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不是春,一定要协同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搭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见习记者韩利明 苏州报道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创新药企加快全球化布局,创新药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新希望。但过去一年,受全球通胀高企、美元加息等因素影响,生物医药行业正面临利润预期下滑、金融支撑不足等挑战,行业发展逻辑生变。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 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一级市场融资309亿元,同比下跌 29%,二级市场融资额 215 亿元,同比下跌 44%。创新药行业在一二级市场的股权融资能力大打折扣,管线研发推进需要的资金需求倒逼企业更为主动地接触国内外的大药企,寻求管线资产合作。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遇到了近10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近期随着美元降息预期提升,尤其是中国创新药不断得到跨国药企的青睐,未来美元资本预计会持续投入中国医药创新,由此也会带动药企IPO融资。”
产业创新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集群效应”协同发展。据殷建国介绍,目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已经聚集了62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3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未来,BioBAY将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创新药企做大做强。
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国
产业发展逻辑生变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注入,但过去一年,“资本寒冬”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呈下降趋势。
殷建国分析,一方面,国内很大一部分biotech是由归国留学人才以海外架构创立的,受美元资本支撑。但过去两年,美元加息回流,导致市场上用于风险投资的美元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国内投资人认为按照目前的医保价格很难支撑药企在前期研发的投入,也会导致国内资本对于投资创新药有重新的审视和考虑。
二级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此外,截至2023年底,港股一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7亿港元,上市数量上同比下滑43%,募资金额同比上涨5%。
随着融资缩紧、IPO节奏放缓,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改变。殷建国解释,“IPO作为一级市场投资人的主要退出通道,港股18A和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给予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很大的支持,但现下,特别是biotech创始人,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上市,而是如何与大药企合作、授权管线。”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本土药企license out数量首次超过lincense in。据医药魔方数据库,2023 年国产创新药 license out 共 70 笔,远高于 2022 的 44 笔,交易总额超 465 亿美元,同比增加 69%。
“生物医药产业的退出渠道越来越丰富。”殷建国补充道,“一部分拔尖的药企,甚至可以考虑到纳斯达克、纽交所等海外上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以选择通过被并购的方式退出。”
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收购中国biotech亘喜生物的消息发布后,新的退出路径也被证实能够走通。这是史上首个中国biotech被跨国药企完整收购的案例。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交易完成后,亘喜生物将从纳斯达克退市,作为阿斯利康全资子公司继续在中国及美国运营。
“跨国药企最大的优势在于商业化,它们并不会做非常前瞻性的研发布局,常见的做法就是通过不断并购创新型药企来丰富管线。”殷建国解释,“亘喜生物是BioBAY园区中非常优秀的biotech,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布局的CAR-T疗法。受益于国内患者样本的多样性,为生物创新提供大量数据,未来甚至mRNA肿瘤疫苗等都有望在国内快速推进临床,这也是我国相比国外最独特的优势。”
“事实上,这些大额交易在十几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但是国际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质疑,即便我们告诉对方中国有非常好的法规、案例,但这些都不足以完全说服他们。反观今天,我们到国外洽谈业务,这个问题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跨国药企花费上亿美金来购买产生于中国的知识产权,这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最完美的回答了。”殷建国表示。
聚焦BioBAY园区,目前在境外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达到24家。同时,BioBAY搭建BD交易平台,一方面促进园内初创公司高效创新,另一方面满足大企业借助交易丰富产品管线的需求。2023年BioBAY园内企业共计完成生物医药相关BD交易51笔,其中跨境交易25笔、中国境内交易19笔、BioBAY园内企业之间交易7笔。
如何持续创新?
过去一年,尽管生物医药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对创新的热情一如既往。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批件信息,2023年共有超过80款新药在中国首次获批,其中1类新药有32款(不含诊断类药物和疫苗),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殷建国表示,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在生物医药领域显现出极大优势,不仅是在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功底扎实,同时又具备国际视野和韧性,所以行业在2023年缩紧的现状下又具备了非常大的转机。
以目前爆火的ADC赛道为例,医药魔方数据库显示,在跨国药企的ADC管线交易中,来自中国药企的占比超过了一半,包括康诺亚的CMG901(CLDN18.2)、映恩生物的(DB-1311)、科伦博泰、百里天恒的BL-B01D1(HER3/EGFR) 等。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舞台上将扮演愈发重 要的角色。
“我国创新药生态建立不易,随着整体经济在2024年稳中向好的趋势,生物医药行业不仅要守住目前的创新面,对于成熟产品的出海也迎来重要节点,包括‘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对于我国的创新药需求庞大。”殷建国强调,“外面还有广阔市场可以挖掘。我们要把这样积极、温暖的信号传递到生物医药产业中,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当前正处于生物医药行业爆发式的创新发展阶段,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作为企业掌舵者的创始人具备更大的韧性和灵活的态度。殷建国认为,药企成长周期长,作为创始人,在融资、团队建设、管理、研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远超想象。需要随着根据大环境的变化调整策略,同时又坚守作为科学家的梦想。
由此看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道阻且艰。“首先,创业者需要找到高质量人才组建专业团队,快速地进行试验,在这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实验室环境。”殷建国补充,“此外,药物研发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跟动物实验、安全药效等临床前细分领域合作,也需要CMC工艺专家协助等。”
药物研发过程需要协调众多资源,据殷建国介绍,BioBAY现有200多位员工,分为项目引进、项目服务、物业管理、生产安全、临床注册、商业、人力资源等部门,超过40%有生物医药背景。同时BioBAY为初创药企提供“拎包入住”的实验室,也吸引国内外众多高端人才前来创业。
随着园内企业的不断壮大,BioBAY打造的生物医药专业载体也不断扩张。2023年,BioBAY新增推出五期B、C、D区载体,总面积超25万平米。“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一定要协同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搭建。”殷建国强调。
(作者:季媛媛,韩利明 编辑:季媛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