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蹲点记|清远产业招商二十年:演绎广清“双城记”,招商引资转向选资引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清远报道
“难啊!那时候手里基本没项目,工业企业寥寥落落,全分布在皮革、陶瓷这些高耗能领域。”1999年来到清远高新区的陈建文,见证了这里二十余年招商的辛酸。彼时清远第二产业占比尚不到30%。
而如今,担任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陈建文感慨,情况已大为改观,申请迁入的企业络绎不绝,“招商之余,我们还有挑选空间。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0.94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1.4%,远高于全省增长情况。”
这一数据变化背后,意味着清远正加快破解“产业发展薄弱”的难题,这对广阔的粤东西北地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也极具参考价值。
作为最早一批拓荒者,陈建文始终相信,清远园区发展的核心在于招商,尤其是从珠三角找项目,缔造同广州等市的“产业接口”,“背靠广阔生产基地,面向珠三角大市场”,便是清远吸引企业落地的最大优势。
在广东省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清远加快产业转移和主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重心转向“3+1”现代产业体系。相应地,招商思路也从“引资”调整为“选资”,通过联手高校孵化项目、打造高标准厂房、设置准入门槛,新项目品质正在提升。
第一批“拓荒者”
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李艳还记得,刚搬到清远时的艰苦创业历程,厂里在开工生产,厂外在挖山平地,“每天上班都穿着雨靴,一刮风就是沙尘暴,一下雨就成‘泥石流’。公司的宿舍、食堂也还没建好,我们就挤在棚子里吃饭。”
聚石化学是陈建文靠着“老乡身份”游说来的,企业创办者与他同为湖南人。熟人介绍、老乡担保,也是产业基础薄弱地区最原始的招商方式。凭借这样的方式,陈建文“挖角”了不少珠三角企业到清远。
当年,聚石化学已开始筹划上市,建立股份制公司,但公司在广州原址无法取得用地指标。此前,聚石化学在白云区仅租赁了总面积约20亩的零散地块。“厂区很分散,其中两个隔着一条马路相望,另一个距离有一条街。”李艳回忆,落地清远后,聚石化学购得了94.77亩的土地,终于“合体”。
同时,清远的综合生产成本仅为珠三角的70%,尤其水电价格大大降低。
但尽管公司未来战略要立足清远,说服员工离开广州则是一件难事。为了让员工心甘情愿随迁清远,聚石化学对薪资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将部分股份分配给了核心员工。最终,2007年,共有超八成的员工跟随公司来到了清远。
聚石化学算得上是清远较早的一批“拓荒者”,也是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总经理周侃介绍,公司1999年成立之初聚焦改性塑料的研发,在落地清远不久后,便继续向上下游延伸触角,2010年向上游拓展,成立了阻燃剂销售公司;2015年前后公司开始生产改性塑料制品,初步形成全产业链。伴随着业务链条成长,公司又先后两次添置土地,共计比落地之初扩张了近百亩。
在此过程中,聚石化学也不断收购企业、成立子公司,近年来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孵化了广东希光能源和楷石医药,开发改性塑料在有机光伏电池、医疗等领域的下游应用场景。由一家龙头企业牵引而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渐成型。
陈建文显然也注意到“以商招商”的功效。现在,除到大湾区各地市开专场发布会外,高新区还聘请了一批已落地清远的企业家担任招商顾问,介绍优质项目。
今年1-10月全区新引进项目共计133个,计划总投资约38.5亿元,新厂房正变得密集起来,带动原本荒芜的广清园门口形成一条小吃街,每到夜间,摊铺开张,一派烟火气。
一名摊主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园区工人提供了旺盛客源,比之市区还要热闹三分,“我这个小摊,每天都能有100多位客人光顾。”
向珠三角“转身”
去产业园对面的商场看电影,搭乘班车去广州通勤、购物……这是清远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家具一厂员工梁爽爽工作之余的日常。
在广清产业园与广州花都之间,每天往返20趟的通勤专线,缝合起众多广清候鸟的“双城记”,也从侧面印证着两座城市间紧密的产业依存关系。
事实上,对清远而言,产业转移从不是新鲜概念,早在2014年,广清两市共同签署的《共建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框架协议》,已勾勒出清远“瞄定广州”发展思路的雏形,清远的产业规划也始终围绕着“配套湾区”而部署。
陈建文介绍,比如现在高新区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主要就是面向广州花都等地的汽车主机厂。
聚石化学所生产的改性塑料制品,多用于家电、汽车等领域,这也恰好同广州、佛山等湾区城市的优势产业相配套,珠三角是其最主要的市场。
“事实上,当初我们曾考察对比了几个城市。”周侃解释,产业转移的核心命题是竞争力,即通过统筹优化布局,将产业链各环节安排在最适宜的位置。最终选择清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里紧邻广州,同公司原址相距不过60公里,迁移对公司供应商及客户辐射半径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且能降低生产成本。
如今,广清之间的产业协同更加紧密。
一方面,随着京广高铁、广清城轨及佛清、肇花等高速路的建设,清远同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广州“半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对不少从广州转移至清远的企业来说,员工可以居住在广州、工作在清远,极大缓解了招聘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跨城,相应制度衔接也建立起来。目前,广清园已设立智慧办税服务厅,广清两地224项涉税业务可“一站式”、跨区域办理;园区管委会获授予74项行政审批权限,对标广州开发区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供电、规划、建设、环保、商事登记等业务均可“足不出园”办理;同时,“绿色通道”、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等措施正推动审批效率对标“湾区速度”……
从“引资”到“选资”
在陈建文从事招商二十多年后,项目“左支右绌”的局面已成为过去时。由于“不愁没企业”,高新区开始“择优录取”。
目前,园区已在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方面,对新引入项目设置了准入门槛,并通过清退淘汰“两高一低”企业,收回资源要素,为新产业项目腾挪出发展容量,优化产业结构。
全省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主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清远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目前,高新区正在加快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3+1”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主导产业总量占比已经超过40%。
与之相应地,招商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清远正通过建设高标准化厂房“向天要地”,转变粗放式招商,提升产业集群程度。
2017年前后,陈建文赴江浙调研时注意到当地标准化厂房的积极作用。回来后,他开始琢磨“复刻”这一模式,于是组织了一批企业考察落实,使清远高新区成为省内高标准化厂房的首个“吃螃蟹者”,早于市级文件发布3年。近年,为推动标准化厂房尽快建设,高新区还为企业安排了1000万元奖金。
目前,全区标准厂房项目已有34个,总占地面积4423.34亩,总建筑面积648.75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举措盘活闲置土地约2090亩。
标准厂房还推进了招商进程,在今年1-10月,高新区超过五分之四的项目是通过购买标准厂房引进的。中数科谷(清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庆透露,在其标准化厂房推出后,公司不少上下游友商已购买并迁至清远;目前,园区的标准化厂房销售率和企业入驻率均已超过了九成。
另一方面,陈建文将招引目光转向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清远高新区已同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了4个科创平台,引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6个,孵化企业39家。同产业转移的企业往往仅将其生产基地迁移过来不同,新孵化企业自成立之初便将研发等重点环节放在清远,并将高校内人才越来越多吸引过来,也将成为清远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依仗。
以华南863为例,该园区内设两大国家级孵化器、三大研发平台,能为孵化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类似这样的科创企业孵化及服务平台在清远正争相涌现,并成为新一轮招商下的“利器”。
数据显示,清远高新区企业的科技含量正不断提升。2022年,高企数量已从2015年的23家增长至140家,年均增长率达29%;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4亿元,同比增长67.6%,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
(作者:丁莉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