险功能逐步增强;第四,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更趋多元。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11月1日举办的“2023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国际论坛”上表示,我们要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金融要更具有影响力,为此要推动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主要有两条路径必须要走下去:一是本币(人民币)可自由交易和国际化;二是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今天中国资本市场的外部投资者,包括港澳台的投资者在内,大约只占到4.5%,很难说成是一个强国金融,最多是一个大国金融,未来这个比例要大幅提高。

挑战方面,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告诉记者,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流动规模增加,国内金融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关联度将提升,外部货币政策变化、全球流动性冲击和金融市场波动将对国内市场形成溢出影响。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银行结售汇、待客涉外收付款等指标的波动,在短期可能会对市场情绪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底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趋势展望部分,央行明确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针对跨境资金流动可能出现的顺周期波动风险,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间的配合,保障人民币国际化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温彬还称,“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体现出我国对于统筹国内外大局的整体考虑。人民币国际化不会一蹴而就,“稳”字要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与我国经济贸易实力、金融管理能力、跨境使用需求等相适应;“慎”字要求针对跨境资金流动可能出现的顺周期波动风险,持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相互配合,秉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扎实”要求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夯实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满足和培育人民币真实需求。

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告诉记者,跟早年不同的是,“稳慎扎实”体现了监管部门不光要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而且更加注重其中的增长质量、避免水分,例如近年来可能更关注跨境人民币在货物贸易、直接投资等方面的增长。同时,在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背景之下,在国际贸易、投资过程中提升本币结算份额占比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在三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4.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分别是6.7万亿元和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7%和19%,分别占同期货物贸易、直接投资项下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的24%和75%。这两个占比和去年同期相比都提高了7个百分点,这也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稳步进展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利好频传。从超越欧元成为巴西外汇储备中第二大货币,到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币偿付外债;从巴基斯坦首次以人民币支付进口俄罗斯原油费用,到我国完成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从“北向互换通”上线再到跨境理财通参与机构扩容……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功能全面增强。

9月3日,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稳步进展,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交易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提到,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3年1月至9月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39万亿元,同比上升23%,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

王志毅还告诉记者,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美元霸权削弱了美元的公信力,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大宗商品交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中美利差倒挂的背景下,人民币也抓住了罕见的低利率窗口时期提升了融资职能,熊猫债、点心债数据出现井喷。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选择人民币融资替代美元融资。

另外,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2023年9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五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3.71%,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告诉记者,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不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美元和欧元,人民币还有一些差距,未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赵庆明认为,未来,维持中国经济中高速的平稳增长、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促进在岸离岸市场一体化;此外,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也至关重要。

王志毅指出,下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要在加强本外币协同监管、继续提升人民币计价职能、维护本币币值稳定等方面继续深耕,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朋友圈。

王有鑫表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继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在时机成熟时考虑推出更多的互联互通机制,扩大联通范围和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继续与对华关系友好、双边经贸联系紧密的国家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与更多经贸合作伙伴推进双边本币结算,逐渐减少对第三方货币的依赖,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规模;此外,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创新金融衍生品工具,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好地对冲利率和汇率风险,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王有鑫还建议,继续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等领域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同时,推进离岸市场人民币投融资产品创新,打造离岸市场人民币资金池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提供更多便利;另外,加强CIPS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将CIPS系统推广至更多国家、接入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提升人民币结算和清算的便利性,推动人民币由双边使用向多边使用扩展。

(作者:唐婧 编辑:方海平)

唐婧

记者

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银行、外汇和衍生品领域。欢迎沟通、交流,微信:foreverbonh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