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已经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现在的1年多,80%的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
编者按:
基本医疗保障事关全民健康。“看病难、看病贵、买药难”是近年来国家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在破解“看病贵”难题上做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创新探索,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策划推出“医起共画同心圆 助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专题报道,聚焦医保部门在医保支付、药品招采、价格服务等关键环节,如何不断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以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费增效、促进竞争、激励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闫硕 上海报道 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9批10轮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
随着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实施,众多用量大、费用占比高的药品不断被纳入集采,这不仅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而且给医保节省了大量资金,也给更多创新药通过谈判进入医保创造了机会空间。
对此,今年初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与6年前相比,中国药品销售前20名榜单上的药品,大量创新药、治疗性用药进入,大批辅助用药、重点监控用药退出,推进中国患者用药结构的“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为了加速推动医保“腾笼换鸟”,使得更多创新药“跑步前进”惠及更多国人,2月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 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通过有关行业协会征求意见,从创新药物定价方面鼓励医药创新。
在谈及该政策的意义时,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通知》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限定主体是新上市的化学类药品,不包括既往的药品;第二,企业分ABC三档进行自主评价,对于市场价值较大、研发成本较高的A档药物,企业可以自主定价,申报程序相对简单,挂网后全国按照统一价格进行运营销售,同时也设定了1至5年的保护期。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下发《通知》的深层考虑主要还是定价,未来对于原始性创新药品,会给予更大的空间,而对于有一定的创新度,但不是很有价值的,给到的空间比原先要小。“长远来看,《通知》的意义可以概括为‘披沙拣金’,将加速提升中国药品原创性,最终推动中国医药行业的深度整合与升级。”赵衡说。
在专家看来,随着化药首发定价机制的成功实践,未来应该还有中药、生物药相关措施出台,这将极大鼓励真正创新的企业,也将为创新药进入医保,乃至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长远影响。
医保“腾笼换鸟”趋势明显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开展了大量与药品价格相关的工作,比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等。随着“4+7”开启了集采的大门,五年过去了,在群众用药和企业发展等方面“腾笼换鸟”趋势日益显著。
据医保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梳理,将前八批333种集采药品的采购总金额和总用量按年度统计,发现国采仿制药实现了“费降量增”;把2017-2022年间谈判成功的药品累加,分年度统计采购总金额和总用量,发现国谈创新药实现了“费量双增”。
蒋昌松从国采仿制药和国谈创新药这五年来历年采购金额中,看到了明显的“腾笼换鸟”效应。与2019年比较,目前集采仿制药每年可节约1600亿元左右,国谈创新药则每年增加900亿元左右,仿制药集采节约的金额60%腾给了国谈创新药。此外,从企业发展层面来看,在销售费和研发费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腾笼换鸟”效应。
过去多年来,我国创新药销售占比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行业发展任重道远。根据BCG测算,2021年中国创新药销售额约250亿美元,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约11%;美国创新药销售额约4565亿美元,占美国药品销售额约79%。
为了加速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医保局近年来通过及时将创新药品以合理的价格纳入医保目录,并支持加快临床应用等方式,大力支持创新药的发展。截至2023年10月底,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医保基金累计支出已达2447亿元,带动相关药品实现销售3540亿元。
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后的数据可见,经过多轮调整,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经累计将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446个,覆盖目录全部31个治疗领域。谈判准入的药品当中,肿瘤用药达到100个,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93个,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上市的临床价值较高的药品,大量的新机制、新靶点的药品被纳入医保药品目录。
相较之下,在2017年以前,医保目录中没有一个肿瘤的靶向用药,而到了2023年版医保药品目录,其中已经有74个肿瘤的靶向药品,很多治疗领域实现了不同代际靶向药的多样化选择。
众所周知,新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已经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现在的1年多,80%的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相关数据显示,5年内新上市的药品在当年目录新增药品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2%提高到2023年的97.6%。2023年有57个品种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
