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薯业高质量发展密码:“十大名薯品牌”和“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揭晓

大湾区观察梁施婷 2023-12-11 17:17

榜单显示,广东薯业已打造出从育种、机械种植、加工到品牌建设、销售和营养价值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12月11日,广东薯业全产业链合作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多位专家评选组织的“十大名薯品牌”以及“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正式发布。榜单显示,广东薯业已打造出从育种、机械种植、加工到品牌建设、销售和营养价值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

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上市时间与其他地区错开等利好因素,广东薯业正迅速发展壮大。

为挖掘广东薯业特色,唱响广东名薯品牌,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牵头,通过专家不断研究探讨,最终确定“十大名薯品牌”。榜单综合广东各地薯类品种的创新性、成长性、竞争力、知名度、人气值、营养价值、美味指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联农带农等方面进行评选,助力广东薯业迈上新台阶。

大会评选出的“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重点展示了广东薯业从过去的粗放发展到如今形成质量与效率并重的“稻-稻-薯”等高效产量模式,更进一步迈向了种业自主创新阶段。

“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由多位薯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联合评审,围绕优质品种、育苗模式、种植技术、商品化生产、薯业深加工、品牌营销、“薯业+研学/体验/康养”新业态等领域,面向广东生产经营主体、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产业园、科研院所、产业协会等评选得出的创新案例,广东薯业产业发展提供多维参考。

今年,广东正式印发《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年)》,提出涵盖薯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多个方面的六大措施。广东提出到2026年,打造全国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标杆”,构建广东甘薯卖全国、卖全球的流通格局,形成甘薯品种、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整体协同共促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手握薯业“芯片”

雷州甘薯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的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富硒红土,成为薯块生长的肥沃土壤。此外,秋冬种植、来年上半年收成的雷州甘薯,正好填补了北方市场的空档,形成错位的市场空间。

2016年,雷州市源果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洪明冠从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行业跳出,决定回乡创业,进军甘薯产业。但当洪明冠真正踏入农地,才发现当地的甘薯种植以小散户为主,存在货品供应量、质量均不稳定。

从销转到种的想法在洪明冠脑中萌生。他从浙江农科院引进了新品种——香薯,发展自己的种植基地。

如今,洪明冠又进一步推动当地从引种到自主育种的转变。2021年洪明冠组建占地1000亩的甘薯种苗扩繁基地,建设雷州市甘薯种苗组培扩繁及科技研发推广中心。该中心建成,既能解决雷州甘薯产业发展在“良种选育、种苗扩繁”方面问题,提高甘薯品质,又通过种苗交易增加收入,预计年营收将达5000万元。

如果把种业比作“芯片”,那么广东正牢牢将核心竞争力掌握在手中。除了雷州甘薯外,陆丰植物龙生态农业发展公司通过选育优质品种开发的广薯133、广薯108已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的甘薯新品种权,真正在薯业形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新品种的育成投产,也将进一步改善陆丰的甘薯种植结构,增加企业和薯农收入和效益。

当前,广东薯业通过种业优势走向品牌化发展,建设区域公用品牌,诸如普薯32(西瓜红)、五华高山红薯、恩平马铃薯、汕头南澳金薯、高州爆皮王等地方名薯入选此次“广东十大名薯品牌”。

从种植模式看,“冬种马铃薯”是广东“薯业”的一大特色。湛江市的“稻稻薯”模式入选本次广东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

近年来,湛江市因地制宜推广通过“早造优质稻+晚造优质稻+冬种马铃薯”一年三造的高产高效模式(即“稻稻薯”),有效填补了我国冬薯市场缺口。截至目前,湛江遂溪“稻稻薯”高效生产示范基地1060亩,旱坡地马铃薯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示范基地引领带动,遂溪辐射带动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约30000亩,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带动南北种植大户300多户参与种植,全县“稻稻薯”产值达6亿元。

