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专访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陈利君:五方面力促中老铁路发挥“黄金效应”

一带一路前沿舒晓婷 2023-12-01 08:00

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澜湄快线等衔接,未来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拉动效能将进一步释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北京报道

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即将迎来两周年。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顺利开通运营。根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3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2300万人次,推动了铁路沿线城市成为热门旅游地;发送货物超2780万吨,货物运输已覆盖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利君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伴随中老铁路的开通,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向“陆联国”转变的梦想,成为东盟国家新的投资热点,万象、琅勃拉邦等城市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老挝、泰国等国家的各类产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大市场。中老铁路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澜湄快线等衔接,未来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拉动效能将进一步释放。

除了中老铁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有代表性的“一带一路”项目还包括: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中巴默拉输电项目、中马友谊大桥、印尼雅万高铁、老挝万象至万荣高速公路、老挝万象赛色塔经贸合作园区、中缅油气管道、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等。

南亚、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战略地位重要。陈利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南亚、东南亚地区是众多“全球南方”国家集中地,是未来世界经济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明显。综合来看,未来南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很大的潜力与合作空间。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利君 受访者供图)

让中老铁路发挥“黄金效应”作用

《21世纪》:您如何看待中老铁路具有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

陈利君:中老铁路是泛亚铁路中线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元首高度关注的重要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已成为中老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

中老铁路开通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促进了互联互通。中老铁路作为跨境交通运输体系,其开通运营,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云南与老挝的交通,也促进了中国与老挝乃至东盟的互联互通。

二是助力命运共同体构建。2019年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签署了《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但要推动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老铁路推动老挝拥有现代化铁路梦想,也使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变陆联国”梦想,这充分体现了中老命运与共的精神。

三是推动了经济合作。中老铁路既有利于推动老挝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深化中老经济合作。过去,中老之间一直缺乏大运量的便捷的运输方式,影响了中老经贸合作。中老铁路通车后,给两国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未来,中老铁路再向泰国等延伸,将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多机遇。

四是提升了开放水平。跨境铁路是扩大开放、加强交往、深化地区经济合作的纽带。中老铁路通车缓解中国与老挝及东盟的运输瓶颈,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加双方贸易、投资、人员交往,并为老挝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例如旅游业,中老铁路预计将给老挝每年增加游客200万人次。

五是改善了民生。中老铁路方便了中国与老挝的交往,节省了时间,改变了两国居民的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同时,中老铁路带来的就业增加、旅游兴起、消费扩大,又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1世纪》:未来中老铁路如何进一步赋能区域互联互通以及经贸合作?

陈利君: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采取措施让中老铁路发挥“黄金效应”的作用。

一是推进“软联通”和“心联通”。中老铁路作为“硬联通”,条件已很好,今后要把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促进人民之间了解的“心联通”作为重要重点,促进“硬联通”与“软联通”“心联通”齐头并进。

二是提升中老铁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加快完善铁路沿线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物流核心枢纽、中转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集装箱化、班列化运输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中老运力、运输、货源等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改善通关环境,降低运输成本。

四是放大中老铁路效应。依托中老铁路,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消费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推进加工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加快“铁空”“铁公空”“铁水公”等联运,加强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对接,完善服务网络,提高过境效率。

五是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实施好RCEP,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合作,培育发展新动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成绩显著

《21世纪》:周边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如何评价十年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

陈利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成绩显著。

十年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深化了政策沟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澜湄合作等众多平台与合作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对接,寻找利益共同点,画出合作同心圆,减少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体制、政策法规、文化风俗等方面差异造成的障碍,中越、中老、中巴、中斯等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取得显著成效。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第二阶段,中老铁路通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和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开通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

十年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共同应对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加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中国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农业与粮食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十年来,中国积极“走出去”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一大批减贫、农业、医疗、职业教育等“民生工程”相继完成,推动了相关国家交通、能源、产业、港口、机场等建设,为当地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走深走实。十年来,中国持续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生态、环保、智库、媒体等领域的合作。包括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澜湄职业教育联盟圆桌会议;在南亚东南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成立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共建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

《21世纪》:您怎么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全球经贸往来方面发挥的作用?对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利君:在我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对全球经贸往来产生的巨大影响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中国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的对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大力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得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各国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正是中国的开放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中国。201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117.2亿美元,2022年达1891.3亿美元,年均增长5.8%。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各国互利共赢。尽管“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但惠及世界及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积极与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得各国的比较优势、互补性优势得以更好发挥,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益和外溢效应,深化了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促进了互利共赢。特别是“一带一路”将“通”与“连”放在突出位置,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显著降低了贸易投资制度和物流成本,推动了贸易投资不断增长。

三是促进了共建国家的产能合作与产业升级。“一带一路”密切了共建国家的关系,推动了共建国家的产能合作,弥补了共建国家产能不足和产业升级,促进了共建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了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境外经贸园区的蓬勃发展,不但在东道国上缴税费,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还完善了东道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了其供应链多元化、产业升级乃至经济转型发展。一些欠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加强与中国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了优势源互补、产业链衔接,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四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加强发展规划及经济制度衔接对接、技术标准沟通协调,形成3000多个互联互通、社会民生等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有力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为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民众生活条件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交通、能源、产业、港口、机场等项目落地生根,充分释放了共建国家经济发展潜力,促进了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流动,拓展了共建国家经济增长空间,有力推动了经济复苏、国际投资贸易繁荣、民生福祉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舒晓婷 编辑:李莹亮,李艳霞)

舒晓婷
向TA提问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

长期关注美股、拉美央行、农产品贸易,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