如此,整体来看,无论是集采还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政策实施,均大大推动了中国药品结构的“腾笼换鸟”,在降低药品价格、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努力提升原研药和过评仿制药使用比例,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求医用药向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集采为真创新打开空间
随着创新药更多更快进入医保支付目录,不仅提高了重特大疾病患者就医用药的可及性,也对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一直以来,集中采购改革以带量采购挤掉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灰色费用空间,引导企业转变营销模式,从原来拼渠道、拼营销的模式转化为质量和价格竞争,加快仿制药企业技术改造。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明显增强,有利于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据统计,2020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近5年来首次呈下降趋势,同比减少6%,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2%,其中8家药企研发费用超10亿元,表明药企正从重销售向重研发转变。同时,仿制药企业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既提升我国患者用药水平,也支持了行业创新发展。
这也使得国家创新药的数量不断攀升。据国家药监局《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3年共批准上市1类创新药40个品种,是2019年获批数(12款)的3倍多。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总量来看,截至目前,国家集采已经开展九批十轮,共纳入374个品种。除了国采,地方上的带量采购也在不断加快。通过带量采购发挥杀价威力,极大地挤掉了药价的虚高水分,令药品价格回归真实水平。并且可以引导药企将重心由销售推广为主,转移到提升药品质量、促进药品研发的正确轨道上来,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也可以将节约的空间腾出来给予优质的国产创新药,从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将会成为国家持续推动的一大工作方向。”在金春林看来,国家医保部门会持续推动改善药价虚高的问题。
另外,加速创新布局也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虽然我国每年审批的创新药在数量上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很多都是me-too或fast-follow的药物。此类药物今后进医保时很难获得较高定价。此次的《通知》从药学物质基础、临床价值、循证证据强度等维度,通过打分的方式,把所有新上市的化药进行分类,以此引导企业在投资管线上追求创新。”金春林说,《通知》最大的溢出效应在于通过分数确定每种上市药品的身份,对后续的医保谈判、续约、进院、集采等环节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得分较高的药品可能在谈判时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
赵衡也强调,从《通知》推行的整体出发点来看,《通知》鼓励的是原始创新,但绝大部分目前的新药都是me-too和me-better,很难进入高分段,也就无法实现完全的自主定价。当然,在生物医药产业泡沫破灭的当下,市场需要的是原始创新,因此,该政策也非常符合市场趋势。更关键的是,《通知》对打分在中低分段的药品要求提供全面的价格构成比例,对未来医保国谈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这也将倒推上游创新发展。对于一些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药物,在相关政策实施之后势必要按照最新规则上市,由于其创新性较差,回报也就较小。因此,对上游而言,坚持原始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持续优化规则增强预期
在行业变革与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下,医药行业调整已步入深水期。眼下,各家药企将难以避免调整期的阵痛,毕竟,任何一个“走出舒适区”的变化都会带来阵痛,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路将会越来越宽广。但创新研发实力仍会不断加速释放,这也成为本土创新药企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卫生政策和医疗管理咨询师王宏志认为,相对于医改中“三医联动”的大循环,此次《通知》的下发会形成一个小循环。所谓大循环,是在总量相对控制的情况下,降药价、涨服务价、涨薪酬,是药和医疗服务的循环。而小循环,即降低经过一致性评价的带量采购药品的价格,同时允许一部分创新药的高定价,是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做药和药的循环。
“这个小循环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只有在大循环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医生才有动力平衡新药的临床价值与费用支出的关系。”王宏志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此次《通知》,赵衡认为,化药其实是最容易推动的,生物药相对还好,但是中药确实有点难。不过,一旦全面铺开之后,对于中国的药价会产生制度化的推动。“通过这种分值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流程,确定药品价格,再通过制度化保障产品不会随意降价,企业未来发展的可预测性就会比较强。”
无论如何调整,药企加速创新转型已然成为趋势。在金春林看来,目前有些企业转型脚步较快,有的企业转型步伐迈得较慢,“转型慢的一方面是能力问题,另一方面是现在的‘老药’还有利润空间,但是仿制药利润空间不断的缩小,最后变成制造成本和制造利润,那是大趋势,所以药企要想获得大利润,必须要走创新,必须要从仿制向创新转型。”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也针对不同类型(小分子或生物药)、不同剂型、不同治疗领域,结合不同品种既往资金占用、临床考量、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对标准及规则进行了不断优化。
例如,在集采推行过程中,针对前期出现的问题及市场的变化,国家医保局及时调整优化了规则。如第六批胰岛素集采,是首次针对生物制品进行集采试水,在中标规则、承诺量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变化;而最近的第八批、第九批集采在加强批件管理、中选产品价格联动协同等方面做出调整,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每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时,国家医保局都采用“先试点后铺开”及“小步快走”的模式,让集采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政策制定者们用负责、积极的态度,和科学、务实、精细化方式来解决这个涉及14亿人民群众的用药问题,最终通过制度来保障这项国家级政策的常态化推进。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