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进一步探索出“冬种马铃薯-鲜食玉米-中晚稻”三熟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培育出广东马铃薯主导品种陇薯7号和云薯306,进一步解决了稻薯茬口衔接不畅的问题,提高了种植效益,带动马铃薯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鲜食玉米替代早稻可缩短生育期37-43天,解决了晚稻和马铃薯茬口衔接的问题;同时,鲜食玉米替代早稻亩增收超过800元,马铃薯主导品种陇薯7号和云薯306替代传统晚稻和马铃薯茬口衔接的问题品种粤引85-38,亩平均增产效益1200元,整体种植效益增加2000元/亩。

目前,“冬种马铃薯-鲜食玉米-中晚稻”三熟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和马铃薯主导品种陇薯7号和云薯306连续3年在广东持续推广,陇薯7号和云薯306的平均亩产分别在2800-3000kg和2600-2650kg。

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

各种薯类深加工产品随着农业加快与二三产业融合走上餐桌。过去四年,广东“12221”市场体系建设从一地到多地、从一品到多品,快速推开、成效显著,打响了一批“粤字号”薯业品牌。

汕尾市塔岭村地处丘陵地带,农作物历来以番薯为主。由薯粉制作而成的“粉签”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番薯在“牙钵”中磨成薯浆,再用“梭仔布”进行过滤,沉淀后将水倒去剩下薯粉,晒干后便成为一条条的“粉签”。

2023年,汕尾推进甘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针对当前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甘薯产品向便捷化、快销化方向发展,开发出“汕尾粉签”速食产品。截至目前,汕尾市已有6家企业生产出16种口味的汕尾粉签产品,实现了种植和加工“两条腿走路”。

从农产品到深加工,当中还要跨越技术的门槛。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攻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对接服务300多家企业,70多家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针对薯业产品化的发展需求,研究所研究出甘薯精深加工系列技术转化方案,其中包括甘薯果蔬营养代餐奶昔、特殊人群专用甘薯谷物蛋白代餐、甘薯杂粮重组米、甘薯早餐型谷物饮料在内的9项加工技术解决方案及转化应用产品方案,为薯类食品创新和产业化先行探路。

再往下游,在产品端,一批新农人的加入也为薯业的销售渠道带来新思路。

从委内瑞拉进出口贸易商转型“新农人”,再到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大王”,冯伟森回到家乡牛江镇仕洞村委会,创办了恩平市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起现代农业。

冯伟森计划将恩平农产品引向互联网。“互联网潜力巨大,如今全国许多地方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深加工,依托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随着恩平马铃薯互联网“试水”互联网,冯伟森未来还计划将恩平大米、簕菜茶等优质农产品放到网上平台。

一批广东薯业在优质品种、育苗模式、种植技术、商品化生产、薯业深加工、品牌营销等的创新经验入选此次“广东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也在广东薯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深圳紫心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紫心种源”)开创县域经济“甘薯+”的产业森林式生态发展新模式。

当中,紫心种源发挥作为运营投资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当地企业、经销商、贸易商形成政策、金融、人才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形成可复制甘薯全产业链服务项目。

比如,紫心种源帮助福建省连城县打造红薯产业城发展模式,通过种植、加工两手抓,提升和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布建;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布建农特产品的销售网络;引进欧美先进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保鲜技术和物联网系统,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通农特产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痛点。

广东薯业“卖全国、卖全球”。今年,广东出台“薯六条”,推动薯业产业机械化、品牌化、市场化形成甘薯品种、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整体协同共促的良性发展格局。在一系列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下,广东薯业形成科技种植为支撑、产业化加工销售为途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升级之路。

策划/统筹:喻淑琴 李振

设计:陈国丽  郑嘉琪 

视频:陈晓霞  郑欣悦

记者:梁施婷

实习生:毛玉娴 谢心月

(作者:梁施婷 编辑:喻淑琴)

梁施婷

记者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关注广东宏观经济、城市发展、交通物流、能源。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