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和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大湾区打造“人才蓄水池”有何特点

大湾区观察李金萍 2024-02-21 14:32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

“不过短短一年,我的梦想就在深圳这个梦想之都落地生根,迅速开花结果。”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分享着来粤感受。

与颜宁一起选择来广东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不在少数。她表示,围绕着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发育与老龄化、神经生物学、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已然吸引了近70位优秀人才独立领导实验室。

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广东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为打造人才聚集沃土频频发力。试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三大主阵地之一,人才结构表现突出,技能结构稳固,人才环境优势较为显著。

探路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协同引才

在有优势、有需求的大环境里,广东省将如何持续建造人才蓄水池?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引才正成为广东招引人才的新路径。

刚刚过去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地区优势,促进人才协同发展,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突破,形成了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共筑产业高地的良好局面。

2月18日下午,广东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人才专题分论坛。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福波表示,广东将推动粤港澳人才发展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深度融合、人才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大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廉奕表示,广州将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发挥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作用,实现广州人才、广州产业、广州市场与港澳人才、港澳规则、港澳创科的强强联合。

探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人才之外,广东也持续在人才培养、营造留才好环境上频发力。

在强化人才培养方面,今年广东省将继续安排43.5亿元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其中,在今年“冲补强”43.5亿元支持资金中,广东专门安排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专项补助1.38亿元,支持13所高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表示,在深圳大学工作的粤港澳人才就超过2200人,以人才签注为代表的人才协同便利政策,进一步加快了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前进步伐,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

在营造良好人才环境方面,解决人才住房难问题成为广东各地市的重要方向,据记者了解,广州、深圳、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的火车头城市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住房改革。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在本次活动中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探索出“合作建设+运营”等五种模式,复合利用供电、交通等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七大类自有存量资源,蹚出一条存量土地资源高水平复合开发的新路,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截至目前,已经为各类筹集渠道累计建设项目113个,筹建保障性住房约28.2万套。

人才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预计到2025年,仅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缺口就超百万人,高层次人才更是一将难求。”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直言,面对发展新机遇,坚持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科技人才生态,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大湾区人才融合共筑产业高地。高质量发展的广东,亦是高水平人才高地。

去年11月,由深圳人才集团领衔发起并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的《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发布。该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人才三大主阵地之一,人才结构表现突出,技能结构稳固,人才环境优势较为显著。

其中,深圳和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创新人才综合得分在 CITI 2023 报告(城市)榜单中名列第三和第四位。

具体来看,深圳在人口结构和人才效能方面表现突出。在人口结构方面,深圳科研人才众多,每万人拥有 R&D 人员数排名全国第一,技能结构上排名第一。

尤其是,深圳科创领跑的地位吸引了国内外创新人才聚集,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深圳的人才结构。上述报告数据显示,深圳科研人员体量从 2018 年的 1.83 万增长至 2022 年的 5.45 万,增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对标城市中居首位。

在人才效能方面,深圳人才效能的科技效益优势亦明显。2022年,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45202 件,仅次于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以137.9 件稳居全国第二,中国创新企业 100 强中,深圳占据 9 家,位列全国第三。

广州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环境流通方面表现优势明显。该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人才流动量达 869 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三。广州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流入广州的人才主要来自深圳和佛山;广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有 5 个,可见广州持续扩大的人才规模和良好的人才环境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创新人才流通。

广深之外,珠海亦值得关注。该报告数据显示,珠海在学历结构上排名第九,表现亮眼。截至 2023年6月底,珠海共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110 家,累计招收引进博士后 380 名,在站博士后数量位居广东省前列,珠海高新区的孵化载体平台已累计引进培育 54 个项目和近百名港澳人才。

(作者:李金萍 编辑:孙超逸)

李金萍

记者

常驻深圳,关注区域政经新闻,聚焦投资、产业、园区等话题。微信:Limuzi6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